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欧峰会第八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09:11 解放日报

  昨日,中欧峰会在京举行。一年一度,第八年了,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日发表讲话所说:“中欧关系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正处于历史上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时期。”

  合作与矛盾,对话与磋商。

  昨日,中欧就解决中国输欧纺织品在欧盟海关滞港问题终于达成一致;

  昨日,中欧关于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空间开发、北京首都机场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的文件在京签署;

  昨日,《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在京发表;昨日,《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

  在京发表;昨日,中欧工商界500余骄子,在人民大会堂共话“和谐发展,共享繁荣”……

  中欧贸易磋商昨签文———纺织品问题达成一致

  就积压在欧洲各海关的8000万件中国纺织品,在前日的彻夜磋商未有结果之后,昨夜,中国和欧盟在北京签署文件,就解决中国输欧纺织品在欧盟海关滞港问题达成一致。

  本报驻欧记者朱鸣昨日电:据此间消息人士透露,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欧盟理事会主席,曾要求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在中欧峰会召开之前与中方达成协议,解决这次纺织品危机。

  昨日出版的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布莱尔希望借此次访问推动和发展与中国更密切的战略关系,在环境、能源、移民和核不扩散等问题上达成更深层次的合作,并希望这些方面的合作将不会轻易因为中欧贸易争端而受到影响。

  中欧工商峰会昨举行———话音未落掌声一片

  30年前,中欧年贸易总量为24亿美元,今年前7个月中欧贸易额达1186.1亿美元,全年可望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

  昨在人民大会堂,第二届工商峰会举行,500多名中欧工商界骄子,就“和谐发展、共享繁荣”的主题,深入坦诚交流研讨……

  “打造国际竞争力,不仅仅是竞争,合作同样也是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欧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在主持“打造企业国际竞争力”分组讨论时说。

  中国欧盟商会会长杨森表示:在商会内部的调查显示,86%的被调查成员单位对中国经济以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与作用表示乐观。

  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向记者透露:中国企业大步走出去的同时,开始投资海外,目前累计投资额已达370余亿美元,中国开始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资本贡献。

  而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同样表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有价值的合作者。关于中国威胁论,他表示,一些国家的担忧有点多余。要把中国视作一个正常的伙伴而非敌人。关于年底在香港举行的WTO部长级会议,他表示,中国要发挥一个负责任的领导的角色,促使会谈取得成功。

  中国发展对世界有何影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的回答直截了当:对世界经济而言,中国发展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机遇,希望中国能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强大的范例。

  说起合作,英国工业联合会干事长迪比琼斯爵士表示:中国形象在欧洲大受欢迎,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所迸发出的神奇能量,并能从中受益。“英国经验与中国潜力,这是绝佳组合。”

  话音未落,掌声一片……

  四场分主题论坛,嘉宾与场下互动,共话热点与焦点。

  提问:中国公司何必着急往世界上跑。如果我们在国内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去国际上发展,这样是不是违反了有关利润方面的最基本的商业原则?

  TCL高级副总裁郭爱平:我想有两个方面使得我们走向国际。一是任何市场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竞争一旦超乎激烈,最好的路就是到国际上去发展;二是消费性产品尤其是消费性电子产品,是讲规模效益的。

  本报记者提问:现在大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在放慢速度,这会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法国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查尔斯·桑伯尔:我认为现在中国速度放慢迹象还不明显。从中期来看,中国的增长肯定会有所放慢。但这并不是坏消息,现在我们要估计的是有7%的增长,还是6%的增长。对中国来讲,即使5%就是一个很大的减缓了。同样,减缓是渐进的、缓慢的,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很缓慢的。所以,对此我很乐观。

  英国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杰拉德·利昂:当前的世界经济,由于全球化更显同步化。所以,在进出口方面,美国经济减缓会影响中国,如果中国经济减缓也会对整个亚洲造成影响。在世界经济中,中国因素日趋重要。但是我强调要更加重视多变性。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减缓我们会有所担心,但是中国的政策制定和应对措施还是很好的。所以,也不必太过担心。

  提问: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是否和国际上的增长有联系?如果5至10年内中国成为资本输出国,会对全球经济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企业网络咨询服务董事斯蒂芬·徐:中国已是资本出口国了。

  杰拉德·利昂: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不要光盯着美国,要更多盯着欧洲。

  峰会之后,双方还发表了联合宣言。

  宣言指出,与会的中欧工商界均认为,更紧密的中欧合作充满潜力,中国与欧盟建立牢固、合作、互利的关系是符合双方利益的。所有与会欧盟工商界组织和代表充分认识到中国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与会的中欧工商界呼吁,欧盟与中国政府就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并尽早就这一问题达成一致。中欧工商业领袖支持加强中欧合作,以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中欧双方进行持续、富有建设性的对话对于中欧双方牢固的关系具有基础性作用。所有与会工商界代表希望能够继续进行这一对话。

  大使旁白 向世界传达一个信息

  中国前驻欧盟大使 丁原洪

  本次中欧峰会的召开备受关注,与当前的国际形势密不可分。首先,欧盟一体化的进程正因宪法危机而停滞,对外活动不得不有所受影响;其次,在国际上一些人的鼓吹下,“中国威胁论”又甚嚣尘上。这样一来,本就受关注的中欧关系当然饱受关注。

  中国和欧盟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有其坚实基础。第一,中欧双方并无根本利益冲突,在地缘政治和战略意图方面互不威胁;第二,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不同阶段,互补性强;第三,中欧双方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秩序与重大国际问题上双方的理念、主张都相同或近似,所以共同语言很多,特别是当前的欧盟视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其机遇,认为这对欧盟自身的经济发展有利,因此“中国威胁论”在欧洲并无市场。目前,欧盟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正因为合作如此紧密,中欧双方在贸易方面发生摩擦,是避无可避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双方都本着互利互让、平等磋商的原则,并不把问题政治化,并不把问题作为施加压力的手段。我相信,通过互利互让、平等磋商的谈判,双方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当然,此次峰会上未必会就这些问题达成具体解决措施,但双方肯定会积极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促使最终作出相关的积极决定。比如对华军售解禁问题,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目前还不具备解决的条件,但只要中欧都以持续发展双边伙伴关系为重,不把它当成绊脚石,就迟早有办法。

  正像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事务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在峰会前夕时说过,他希望此次峰会中,双方领导人的对话是历次峰会中最坦率、最开放的,也是最有用的。这个意思就是,双方并不一定就通过这次会谈解决所有问题,但能把所有问题都摊开来,开诚布公,即使暂时寻求不到解决也能增进了解。

  我认为,此次中欧峰会的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签订一些数量和范围都很可观的协议,更重要的是,双方领导人能通过峰会直接对话,增进沟通、增强了解,并向全世界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双方有意愿、也有决心排除干扰,进一步推进中欧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符合中欧双方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今年正值中国和欧盟建立外交关系30周年,双边关系能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关键在于双方都能遵守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互利合作、求同存异的原则,尤其是在事关对方主权的问题上,能够采取尊重、理解的态度。

  30年来中欧关系的不断向前发展,如今双方的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全世界发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手记 回首中欧30年

  一下飞机,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做的第一件事,是直奔北京王府井小吃一条街,大快朵颐。

  几乎在同一时间,与他同来的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坐在了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对面,开始了一场关于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的彻夜磋商,直至昨日凌晨3点。

  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已经说明,中欧关系的亲密与矛盾并存。

  这也是双方得以在最近30年不断共同前进的一个注脚。

  从史载“大西国”算起,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交往,已逾2000年了。而双方交流的密切活跃,是在近30年达到高峰———中美关系上世纪70年代复苏后,1975年,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欧关系大幅提升:1998年,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又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回首中欧30年,正是双方对矛盾问题的共同面对,对互惠双赢原则的始终坚持,赢得关系稳步前进,为世界多极化格局打下基础,为中国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事实上,到了昨夜,双方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就已达成一致了。

  集成 郭泉真 执行编辑 徐宜忠

  本报记者 夏俊 张斌 林环 郭泉真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制作:解放日报网络部联系电话:(8621)63521111转网络部传真:6351578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