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失学,成为农村新的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13:03 大众网-农村大众

  编者按:农村中小学失学率高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失学率到底高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些学生为什么要离开学校?有什么办法可以留住这些学生?日前,本报记者专程赴东阿县大桥镇进行了两天的走访调查。

  我国施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就是说,小学六年加初中三年是法定必须完成的学业,可是记者日前在东阿县大桥镇调查采访时发现,这里有大量的适龄孩子没有完成国家

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失学情况严重。

  大桥镇中学是大桥镇惟一一所中学。据该中学一位姓张的老师介绍,今年大桥镇各小学参加毕业会考的学生是303名,其中240名学生升入大桥镇初一,另有8名因故没有参加小学毕业会考的学生也直接升入了大桥镇初中一年级。这样,现在大桥镇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有248名,分四个班。

  303-240=63!这63名参加了小学毕业会考、却没有升入大桥镇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去了哪儿?没有参加毕业会考,也没有升学的学生还有多少?

  大桥镇共有大桥镇中心小学、凌山小学、一联办、二联办、三联办共五所小学,其中三联办去年就取消了六年级,读完五年级的学生到大桥镇中心小学读六年级,并从该中心小学毕业。

  8月30日,记者来到大桥镇中心小学时,其校长恰好外出。据六年级组的老师介绍,该校今年毕业了三个班,但每个班的具体人数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每个班都是40多人,总人数在130人左右。

  一联办的李校长是今年刚从二联办调任来的,对于上一届毕业生不是很熟悉,但他想了想最后确认是51人。由于刚刚离开,李校长对二联办的情况了如指掌,他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二联办2005届的毕业生是63人。

  8月31日,记者来到凌山小学调查。该校的孙校长也是今年刚刚从一联办调任过来的,自称对学校的情况还不是很熟悉。六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告诉记者,2005届毕业的两个班一个40人,一个39人,总人数是79人。

  130+51+63+79=323,323-248=75!也就是说,大桥镇2005年小学毕业的学生中,有大约75人没有升入大桥镇中学,比例高达23.2%!

  这么多学生去了哪里呢?

  大桥镇中学的张老师说,这些学生几乎都去了东阿县城、聊城市,或者周边乡镇。记者在大桥镇中心小学采访时,也有老师提到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小学毕业后到县城或是聊城市上学的情况,但比例不大,最多不会超过5%。一联办的李校长说,像一联办、二联办这样的小学,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外出上初中,比例大约在1%。在凌山小学,六年级组的老师也承认,一个班最多有一两个学生会转学到外校,总体比例不大。

  按照老师们说的,几所小学大约会有十名左右的学生转学到县城或是聊城市,可还有60余名小学生“下落不明”。按照大桥镇中学张老师的说法,这些学生应该是去了邻近乡镇的中学。

  与大桥镇相邻的是黄屯乡、陈集镇和姚寨镇,据2005年东阿县升学率第一名的陈集镇中学办公室翟老师透露,该校确实有极个别来自外乡镇的学生,但都是老师的亲戚。他还十分确定地表示,虽然陈集镇中学离大桥镇最近的村只有5公里,但没有来自大桥镇的学生。由于没有找到相关人员,黄屯乡中学和姚集镇中学的情况没有了解,但据翟老师分析,应该与陈集镇中学的情况相似,即使有外乡镇的学生,也只是极个别现象。

  根据调查,转学到其他学校的学生是极少数,也就是说可能有60名左右的小学毕业生离开了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只是换了一个学校,学生就流失了那么多,那么初中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8月30日,记者赴大桥镇中学采访时,被告知校长外出开会,未能从校长那里了解到具体的数字,不过,记者从学生嘴里了解到的情况依然惊人。

  据该校初二三班的一位女生介绍,该班现有53名学生,而刚上初一时,班里的人数是64人。

  据几位初三的同学介绍,四个班中最多的44人,最少的42人,其中每个班都有五名复读生,也就是说现在初三的应届生只有154人左右,而初一时三个班,每个班的人数都是63人左右,总人数大约189人,两年间流失了大约35名同学,达到18.5%!

  从小学毕业到初中三年级,不到三年的时间,竟然有这么多学生离开了学校。有老师无奈地告诉记者,这些孩子是辍学了。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辍学呢?十几岁的孩子辍学后又能做什么呢?

  本报记者王德贞李绍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