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区医疗现状:贴身服务颠覆传统医患关系(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16:23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权威答疑: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 张立 文/本报首席记者 樊克宁 记者 张小磊 陈辉 实习生 车琳 2004年,一位法国卫生官员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视察,当得知这间医院的年门诊人次135万,而这样的医院广州有十几家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的社区卫生体系不够健全”。 五年前,当终身健康理念进入广州社区的时候,人们认为它只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经过一批充满理想和追求的人们不懈努力,一个全新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今天社区中初现轮廓。 本报记者连续一周深入社区,下访百姓,上问权威,发现广州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正悄无声息地深入每一条街道,使疾病预防在社区、小病解决在社区、早期干预在社区、病后康复在社区、计划生育在社区、终身健康在社区有了现实操作的可能。 健康干预 “有病才求医”的医患模式变了 在采访中,记者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社区最好的医生,往往也是一个家庭全体成员的私人医生。一家人有病没病,都按全科医生开设的“生活处方”进行医疗或保健,这就是早期健康干预。这是一个陌生的角度,它不同于以往生病了才去看病,而是没病时防病,有病后早治,干预于亚健康初起,防患于未然。 【个案实例】 记者在珠光街社区卫生服务站采访时,正逢每周两次的高血压干预门诊咨询。这个站成立于1994年4月,是广州第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江晴从副院长和站长任上退休后,又回到社区专职操作高血压干预项目。 虽然几个月没见面,江医生一眼看出65岁的马婆婆胖了很多,一测,二级肥胖!“可我没什么病呵!”“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病,叫代谢综合症,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 江晴给马婆婆做了健康评估和医疗诊断,制订了治疗计划,其中包括运动、饮食调节…… 【记者问题】 医生同病人的这种关系,在大医院里是看不到的,试想大医院的医生平均十分钟看一个病人,怎么可能对一位病人这么了解?有病看医生,是理所当然的医患模式,现在情况似乎在发生变化? 【张立答疑】 良医治未病嘛。在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六大功能中,就有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不同,应体现在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给病人、给国家都省钱。 【实证调查】 记者在华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儿科医生周德安发现了社区第一例斜视儿童时,就提出要去患儿家看看,发现孩子每天躺在床上斜盯着电视看,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斜视。通过纠正家居摆放等问题进行健康干预。 记者从调查中了解到,类似健康干预这样的服务,广州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进行。由于对居民健康知情了,就有条件对疾病作早期干预,如医生每周两次门诊咨询,每月一次到社区进行讲座、咨询等。 健康档案 “救命档案”全市已有24.7万份 许多社区都为市民建立健康档案了。每次治疗前,医生会打开档案看一看,补充些新内容进去。 【个案实例】 72岁的林子素住在海珠区素社街,前不久,他因冠心病突发被120急救车送至珠江医院。老人当时已昏迷,身边又没有亲人。珠江医院当即从素社街调取他的健康档案,发现他除了冠心病外,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医院根据老人健康档案中的个人资料,包括药物过敏史等,确定了治疗方案,终使老人脱险。 【记者问题】 由于医院从社区及时调出了林子素的健康档案,使得处于昏迷状态不能口诉病情的老人得到正确治疗。问题是这种健康档案每个人都有吗?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开展到什么程度?它们能发挥多少作用? 【张立答疑】 目前首先是为社区中60岁以上老人和新生儿建立健康档案,逐步会在居民自愿的基础上,为每个服务人口都建立健康档案。这样的档案全市已有24.7万份。通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可以对居民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并对每个人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和指导。 【实证调查】 作为广州市社区卫生的示范点,龙凤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从去年开始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现已建立7000多份,对不同的慢性病患者实行分门别类的项目管理。 记者在这里看到,每份档案都贴着不同颜色的标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为60岁以上人士、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标志,非常清晰直观。 记者在东山区华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这里还将建立“社区医疗呼叫系统”,对全部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作网络化管理。为居民建立的终身健康档案也很有意思:它是从胎儿期就对孕妇进行调查,从婴儿期开始建立档案,个人的健康记录是终身追踪的,直至一个人死亡。 适宜技术 “高精尖”未必能敌便宜老药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市民普遍都认同社区的医疗消费比大医院便宜。广州市卫生局的一位公务员,嫌大医院开的进口抗生素太贵,专门跑到社区去开便宜但具有同样效果的国产药。她向记者介绍了一个社区医疗服务的新词汇———适宜技术。 【个案实例】 7岁男孩关文玮患了支气管哮喘,家长四年来四处求医,已花掉15万元,可还是治不好孩子的病。一个半月前,家长带孩子来到龙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了穴位注射、磁疗,并配合服用抗炎化痰止咳中药。一个半月后,花费不到1000元,孩子的病基本治愈。 【记者问题】 这个病例说明什么情况?恐怕不能证明社区医疗的技术水平比大医院高? 【张立答疑】 首先,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的大部分是常见病、多发病。社区医疗机构针对病人的情况使用最适宜的治疗方案,而不是使用昂物的药物和“高精尖”的仪器检查治疗手段。如果有疑难重症患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们转送到有相应条件的大医院救治。 【实证调查】 记者在龙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中心开设了以中医适宜技术为特色的咳喘专科,中药、针灸、拔火罐、穴位注射、药物敷贴……一次的治疗费不过十几元,最多几十元,病人对记者反映效果相当不错。许多物美价廉的老药,在大医院已难觅踪影,而在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重新被发掘使用。 根据广州市卫生局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为101元,东风社区服务中心更是仅为50-60元,而同期部属医院却为164元,省属医院为154元,市属医院为143元。 全科医生 一个专门学科要“十项全能” 五年前,广州的现代社区医疗尚处于起步期,记者对这一新事物进行调查时发现,当时人们不看好社区医疗的关键,主要在于大多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为解决瓶颈问题,广州医学院专门开设了全科医生专业。五年后的今天,记者再作调查——— 【个案实例】 家住芳村花园的吴文博老人,两月前刚在省人民医院做了胃和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出院回家后,伤口一直没愈合,他联系了附近的芳村东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士王美秀每天上门给他换药,考虑到吴老还在做化疗,胃口差,还为他做营养指导。王美秀的另一项工作,是产后访视,孕妇有问题可随时电话咨询。 【记者问题】 病人在大医院做完手术后,往往因没有康复知识和技术,在康复期留下问题。不仅如此,社区人群对医疗和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位社区医生一天内可能会接触到内科、外科、心脏科等等病人。以社区医生现有的技术和水平,能够承担病人康复、日常诊疗、家庭病床、健康服务等等复杂的任务吗? 【张立答疑】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全科医生,与普通的临床医生有很大不同,他们必须具备处理各种基本情况的能力,决定哪些人应该在社区康复和治疗,哪些人要转诊到大医院,这就涉及人员的培训转型。现在是把广州医学院作为全省全科医生的培训基地,短短两三年,广州市有3900多人参加了学习,2600多人通过考试,拿到了《广东省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证书》。 【实证调查】 年近50的蔡伟智医生是广州首批全科医生,专长于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等老年性疾病。每天早上6点多,就有不少病人到龙凤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排蔡医生的号。东山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林晓晖说,社区医疗特别需要更多像江晴、蔡伟智这样对社区医疗“痴狂”的人,他们是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的“敲门人”。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有健全的社区卫生网络,要求社区医生必须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全而不精”,而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在香港,对全科医生的培训非常严格,全科专业毕业后要到大医院培训、临床操作几年,才能拿到资格证到社区执业。 弱势群体 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穷人得益 广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以逐步健全的服务功能与廉价的优势,逐渐被市民接受。问题的关键,在于广州市的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政府的投入,每人每年10元的补助标准,保障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六大功得以实施,其中包括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最早的受益者是从弱势人群开始的——— 【个案实例】 家住海珠区龙凤街的李洪,是67岁的孤寡老人。他无收入,全靠政府的低保金度日,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有一次感冒,他到大医院看病,打了两天点滴,花了500多元,老人心痛不已。居委会带他到龙凤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治疗。中心的蔡伟智医生每次都给他开最便宜且有效的药,想方设法稳定他的病情。他的所有挂号、检查费被减免,几十元的药,也只收半价。 【记者问题】 我们一直在寻找社区医疗机构收费比大医院便宜的原因,这种低收费基于什么原则,医院总不能赔本运行吧? 【张立答疑】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早期是以妇女、儿童和老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服务对象。目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大部分是低收入者。从2003年起,广州市政府批准推出了《广州城市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具体项目和补助标准》每人每年10元,使广州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全面推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关注弱势群体,让所有的人都能看得上病。 【实证调查】 记者从广州市卫生局了解到,广州市已经按照国家要求,每3-5万人设立一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全市600万人口计,应该有120-135个。目前已经建成使用113个社区服务中心和9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资金2.68亿元。现在,广州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为社区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免收取挂号费、诊金,减免药费等优惠服务,并实施了特困人员的医疗救助。 社区医保 看病报销病人不再舍近求远 如果在社区看病不能报销,居民只好什么病都到大医院去看,哪怕只是小小感冒。因此,解决医保进社区问题一年来,居民选择社区治疗的人比去年多了10%,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83%和90%。 【个案实例】 家住东山区珠光街的62岁老人何其薽,退休前是事业单位职工,患有关节炎和糖尿病多年。他家距珠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几十米远,以前由于社区看病不能报销,他不得不走老远的路,再乘坐公交车上大医院。自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保,他成了这里的“常客”。 【记者问题】 要求医保进社区在当初设计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时为什么没有实现?现在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件好事? 【张立答疑】 由于社保对支付网点的业务用房、人员、设备都有要求,有准入标准。2004年,广州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根据创建文明城市的条件,必须有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保,但当时只有54.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入医保。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契机,加速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目前社区入医保的比例已高达99.5%。 广州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另一契机是,2004年国家为推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大中城市评出100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荔湾区已上名单,刚刚通过国家评审。今年,天河区和海珠区正在创建全国示范区,已通过省级评审,向国家推荐。 【实证调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医保业务量,约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业务的20%,而住院业务量,医保所占比例高达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一级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低,个人支付比例低,使其成为与大医院竞争的一大优势,这也是一些经济收入低、非疑难危重医保患者选择到社区卫生中心住院的主要原因。加入医保后,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量上升10%以上,这个数字还在逐渐上升。 (日京/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