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让政府决策“问计于民”成为常态(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21:46 人民网 | ||||||||||||||||||||||||
政府的决策、制度制定出台之前,就某些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向市民群众征集意见建议,这在近些年来的中国地方政治发展进程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然而,像北京市这样敢于把像“十一五”发展规划这种重大决策都拿出来公开“问计于民”的还并不多见。要知道,在以往,但凡涉及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样专业性、全局性较强的重大决策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往往是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和业内的“重量级”专家,一般老百姓是很难走近决策层的,更别说建言了。所以,仅就这一点来说,北京市的做法是极具勇气和魄力的。它至少表明,北京市的决策者们在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打造透明政府、为民政府方面又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政府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那被“问计”的市民又如何呢? 透过媒体的上述报道,我们不难看出,这次北京市民的反应与以往相比显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参与的热情和建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北京市发改委请市民支招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北京市民极大的参与热情”。截至9月2日,一周多的时间内,就有6200多名市民通过短信、传真、信件以及网上报名的方式要求参加建言会,并提出意见3万多条。主办方只得将原定的40人增加到了50人,其中有大学教授、工程师、出租车司机、机关干部以及来自美国、新加坡的海外华人,还有年龄只有12岁的小朋友。二是普遍准备充分,言之有据。“市民代表事先都做了比较详尽的调查和了解”,第一个发言的北京八中学生袁洋一对北京交通的系统规划以及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其发言的专业程度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文汇中学12岁的学生吕丹从坐公交车上学因拥堵而迟到的事开始关注交通问题,报名时写了整整两页纸的建议和看法;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质量安全环保局副总工程师万战翔则为这次会议准备了长达17页近万言的调查和建议材料。三是建言质量普遍较高,拿北京市发改委卢映川委员的话来说,就是“非常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参加建言会的市民代表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北京交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既有宏观的政策建议,也有微观的具体措施。因而这些建议将被“充分考虑”并“写进规划中”,对于没有写入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将直接将其转交到各有关部门进行研究落实,使今后工作得到改善和提高。 政府主动“问计于民”,市民反应热烈而积极,这当然是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标签性”事件。而与这个“标签”事实相比,我们更愿意关注的是其背后所折射出的行政理念、决策理念的深刻变化。因为,与就一些事关百姓日常生活吃穿住行的具体问题“问计”百姓相比较而言,就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重大问题决策“问计于民”,更能体现出这样一种行政理念、决策理念的变化——政府部门并非是无所不能的,政府官员也并非是全知全觉的,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要确保行政的民主方向,就不能不承认“智慧在民众之中”,就不能不虚心向群众学习、躬身向群众请教。进而言之,行政权力的级别大小并不与对真理认知的程度成正比,政府部门的权威并不会因为大事小事都“问计于民”而有所减损。相反,实践已经反复证明,恰恰是那些勇于坦陈自身不足,善于尊重民意、汲取民智、体恤民情的政府部门及其领导者,最能赢得群众由衷的拥护和敬重。 为此,我们期待着,政府重大决策“问计于民”能成为一种常态。 作者:郭振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