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门摸家底流露的信任悲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00:15 红网

  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捐助例子:有一次中心公开了一批贫困生的所有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和电话。有一位有爱心的先生想捐助一个贫困生,他开着车到5位贫困生的家里去调查,最终选择了一位贫困生作为资助对象。(9月6日《北京娱乐信报》)

  资助还得查家底,在一些人看来未免过于苛刻、较真、不近人情了。的确,这种行

为会让某些贫困生心里不舒服,但你能让资助人随随便便的捐助吗?笔者认为,这种爱心与苛刻对比之下的捐助尴尬,实质上是一种诚信尴尬,它折射出了双方之间的信任缺失。

  先看看,这位先生为何要选择个体捐助呢?把钱直接捐给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了百了,省事省心,哪用得着煞费苦心的亲自选择资助对象?捐助人的心愿就是献爱行善,如果相关慈善机构能代替捐助人圆满地完成资助心愿,谁还会另自费力?而现实情况是一些慈善机构并不能胜任这一崇高角色,慈善款挪用、贪污的丑闻频频传出,一些爱心人士对慈善机构缺乏足够的信任。不能寄希望于慈善机构,当然只能靠自己了。

  再说说对贫困生贫困与否的信任度。论说,捐助中心公布的那些贫困生都急需救助,资助谁不是资助?然后就是这位先生的上门摸家底,足以表明他对上述命题的怀疑。这种怀疑并非空穴来风,学生自身的伪装、地方民政部门的“宽容”,让一纸证明贫困生真实度的贫困证明得来全不费工夫。不计其数的伪贫困生在拿到资助之后尽情挥霍,这不只是对有限爱心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捐赠人爱心的亵渎。前些年,四川农村被称为“东方红”的三姐妹大肆挥霍社会捐款一事就曾轰动全国,令很多为她们献出爱心的人愤怒不已。

  慈善事业的发展得依靠一种和谐的慈善生态,这种生态是以爱心与信任为基石的。当信任渐渐流散时,社会的爱心也会随之消磨待殆尽,捐赠人的行善冲动也必然夭亡。这种不良后果不仅仅是对那些无良慈善机构与伪贫困生的惩罚,而且会伤及无辜,因为他们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在等待社会的关爱。

  (稿源:红网)

  (作者:雷辉)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