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援手 善莫大焉(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04:5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为人崇敬的名字———金训华。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名字已渐渐从人们的记忆里淡出。谁想到,时隔30多年后的今天,由金训华这个名字又派生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谢家学,故事的发生纯属偶然。谢家学作为一名企业家,每天忙到晚。多年以来,他形成了习惯,凌晨三四点钟才睡觉,中午12点钟起床,洗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节目,而中央电视台的《共同关注》栏目是他天天必看的。4月28日,谢家学在《共同关注》中看到了陈健的事迹。 1969年8月15日,黑龙江省逊克县双河大队知识青年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与战友陈健的生命而英勇牺牲。重情重义的陈健痛失战友后拒绝返城,在遭受婚变、下岗等多次打击后矢志不渝,风风雨雨,竟然坚持了整整36年为金训华守墓。他的坚毅,他的执著,他对终生守墓诺言的恪守感人至深。 看完这组节目,谢家学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热泪顺着脸颊流淌下来……他当过知青,深知知青生活的艰难;他也曾做过无数次返城与亲人团聚的梦,他太清楚一个人要信守自己的诺言是多么的不容易……而现在,陈健的妻子竟患上可怕的尿毒症并因经济拮据而濒临死亡!谢家学被深深震撼,他毅然决然作出一个决定:救助陈健的妻子。他要世人知晓,好人必有好报。历史不会遗忘金训华,社会认可陈健的义举。他,作为一个企业家,有义务、有能力救助陈健一家。他坚信,他的救助远远超出金钱的意义,他的救助实际上在向全社会倡导:在今天这个山乡巨变,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大环境里,诚信善良、重情重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依然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5月15日,谢家学专程将陈健夫妇接到北京。7月14日,谢家学出资,陈健的妻子换肾成功。短短两个月,谢家学为陈健夫妇花费了30多万元。 筹建“金训华战友基金会” 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先后对谢家学的善举进行了报道,全国二三十家媒体也相继赞扬谢家学。人们钦佩谢家学,纷纷打电话向他表示敬意。面对人们的赞誉,谢家学表现得很平静。他说:“看到了陈健,我就像看到了自己命运的影子。我能感到他的心跳和我是一个节拍。说实话,现在社会发展了,有钱的人多了,但是社会上拜金主义越来越盛行,人与人的情感越来越淡漠甚至冷酷。许多事情都很难唤起人们的良知和爱心。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的压力也是很大的。陈健的妻子出院后还将面临生活的挑战,所以我现在考虑的是如何呼吁社会,感动社会,让她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爱心。我也常对陈健说,我救急可以,但救不了命。到什么时候人都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看起来,社会上类似陈健的弱势者比比皆是,单靠偶然性的救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现在正筹建‘金训华战友基金会’,由专人监管,这样就可以更大范围地帮助那些仍处于艰难困苦中的知青战友们。” 谢家学非常清楚到现在仍有不少知青的生活相当艰难。比起他们,谢家学的日子当然好得多。他很坦诚,他常常对朋友念叨:“假如没有当知青的那段经历,我或许不会想到帮助陈健,但是既然我的生命中已经有了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不帮陈健,我在良心上就过不去,我就会流泪。” 知道感恩的人 谢家学有很深的知青情结,他最难忘的经历,就是当年的插队生活。1956年出生在河北冀县的谢家学,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下乡当过知青。那时,最苦最累的活儿他都干过,起猪圈哪、挖河道什么的,直到现在,他手上的老茧还在那儿“异峰突起”。回城后,谢家学在医院烧过锅炉,给电信局当临时工挖坑埋线。为了生计,苦活儿累活儿都和他有缘。以后他进了一家工厂,但生活依然困窘。改革开放绝对好,但你想过好日子,就得付出超常的努力。1990年,谢家学审时度势,义无反顾,一咬牙一跺脚,下海开起了自己的公司。 现在,谢家学称得上是成功人士了,可成功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既有“过五关,斩六将”时的豪迈,也有“走麦城”时的失误。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里拼搏,身心的磨损程度是严重的。2003年12月25日,西俗圣诞节这一天,谢家学因心梗做了搭桥手术。“做生意最难的时候,也觉得要挺不下去了,也有偃旗息鼓的打算。但是,知青生活给我的锻炼太大了,它给我的激励使我终生受益。我一想到当知青时受的那些苦,眼前这点儿苦算个啥呀?”他不无感慨地说。 正因为在逆境中生存,谢家学渴望得到善待,渴望获得做人的尊严。 一个知道感恩的人才会有慈悲心肠。他现在日子好过了,有条件扶贫了,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社会,回报生他养他的祖国母亲,回报他的同胞。 救助陈健,只是谢家学诸多善举中的一件。1998年,长江地区爆发特大洪水,谢家学闻讯,当即购买了480套衣服紧急赈灾。他亲自带队,开着东风牌大卡车奔赴抗洪前线。时间紧迫,车子开得太快,结果半路抛锚。好不容易车子修好了,谢家学的慢性颈椎炎又发作起来,头晕得厉害。但想到灾民们的企盼,谢家学咬紧牙关,终于把两车衣服送达目的地:一车送到武汉,一车送到黄石。 偶然遇到一位失学女青年,谢家学掏出钱来,资助她完成大学学业。不但谢家学自己经常做善事,他的女儿、母亲也跟他一样,经常扶危济困。离异者、贫困学生、灾民……谢家学的救助范围很广。他就是这样一种人,看不得好人受罪,看不得弱势群体因为短缺几百、几千、几万元钱而继续承受困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9月07日 第七版) 作者:于允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