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个普通女教师的温情孤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10:36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 洪奕宜

  核心提示

  这是一个年近40岁,从北国来到深圳的女教师。在特区,她感受到了环境的冲击、家长的偏执、孩子的变异、学校的势利,但她心中依然怀抱着温情和责任,为了那些还不懂事

的孩子,她一直在努力,但她却一直在尝试孤独。

  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一个普通女教师的理想究竟会不会破灭?我们也无法给出答案。

  “老师,你以后不要再往我家里寄这些证书了,”男孩子低着头,用商量的语气小声地说,他偷偷抬起头,对着一脸惊愕的王秀红又补充了一句,“我妈妈会不高兴的。”

  王秀红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她没想到辛辛苦苦花心思组织的活动却被家长的一句话就轻易否决了,而且是彻头彻尾的否决。

  1 成绩

  王秀红自己精心设计了“喜报”,上写着“××家长,恭喜你的孩子×××被评选为‘幽默大师’!”喜报寄到了学生家中,没想到男孩子却遭到母亲一阵唾骂:“什么玩意儿!给我一个好成绩不更好?给这个破东西有什么用?”

  王秀红手里拿着被家长掷回来的那张“喜报”,心里一股难言的酸楚。她也真够倒霉的,从3年前来到这所中学,就与差班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孩子们,不是全年级成绩最糟糕的,就是纪律性最差的。

  “孩子们其实很自卑,我想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作为班主任,王秀红太了解这些孩子们需要什么了!她琢磨着为这些孩子创设些什么,让他们也能找到一些成就感。

  她让孩子们自己选出心目中的各类“星”。看着他们认真地在纸张上写下一个名字的时候,王秀红脸上泛起了一丝不易觉察的快慰。“谁都有一技之长,就算是差生也有闪光的地方。我要让孩子们自己来评选!”

  一个男孩子,成绩并不好,在这次选举中,他被同学们选为“幽默大师”。王秀红自己精心设计了“喜报”,上写着“××家长,恭喜你的孩子×××被评选为‘幽默大师’!”

  喜报寄到了学生家中,没想到男孩子却遭到母亲一阵唾骂:“什么玩意儿!给我一个好成绩不更好?给这个破东西有什么用?”

  男孩子吃了“黄连”,委屈地向老师诉苦。看着孩子委屈的眼神,王秀红哭笑不得,这成了一次纯属“自娱自乐”性质的民间评选。

  王秀红自认为自己不是天生就是做老师的胚子,走上教书这条路,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她没有想过当老师,不仅仅是那时教师职业待遇低、地位不高的缘故。可是现在,她还是执着教鞭站到了讲台上。1989年大学分配的时候,她回到了老家黑龙江;三年前南下来到了深圳特区蛇口××中学教书。

  与内地相比,特区的孩子精灵,也给王秀红带来了很多烦人的教学新课题。她接手的是高三年级最差的一个班级,开学第一天,她就领教到了家长们的厉害。

  在班级家长会上,家长们连珠炮式地向她发问:“你们××中学今年怎么搞的,考得这么差!”“你今年打算怎么教?”……

  面对家长咄咄逼人的发问,王秀红有点委屈:“我才不过是刚来的老师,凭什么都把不满发泄到我身上?”可是,她没法解释,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她自己的付出和行动来证明给这些家长看。

  2 冷漠

  令王秀红震惊的是,女孩子仓促中脱口而出的“杀你全家”,在接下来的词语接龙中,每位同学都没有皱眉,没有迟疑地进行了重复,就像在重复一个很普通的、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词语。

  有一次班会上,她组织学生即兴开展“词语接龙”比赛,每个词语都要以前一个词语的最后一个字或者谐音字开头,接龙的同学还需要重复前一位同学所说过的词语。

  学生们兴致很高,一会就接到了“沙”字。一位女孩子仓促中脱口而出“杀你全家”,还没等王秀红反应过来,全班同学都笑成了一团。

  更令王秀红震惊的是,在接下来的接龙中,每位同学在重复“杀你全家”这个词语的时候,没有皱眉,没有迟疑,就像在重复一个很普通的、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词语。

  王秀红震惊了,“在我们那个年代,谈到这个词语,那是多么恐惧、多么充满罪恶感的事!”她根本没想到,“杀”在这些孩子们眼中都已是司空见惯的,不值得大惊小怪,用不着大呼小叫。没有恐惧,也不是罪恶,孩子们的冷漠让王秀红一阵心寒。

  王秀红不怪孩子。在这个网络传媒逐渐占据主导的时代中,或许是她落伍了;但是至少应该有对大善大恶的基本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需要师长的引导。

  王秀红决心帮助孩子摒弃麻木和冷漠,重新树立正面的精神价值观。“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王秀红把这句“班魂”高贴在班上显眼的位置。

  班上有位男孩子结识了社会上一群小混混,独来独往,在班上没有很好的朋友。父母溺爱而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男孩子在歧途上越走越远,晚上在外面吃摇头丸,白天就在课堂里昏睡,甚至还把偷窃的手伸到了同学的书包里。

  多次教育无效,校方忍无可忍,最终决定劝其退学。

  王秀红犹豫了。这个男孩子她了解,天性并不坏。记得有一次老师让学生们写“开学以来最高兴的事”,男孩子写的是他当值周班委的事情。王秀红记得很清楚,值周的那段时期,男孩子很认真,很多工作甚至完成得比其他同学还好。王秀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他仍旧低着头,手里转着笔。

  王秀红愿意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引导他走回正路;可是,最终还是没有办法挽回他。男孩子走的时候,她发动全班同学每人写一段话送给男孩子,并制作成“成功手册”。王秀红自己写的是:“孩子,你的问题不在留不留在学校,而在于读不读书。人生刚刚开始,你怎么就忍心给它画上一个黑色的句号呢?当你想起王老师的时候,当你迷茫痛苦的时候,来找老师吧,老师永远用慈善、宽容等待着你!”接过这本“成功手册”的时候,王秀红看到男孩子眼里的亮晶晶的东西。

  今年6月高三年级毕业聚会的时候,王秀红看到了他,“胖了一些,精神也好,没有想象中的颓废,”听说,他现在已经在帮人打工做事。

  3 恋爱

  女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谈情感问题,反而常常找王秀红倾诉心事。师生俩人在操场上的长椅上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女孩子开始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鲁莽,有一次甚至在王秀红面前痛哭流涕,后悔不已,表示自己会好好地准备高考。

  青春期的孩子有尝试恋爱的冲动。在王秀红的班上就有一对在全校堪称经典的学生恋人。女孩子很聪明,性格活泼,在班上人缘也好,有主见、有个性;男孩子也是同班的,属于典型的运动“阳光男孩”。两个人从高一开始拍拖,一下课就缠到了一块,当着周围同学的面,将校服往两人头上一盖,旁若无人。

  拍拖之后,两人成绩急剧下滑。那时双方家长已经默认了两人关系,但王秀红并没有放弃帮助女孩子的念头。

  王秀红不想让女孩子因为青春期的冲动而断送美好前程;对于爱情,她有过一段“失败的经历”。

  1989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王秀红被分配到了老家。老家那边按部就班的枯燥工作让她对工作提不起一点兴趣,那时的王秀红形容自己“就像一条大鱼到了一个小水池,很缺氧”。

  于是,她把情感寄托给了她的第一位丈夫,毕业那一年,她结婚了。

  结婚并没有让她呼吸到她所渴望呼吸到的空气,匆促的完婚之后,王秀红和她丈夫却越走越远。最后,王秀红决定离开黑龙江来到北京,她在一家私立学校做代课老师。在那里,王秀红认识了她现在的丈夫。

  真正让王秀红喜欢上学生的是2003年来到深圳××中学,在这里,王秀红才感觉“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走过了一段坎坷婚姻道路的王秀红,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学生:在性别角色里,女性也要自立自强,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王秀红没有期望自己的谈话能让女孩马上改变什么,但至少,她愿意将她自己作为一位普通女性的故事,与她的学生分享。

  谈话是奏效的。这位女孩子的父母从农村来到深圳打拼,文化程度并不高。女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谈情感问题,反而常常找王秀红倾诉心事,师生俩人在操场上的长椅上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女孩子开始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鲁莽,有一次甚至在王秀红面前痛哭流涕,后悔不已,表示自己会好好地准备高考。搂着她啜泣的肩膀,王秀红稍稍地宽心了。

  4 郊游

  她精心构思了步骤和细节:让孩子们把梦想写到小纸条上,放到气球里,到大南山顶放飞携带着梦想的气球……

  但等到17时40分,班上36位学生,只稀稀拉拉来了11个,而他们也什么东西都没带,什么准备也没有。

  下午第三节自修课的铃声已经打过了,班里却还是有点闹。

  王秀红是从后门走进来的。最近一段时间来,学生们的状态并不是太让她满意。科任老师不时向她告状,让她心烦不已。难道考前综合症已经来临?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孩子们就像被抽中的陀螺一般,不由自主地转动不停。

  忽然间,一个念头在她脑海里蹦出来:带孩子们去登大南山!兴奋还没来得及从火花点燃为火苗,就开始摇曳了:“我是不是疯了?距离高考还不到几个星期,还组织去玩,别人会不会说我疯了?”

  王秀红没有让这个担忧牵拌住她的创想。“疯就疯吧,疯狂一回也无妨。”找到了说服自己的理由,王秀红便开始不动声色地酝酿计划,她甚至已经开始构思步骤和细节了:让孩子们把梦想写到小纸条上,放到气球里,到大南山顶放飞携带着梦想的气球……

  时间定在星期五下午放学,5时从学校门口出发。前一天放学前,王秀红在讲台上向同学们宣布了这一活动计划。 她说完了,停住,等待着全班同学的反应:或许全班会欢呼雀跃,神采飞扬,然后等着她说“安静,大家不要激动”之类的话。

  可是,出乎她的意料,这一切并没有发生。大多数人依旧埋着头忙自己的事;有的抬起头来,不解地看着王秀红;有的轻轻“哦”了一声,面无表情,似乎在听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除了一个女孩子,托着腮帮饶有兴趣地听她讲。

  第二天星期五,下午王秀红嘱咐班干部放学的时候让同学们到校门口集中一起去登大南山。她自己骑上了自行车,到超市买了气球、一次性桌布、荧光棒、瓜子、饮料等一大堆吃的东西,载回了学校门口。

  17时了,班上陆陆续续有几个学生来了,等到17时40分,班上36个学生,结果就来了11个,而他们也什么东西都没带,什么准备也没有。

  “那一刻,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差点就掉下来了!” 回忆起那一幕,王秀红的眼圈红红的。满心为学生们张罗的一切,想让学生们在紧张的课业中放松放松,结果只有十几个“给了王秀红面子”。

  5 转班

  这个女孩子的转班将会给这个好不容易从失败阴影中走出来的班级多大的挫折和打击!

  王秀红据理力争,却被年级组长不容分辩的反诘无情地挡了回来:“那个烂班,管它干嘛?”

  挫败感谁都会有。王秀红顶过来了;而一旦这种挫败感由一个人蔓延至一个群体、一个班级,那无疑是致命的,插班事件差点没让王秀红崩溃。

  2003年9月,王秀红开始任高三(2)班主任,这也是闻名全校的一个差班。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高二(2)成绩略有提高,其中一位女孩子从原来年级的100多名考到60多名。今年8月,高二(2)升到了高三(2),也按照惯例提前开学。王秀红已经在计划着如何趁热打铁,带动全班再铆足劲,再创一个学习高潮。

  8月中旬一个年级教师会议上,年级组长突然宣布把王秀红班上那位排名由年级100多名飞升到60多名的女学生调到重点班。按照学校的规则,凡是考到全年级前80名的,都可以从原来的差班转到重点班。

  这对王秀红无疑是个晴天霹雳。这个女孩子的转班将会给这个好不容易从失败阴影中走出来的班级多大的挫折和打击!“领头羊”这一走,难道又要将这个班级重新推回到灰心的泥潭中?难道又要让他们也遭遇极大的挫败感?

  如果伤害了一个班级,即便培养了一个优秀者,又有多大意义?作为班主任,王秀红想到的是36个孩子。

  王秀红据理力争,却被年级组长不容分辩的反诘无情地挡了回来:“那个烂班,管它干嘛?”

  任何辩解似乎都是徒劳的。在一个追求重点率和优秀率的评判体制下,即便你考虑的是全局的利益,也只能被当作不合时宜的笑料和不擅变通的“迂师”。王秀红心里感到一阵悲凉。她感到困惑:在学校眼里,难道学生仅仅只是筹码而已?

  她决定找女学生的家长谈一谈。有时候,家长的话比老师更有用。

  那天晚上,王秀红没有心思备课。晚自修十点多回到家,她想了很久,最后还是拿起电话拨到了女学生家里。家长很耐心地听完,但结果仍一口回绝了王秀红的请求,丝毫没有通融余地。一个多小时的电话最终在一阵无可奈何的叹气声中挂断。

  6 转正

  教育的深沉与神圣注定了谁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者,谁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热爱人、理解人、善于研究人的人。

  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怎么教?应试教育怎么对付?这不是对老师的考试?家庭、工作等等的压力,是不是更巨大的考验?

  课间聊天的时候,学生们会嗔怪似地向王秀红抱怨高三考试太多太累,听着学生们的怨言,王秀红心里感慨不已:孩子们,老师我何尝不也面临着大大小小的考试?

  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怎么教?应试教育怎么对付?这不是对老师的考试?家庭、工作等等的压力,不是巨大考验?作为借聘教师,挤时间自习参加笔试、面试,争取能成为正式老师,这不也是考试?

  其实,王秀红在××中学的成绩有目共睹。“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校方领导、同事、学生对她付出与成绩的肯定,让王秀红劳累之余也会欣慰地微笑;“早恋探析”、“家庭影响力”、“主体性教学改革实验”……王秀红对教学的多项调研,让她从传道授课逐渐触及到更深层次领域的教育问题。

  教育的深沉与神圣注定谁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者,谁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热爱人、理解人、善于研究人的人。王秀红所在学校的校长对她给予了高度肯定:“一路上与学生同心、同行、同乐,在多彩的季节里耕耘,织就了自己朴素而绚烂的教育人生。”

  尽管如此,“借聘教师”仍是王秀红心里永远的痛。转不了正,干得再好,工资也只拿到正式教师的一半,职称评不了;转不了正,随时可能被“踢”走,说得好听就是“解聘”;转不了正,户口进不来,女儿就只能回老家读高中,母女分开;转正不了,权重人微,微笑的力量也是孤独的。

  采访王秀红的时候,她正在参加南山区借聘教师转正考试,这是她第二次参加转正考试;一年前她因为两分之差没有通过面试。

  8月30日晚,王秀红给记者发来一条短信:“小洪,这次转正考试我又没考上,真的很遗憾。与去年相比,我心态平和了很多。谢谢你那天听我讲述我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向别人敞开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记得在成绩公布之前,王秀红曾说过:“我快四十了,今年、明年如果再考不上,我就再也没有机会。”现在,她只剩一次机会了。

  图:

  学生需要教师在心灵上的指引。何俊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