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世代传承的中国情 访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的侄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15:3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记者房宁 马杰)莫里斯·艾黎最后一次见到叔父路易·艾黎是在1987年秋天的北京。那时,这位在中国奋斗了60年的新西兰友人已经生命垂危。

  面对远道而来的亲人,垂危的老人说出了最后的心愿,那就是再回到自己当年一手创办的甘肃省山丹培黎技术学校,看看在那里学习的孩子们。作为晚辈亲属,莫里斯·艾黎代替老人完成了他的遗愿。从此,看望老人的“孩子们”就成了莫里斯每次中国之行的使命。

  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活动上,莫里斯·艾黎作为中国抗战时期国际友人的遗属出席。

  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由于路易·艾黎在战争中负伤,他一生未娶,膝下无子。“能够沿着叔父的足迹,为中新友谊和交流做些事情,我感到很自豪。”莫里斯说。

  他打算在抗战纪念活动结束后,再次前往山丹学校,给那里的孩子们带去新的书籍和关于“路易·艾黎奖学金”的好消息。这个项目资助优秀学生赴新西兰学习。而后,作为新西兰梅西大学兽医系副教授,他还打算前往新疆,同那里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路易·艾黎1927年作为远洋轮船上的一名无线电操作员来到了中国上海。在那里,他当过工人和消防技术员。通过和中国社会最基层民众的接触,他深深地同情起这个苦难的国家,并被中国人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所感动。最朴素的善良促使艾黎决定,要尽力帮助这个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和她的人民。

  莫里斯说,叔父撰写过大量的文章,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抗战筹集资金,帮助中国获得国际援助。他发起了工业合作社运动,组织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各类生活必需品。

  在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路易·艾黎为供应战时军需民用、特别是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游击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40年代,路易·艾黎在甘肃省山丹县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吸收劳动人民子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实用技术人才。他将90岁生命中三分之二的时光都献给了中国。

  莫里斯回忆说,当时多数新西兰人对中国存在偏见,加上新中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所以1960年路易·艾黎回国探亲时,遇到的多是人们不理解的眼神。

  “随着1972年新中正式建交,叔叔在国内受到的待遇才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渴望了解中国,而叔叔自然成为了他们了解中国的最好渠道,他变成了家乡人的骄傲。”莫里斯说。

  在叔父的影响之下,莫里斯加入了新中友好协会,并于1976年第一次来到了中国。莫里斯回忆说,那次叔父带着他参观北京,上海。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热情接待,这让他深深体会到叔父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

  莫里斯说,路易·艾黎虽无子女,但他收养了两个中国孩子,供他们念书。此外,他更是把爱无私地献给了山丹学校所有的孩子们,为孩子们提供学习机会,教给他们各种实用技能,希望他们能够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中国和新西兰的人民都没有忘记他。我相信,两国人民的友谊一定会沿着叔父的足迹继续走下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