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日友好人士举行“为了和平相聚南京”大型纪念活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15:41 扬子晚报
  本报讯“为了和平相聚南京”大型纪念活动昨天上午在南京台城广场举行。这次活动是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以及中日合作修复南京城墙活动10周年,参加活动的中日两国各界人士500多人在雄伟的南京城墙畔共同呼吁和平友好。

  出席纪念活动的有: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宋健,江苏省省长梁保华,省委副书记任彦申,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柏苏宁,省政协副主席陆军,省对外友协会长吴锡军,南京市市长蒋宏坤。

  日本日中友协会长平山郁夫率日本各界友好人士12个代表团共280多人专程来宁参加活动。

  60年前,硝烟散去的南京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带来的巨大灾难的损害。10年前,中日合作修复南京城墙,向世人表达两国人民“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决心和愿景。在平山郁夫会长等积极倡导下,修复城墙活动在日本引起广泛关注。日本友人募集资金,数万日本青年及各界人士曾来宁参加义务劳动。

  宋健在会上发表讲话。他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目的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六朝古都”南京见证了历史,记录了战争的悲壮。中日两国今天的友好合作关系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希望中日两国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基础上,兼相爱,交相利,加强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创立和平美好的明天。

  日本日中友协会长平山郁夫在会上致辞时说,众所周知,在日中关系中南京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在战后60年的今天,我们再次聚会南京,宣誓两国和平友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在当今的日中关系中大力开展民间交流,加深两国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最为重要的。10年前,日中两国人民呼吁通过修复城墙文化古迹治愈心灵的创伤。今天我们纪念这一活动开展10周年,我们把日中共同修复南京城墙的理念再一次作为日中友好运动的起点。为此,我们在南京城墙上宣誓:日中友好协会将和中国朋友们一起继续努力,奋斗到底。

  会上宣读了日本前首相、日中友协名誉顾问村山富市给“为了和平相聚南京”纪念活动发来的致辞。

  村山富市在致辞中重申了1995年8月15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之际,他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发表的谈话中的内容:我国在并不久远的过去一段时期,采取了错误的国策,走上了战争的道路,因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为使错误不在明天重演,我虚心接受这一勿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在这里再次表达痛切的反省之意,表明深切的道歉之情。

  村山富市说,小泉总理数次对靖国神社的参拜,伤害了周边各国人民的感情。我认为,小泉总理应该从进一步认真考虑与周边各国关系的立场出发,停止参拜。

  村山富市说,听说众多肩负着两国关系未来的年轻人从日本前来参加了今天的仪式。衷心希望两国的年轻一代不忘历史,开拓未来。省对外友协会长吴锡军、南京市市长蒋宏坤也在会上致辞。青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友好呼吁书。

  活动结束时,宋健、梁保华等中方领导和平山郁夫等日方贵宾共同种植了纪念树。

  昨天晚上,江苏省省长梁保华会见了平山郁夫率领的代表团。

  梁保华对平山郁夫会长以及各位日本朋友表示欢迎。他说,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不忘历史,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今天上午举行的“为了和平相聚南京”的活动,向世人表达了以史为鉴、珍爱和平、面向未来、世代友好的共同愿望。我们愿与朋友们一起,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进一步加强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民间友好往来,为维护世界和平,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而共同不懈努力。(姚大鋆)
中日友好人士举行“为了和平相聚南京”大型纪念活动(图)
  图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中日合作修复南京城墙10周年大会会场。 本报记者 于先云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