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遍及粤东乃至穗深闽 汕头凉茶铺向省内外扩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16:09 大华网

  一位来汕出差的外地客商在提起对汕头的印象时说:汕头街头凉茶店之多让他惊讶,且一天从早到晚都有人在喝凉茶,让他感受到岭南独特的饮食养生文化。业内人士称,如果连街边摊档也算上,汕头仅中心城区的凉茶店(摊)不下二三百家。一碗小小的凉茶打出了大市场,如今汕头埠资历最老的“戏布袋”、“四顺”和“时珍药行”个个打出品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连锁店遍及粤东,有的还将店开到了广州、深圳乃至省外。

  凉茶是岭南食疗保健文化一部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三家“老字号”凉茶店均发端于汕头老市区的小公园、外马路一带,随着汕头市区的扩大、东移,他们又陆续在新区开设了新店,同时仍保留了位于老市区的老店。

  汕头凉茶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市药业商会理事、四顺凉茶创始人魏先生说,凉茶是岭南食疗保健文化的一部分,汕头地处亚热带,天气湿热,现代人工作劳累、睡眠不足,易“浮火”,只需花一、二元钱喝碗凉茶,便可调整身体的不适,减少发病的机率,同时又方便快捷,省钱有效,适合大众消费。

  时珍药行经营者朱先生在电话中表示,汕头人为什么喜欢饮凉茶?一是店家大多采用祖传配方,经过长期实践证明,适合人们的需要;二是汕头人比较重视中草药保健和疾病的预防,流传着一种说法:感冒上火“饮凉茶赢过吃西药”;三是大家都需要的凉茶,如果靠各家各户自己熬太麻烦,凉茶店专业进行生产成本较低,品种齐全,质量也有保证,因而受到欢迎。

  外地人入乡随俗饮凉茶

  在几家凉茶店记者看到,像“凉肠解毒、利水清胃”的蛇舌草水、治“风火湿热、周身酸痛”的山葡萄水、“养阴润燥、清肺补虚”的沙参玉竹,治“肺热肝火、消痰散结”的夏枯海藻、“熬夜积火、口苦火盛”的苦凉水等七八样都是每店常备的品种,价格低的每碗仅售5角。而在老市区的四顺凉茶店,记者见到这里的品种竟多达40几种,当然,有些已属于滋补品的范畴,如“龟苓膏”、“洋参汤”、“海马炖大枣”等。该店的店员表示,可以根据顾客身体不适的状况对症施茶,感冒的有“感冒合剂”,喉痛的有“喉痛合剂”,目痛的有“目痛合剂”,中暑的有“祛暑合剂”等。在炎热的夏天,该店每天售出的凉茶有几百碗。

  在金园路、金新路的几家凉茶摊,饮凉茶的市民络绎不绝,一些学校的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成群结队跑来喝“凉水”,有的女士则让店家把凉茶打包,带回家中与家人分享。甚至一些外省来汕打工的人,在汕头住了一段时间后也“入乡随俗”地饮起凉茶来。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的四川籍陈女士说:“可能由于水土关系吧,来汕头后,原先爱吃的‘麻辣烫’现在不大敢吃,一吃脸上就要长‘豆豆’,现在已习惯饮凉茶,对身体挺好。”入夏以来,不少企业纷纷订购凉茶,作为职工的防暑降温用品,“戏布袋”每天就需送出几大桶凉茶到多家企事业单位。

  连锁店开到广州深圳福建

  汕头的凉茶业虽历史悠久,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私人开店是不被允许的,许多经营者只能偷偷地干,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汕头凉茶店才真正得到发展。四顺凉茶的魏先生本身是中医师,以前只能偷偷经营一些中草药根,1981年政策放开后,他创办了四顺药行,1990年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经过二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四顺凉茶”如今已拥有50多家连锁或加盟店,除了本市外,在揭阳、潮州、深圳、东莞以及福建石狮市均树起了自己的招牌。该店还与汕头星群、金鹰等保健品厂合作,自主研发了“枇杷露”、“金菊鱼腥草”等7个凉茶品种的冲剂,实现了凉茶的固体化。有50多年历史的“戏布袋”凉茶,也从国平路的一家老店做起,在汕头市区开了6家连锁店后,近年又大举向外“扩张”,在广州市和深圳市连开10多家连锁店,形成企业经营链效应。

  “时珍药行”如今也已发展到5家连锁店,其主营也由凉茶转向药材的经销。小小凉茶为什么生意能越做越大?据

  业者分析:最主要的还是以质量为重,做到诚信经营,良好的服务。注重药材的真材实料,合理的配方,从“色”、“味”、“疗效”三大特点入手,确保凉茶的质量。

  行业竞争无序缺乏统一标准

  今年8月,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认定委员会向社会公布,认定凉茶为“广东省食品饮食文化遗产”,虽然潮汕凉茶尚未上榜,但汕头凉茶显然面临着一个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只有整合资源,继续做大做强,才能在市场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关人士指出,除了几家上规模的品牌店和正规药店附设的凉茶点外,目前汕头街头多数是家庭作坊式的凉茶摊,其设施五花八门,有的卫生条件差,有的连必需的“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都没有,行业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配方缺乏统一标准,不乏粗制滥造的产品。有的标明为“祖传”或“老牌”,但不同的摊点熬制的同一种凉茶,消费者喝后却感觉大相径庭。此外,汕头凉茶尚未能实现深度包装,缺乏进一步打开市场的能力,这也是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的。本报记者王海鹏文/图(来源:《特区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