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侯祥麟:“炼”就一腔报国情(名人专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4:0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侯祥麟:“炼”就一腔报国情(名人专访)(图)
侯祥麟近影

  新中国的石油化工技术史上,深深镌刻着一个大写的名字———侯祥麟。这位中国石化技术的开拓者之一、炼油技术的奠基人,把自己的满腔忠诚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伟大祖国。

  重托:总理点题,老帅出征

  2003年5月25日,星期天。

  91岁的侯祥麟早早起来,等待一位特殊的客人。温家宝总理轻车简从,来探望这位功勋卓著的老科学家。

  这是温总理第二次登门拜访了。望着他仍像5年前那样思路清晰、精神饱满,总理笑了。

  总理登门,还另有深意。2003年,国家将启动“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此举事关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发展。

  这是一项“盘家底”的活,难度可想而知。

  谁来主持?总理第一个想到了侯祥麟。

  “您在科技界德高望重,具有公认的权威影响,我十分希望您能够参加这项工作。”拉着侯祥麟的手,温总理说,“但考虑到您已年逾九十高龄,我又于心不忍。”

  温总理的话,让侯祥麟如沐春风,深为感奋,思绪不由地划向了46年前……侯祥麟参与了周总理亲自主持的《1956年-1967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那可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性工程。作为其中石油项目的完成者之一,侯祥麟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46年弹指一挥间。雄关险道,今又从头———历史的重任再次降临。

  望着温总理殷切的眼神,侯祥麟郑重地点了点头。

  在有关部委和石油化工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侯祥麟等30位院士、86名学者,组成7个专题组,开始搞可行性研究。历经一年多时间的艰苦调研,他们科学分析了我国和世界油气资源的现状及供需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油气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原则、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温家宝总理指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课题组便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科研成果,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付出了大量心血。这次研究集中和反映了科学家、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意见。这种集成研究方式是一个创举,是科学民主决策方法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的实践。”

  追梦:胸怀理想,留学美国

  出生辛亥,启蒙“五四”,求学战乱……从他睁眼开始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起,苦难便从未间断。幼年的侯祥麟,眼里充满了灰色。

  残酷的现实让他渐渐明白一个道理:国弱人欺狼口羊!

  造化神奇。一堂化学课,竟会改变侯祥麟的一生。“原子核中蕴藏着极大能量,如能释放出来将会产生巨大威力。”中学老师的话让他终日畅想着搞原子能研究,狠狠打击帝国主义。

  “九一八”事变,让苦读于燕京大学化学系的侯祥麟再也静坐不住。国家存亡、民族大义,深深敲打着一颗年轻的心:国难不赴,枉为丈夫!

  奔走街头散发传单,山海关前慰问将士……在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侯祥麟像一朵翻腾的浪花,激涌向前。

  辗转长沙,侯祥麟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1938年4月,侯祥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红色”便成为他世纪人生的厚重底色。

  时逢战乱,沿海遭日军封锁,中国军队汽油奇缺,情势危急。侯祥麟急国之所急,毅然投入油品研制的大军。

  无油可炼,他就从菜籽油里炼制柴油,用煤干馏制取人造石油;燃料不足,他便设计出精馏塔,从白酒中提炼酒精……

  一滴汽油一滴血,一腔热血一腔爱。

  抗战胜利前夕,党中央高瞻远瞩,拟派遣一批技术干部赴海外深造,为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1945年,侯祥麟远渡重洋,负笈美国。虽身处异乡,但那颗火热的心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祖国。舍弃优越的工作条件,谢绝上司的好心挽留,1950年,38岁的侯祥麟启程回国。

  争气:炼油英雄,功泽“神舟”

  石油,工业的“血液”。

  解放之初,国内仅有的几个小油矿,年产石油仅十几万吨之微;西方的禁运,使国内油品缺口极大。

  身为主抓炼油科技工作的“舵手”,侯祥麟焦虑万分,恨不得把自己血管里滚烫的鲜血变成石油,输给“贫血”的祖国母亲。

  最急需解决的,当数航空煤油的国产化。

  当时,中国飞机所用航空煤油一直靠进口,而飞机试飞国产油时发动机火焰筒严重烧蚀。

  “烧蚀严重,将会使火焰筒爆裂,导致机毁人亡。”侯祥麟很清楚这一点。

  屋漏偏逢连阴雨。中苏关系恶化,航空煤油进口锐减,全国性“油荒”蔓延,中国飞机即将面临飞不起来的危急局面。党中央对此高度关切。

  “搞不出航空煤油,我们过天安门都得低着头!”时任石油部部长的余秋里终日眉头紧锁。

  “再不把航空煤油搞出来,我就把你研究院的牌子倒过来挂!”余秋里给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侯祥麟下了死命令。

  军令如山。架机器,测数据,作对比,侯祥麟亲领6个研究室的科技精英日夜苦干。

  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无数次挫折、失败,无数次分析、总结。

  用苏制火焰筒做试验,结果亦然;请苏联军工研究所做样品试验,仍无济于事。

  攻关,似乎陷入了怪圈。“没准是油料的成分太纯净了?”一个大胆的逆向思维猛然滑过,让侯祥麟等人灵感突现,“不妨加点‘杂质’试试!”

  奇迹出现了:火焰筒内壁不再出现烧蚀留下的坑坑点点。薄薄的“窗户纸”一经捅破———天堑变通途!合格的国产航空煤油终于“分娩”。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为确保原子弹、导弹和新型喷气飞机的研制成功,多种特殊润滑油的研制任务,再一次横亘在侯祥麟面前。

  资料贫乏,技术薄弱,设备短缺。

  “你们的炼油是‘小茶壶’,搞不出什么名堂!”外国专家的嘲讽更让侯祥麟倍感侮辱。

  “我就不信搞不出中国自己的‘争气油’!”

  这是一场无烟的战斗。有人牙齿脱落,有人脚趾烧断,更多人白血球骤减……

  顾不上化学中毒,顾不上爆炸危险,侯祥麟团队攻坚克难,闯过了一个个技术难关:高精尖特种润滑油品全部试制成功,一举满足了中国航空、航天、核工业发展的特殊需要,而时间仅仅过了一年。

  如今,侯祥麟等老一辈专家培养的技术骨干,已将新一代特种润滑油产品应用到“神舟”五号和即将升空的“神舟”六号飞船上———为祖国再立新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9月08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记者 盛若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