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访《圆明园大劫难》作者布立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9:07 人民网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世界首屈一指的宫殿园林,惨遭劫掠焚毁的厄运。1861年,法国大文豪雨果痛斥这一毁灭文明的野蛮行径。他说:“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我们所有教堂的全部宝物加起来,也比不上这座巍峨壮丽的东方博物馆”,“他们以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更荡然无存”。

  圆明园的历史已经进入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我国苦难屈辱历史的象征及帝国主义残暴掠夺的代名词。而在英法两国,这一暴行或是被有意遮掩,或是被淡化,公众或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自1860年以来的140多年间,英法两国没有出版过一本有关专著。直到2003年,这项空白才由一个法国学者填补。历史学教授伯纳·布立赛(见上图,本报记者郑园园摄)在那年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写成了《1860:圆明园大劫难》(以下简称《大劫难》)。

  9月初开幕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邀请法国为主宾国,布立赛作为法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博览会。同时,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该书中译本在博览会上亮相。9月6日,记者在《大劫难》中文版发行的座谈会上初识温文尔雅的布立赛先生,采访之后,更感到他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学者和作家。在正义和良知的烛照下,他秉笔直书,不避讳老祖宗犯下的深重罪孽,完成了这部600页(法文版)的巨著。

  布立赛1941年出生于法国鲁昂,现为巴黎索邦大学历史学教授、卢浮宫学校艺术史教授,同时担任《费加罗报》、《巴黎人报》记者。在写《大劫难》之前,已出版过6部专著,但主题均与中国无关。1979年的首次中国之旅,使他为璀璨的中华文明而激动。在陕西临潼参观兵马俑时,他退到一边哭了起来。他说:“多么令人激动啊!我一生中曾有两次因激动而流泪,另一次是在埃及南部的阿布辛拜勒神庙前。”从此,布立赛的心留在了中国,25年来到过中国13次。2000年10月的中国之旅使他萌生了写《大劫难》的念头。那年,他带着一本法国出版的旅游手册来到中国。手册上写着在颐和园附近有圆明园废墟,并提到法英联军曾到过那里,但语焉不详。布立赛来到圆明园,苍凉的废墟使他充满忧伤和愁绪,他写道:“这座早被西方人摧毁的皇家御苑的悲惨命运深深地打动了我”,“想到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犯下如此大罪,我怒火中烧,握紧双拳,想到法国人也是罪魁祸首时,不禁觉得自己也不免有罪。”

  令布立赛感到羞愧的是,身为历史学家,此前他竟不知道圆明园曾遭受过一场浩劫,不知道法国是这场浩劫的制造者之一。虽然不懂汉语,虽然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他却做出一个勇敢的决定: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去跋涉,写一部圆明园浩劫史!

  从2000年到2002年,布立赛花了两年时间,走遍法、英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收集到英法联军的军人、翻译及其亲属等留下的大量文字纪录。历史的碎片经他发掘、鉴别、取舍,串联成清晰的故事。布立赛发现,那些资料的主人多以沙文主义的口吻谈论那场战争,以胜利者的喜悦甚至抒情的笔调来描述“辉煌的远征”,他们确信“远征”是“旨在保护天主教团”、“维护通商利益”。布立赛的贡献在于,他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西方读者揭开英法历史上那不光彩的一页,从而加强了人类对那场灾难的集体记忆。他全面回顾和揭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进程及后果,毫不含糊地指出,对华“远征”,就是殖民战争。强迫中国接受鸦片走私合法化,就是强迫中国接受最高级别的有组织贩毒。

  法国的许多书评指出,《大劫难》具有史书的可信性,又具有小说的生动性。写书3年,也是布立赛精神境界不断升华的3年。该书付梓后,布立赛长叹道:“在到处都注重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这些罪恶不只是在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掉,在所有人类的记忆中都永难磨灭”,“假如这次远征根本没有发生,从而使本书失去存在的理由,那该多好啊。”

  本书法文版第一版5000册已经售罄,出版社准备再版。布立赛告诉记者,迄今为止,他听到的都是赞扬的话。希拉克总统在写给布立赛的信中,对此书有助于“澄清历史而感到欣慰”。布立赛说,也许有不同意见,但是,在当前法国的舆论氛围中,想要肯定“远征”的人是不敢站出来的。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认同“记忆的责任”这个概念。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在为本书中文版所写的序言中,对“记忆的责任”做了如下解释:它“意味着必须承认和不忘记过去的错误和罪行,不论它们是他人还是自己所犯。”布立赛对此有自己的体会:战后60年,欧洲加强了对纳粹罪恶的“记忆责任”。但是,对于以往殖民史、帝国主义侵略史方面的“记忆责任”同样应该加强。他说:“我们负有记忆的责任,历史学家所担当的记忆责任尤为沉重。有战胜者写的历史,也有战败者写的历史。我这本书是从英法方面即战胜者方面获取的资料而写成的,我希望中国学者根据清朝留下的资料写一本专著,这样,两相对照,我们就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布立赛认为,他也许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最多的有关圆明园大劫难资料的学者,中国学者只要需要,他愿意无偿提供使用,因为大家都是为了承担起记忆的责任。

  中国的史学工作者感谢布立赛的辛勤劳动,感谢大力推动此书在中国出版的欧洲华文报纸《欧洲时报》,也感谢法国外交部对此书出版的支持,他们的工作将推动“中国圆明园学”的诞生和发展。本书法文版、中文版问世之际,正是中法文化年先后在两国开展之时。这本书在两国受到的热烈欢迎表明,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有利于学者潜心研究,做出有利于澄清历史的研究,从而使两国人民的理解和信任达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因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社会。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08日 第七版)

  作者:人民网记者 郑园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