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种“择校”的背后……(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11:53 兰州新闻网
两种“择校”的背后……(组图)
两种“择校”的背后……(组图)
两种“择校”的背后……(组图)
两种“择校”的背后……(组图)
两种“择校”的背后……(组图)
  9月,是各大、中、小学新学期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学生们或走进新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或与老校友重聚首,继续未尽的学业;或因难以承担高额的学费而另作他想。对此,本报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校情况、教育支出以及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进行了细致调查,并写出《他们“下乡”为了啥?》、《为什么学校越来越挤?》稿件供读者对目前教育现状有一个了解。

  在此,我们也希望广大市民就稿件中提到的教育现状进行探讨,也希望您把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观点反馈给我们。电话:8454703

  “下乡”读书后,对他们触动最大的是当地大多数学生的求学精神,每天生活、学习都在一起,当地同学的学习、生活能力让他们自愧不如。看到那些同学在干完农活、宿舍熄灯之后偷偷点灯学习,他们觉得这些发生在眼前的事情,好像很遥远。慢慢的,他们也习惯了,并且开始逐步转变。

  调查之一:

  A他们“下乡”为了啥?

  ———对城里娃走出城市求学情况的调查很多城里娃如今打起行囊,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踏上“下乡”路。据了解,

  兰州娃“下乡”主要集中在周边的皋兰、榆中等县区中学。A周边学校调查城乡学生1比7

  记者从接受采访的皋兰一中、榆中一中了解到,兰州借读学生在两所中学中与当地学生比例为1比7,甚至更高一些。皋兰一中王汝元校长对城里学生“下乡”求学现象颇有研究,在他的记事本上,详细记录了他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他认为,市区的学生之所以选择周边相对好的学校求学有三点原因:第一,管理上,这些学校实行严格的半封闭式。从早上6时30分开始,一直到晚上10时30分下晚自习,学校有分工不同的专人全程监督辅导,夜里还有严格的查宿制度,学生出入校门必须要有班主任的假条。校风建设方面,严格控制学生吸烟、喝酒、早恋现象的出现。同时,不准学生穿奇装异服,留怪异发型。王校长说:“学生在学校就得符合学生身份,现在有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佩带手机,而这部分学生大多以兰州来的居多,这对本地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学校不准学生佩带手机。”第二,在经济上,收取的借读费只有6000元,相对市区甚至包括周边县级中学都要低一些。第三,门槛低。对考生分数要求不高,招收借读生的条件是分数线50分以下,特殊情况还要低一些。很多城里的学生家长,看到孩子分数不高,重点上不了,普通学校又不愿意去,所以选择“下乡”求学的路。

  不欢迎城里学生

  榆中一中教导处王主任说:“其实,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我们并不欢迎城里学生。”在周边中学就学的城里学生成绩一般都居于中下游,部分学生的生活习惯还很差。而且,这些学生下来求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学习,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学多少就算多少。据不完全统计,有15%至20%的学生家长是想让孩子改掉一些不良生活、学习习惯,他们的目的就是奔着学校的风气和管理来的,希望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当然,也有少数是奔着教学质量来的。

  由于这些学生“下乡”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学习,因而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一种优越感,表现为富有攻击性、早恋、性格比较偏执,没有乡村学生好管理。但从整体来说,“下乡”学生相比全部学生只占一小部分,基本不会影响学校的整体运转和校风。偶尔遇到滋事生非的学生,学校会严格按照校规处理。

  对学校来说,虽然“下乡”学生缴纳了借读费,但为了多数学生正常有序的生活学习,在学校眼里,这些学生可以说是可有可无。但从教育角度上讲,学校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市县学生之分。

  大多自我淘汰返城

  “下乡”学生过惯了城里的生活,一旦去条件差的地方生活,受不了艰苦的生活、学习环境,过不了几天就自行退学,甚至还有呆一天就走的。这一类所占比例最大。还有的学生不服从学校的严格管理,在校期间因违纪、违规而被学校开除。剩下少部分就是适应环境留下的,而这些留下来的学生基本上都考上了高中或大学,但这一部分只占少数,不到总数的20%。

  因每年“下乡”借读的学生在中考、高考时大多回到原来的学校参加考试,所以在记者调查的学校中,均没有收集到相关的升学率数据。

  B“下乡”学生调查

  三名学生齐说:“为了锻炼”

  在皋兰一中高二(六)班有三名来自兰州的“下乡学生”。与班里的其他同学相比,他们衣着整齐,皮肤白净,差异很明显。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说父母当初送“下乡”求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锻炼”。

  小丽(化名)和小华(化名)都是女生,今年也都17岁,同来自兰州市27中。她们说,在兰州上学时,总是不爱学习,为此,伤神的父母请了家教、买来了最好的辅导材料,但她们总是觉得没有学习动力,父母“望女成凤”的心愿一次次成空。

  张科文,男,18岁。相比两名女同学,他的家庭条件更加优越,父亲经营着一家公司。以前他就读于兰州市某私立学校。因为优越的生活条件、相同的少年轻狂,他们在学校里可以说是为所欲为,抽烟、喝酒、通宵上网、打架、早恋……基于许多学生的家庭背景,私立学校的老师很少过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只是像保姆一般的保护着他们。但“下乡”求学之后,他才感觉到原来的学习生活竟然是那样得糟糕。

  触动最大的是求学精神

  在采访中,三名“下乡”求学的同学,都没有说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多好,或者说是比兰州的学校高多少。他们只是说,“下乡”读书后,对他们触动最大的是当地大多数学生的求学精神,每天生活、学习都在一起,当地同学的学习、生活能力让他们自愧不如。看到那些同学在干完农活、宿舍熄灯之后偷偷点灯学习,他们觉得这些发生在眼前的事情,好像很遥远。慢慢的,他们也习惯了,并且开始逐步转变。

  据他们的班主任徐老师说:“三个孩子中,小丽的进步最快,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现在已由原来的五十多名一跃成为现在的13名,其他的两位同学也有很大的进步。”虽然现在他们还没有走到“下乡”求学的终点,但从他们的进步程度来看,似乎也正在印证着王校长的那句话“留下来的学生基本上都能考上大学。”

  C 教师调查

  可以理解但不提倡

  如此多的兰州学生“下乡”求学,而且这一现象从被调查的两所学校来看,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兰州二中高一年级组的黄老师表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理解,但不应该提倡。

  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城市里孩子生活优越,缺少刻苦学习的精神,“下乡”求学众多学生中的大部分人是为这个原因去的。他们的父母想让孩子在相对艰苦的环境里,好好学习。同时,这种环境一般来说与外界的接触少,减少了外界的干扰,所以,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这样的环境里,一来学习上有所提高,二来在也能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存在局限性

  但这种情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要看孩子的适应环境能力,变换新环境对孩子不一定就是好事;其次要看孩子是否真正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否则送下去求学成了真正的吃苦,那样也是得不偿失。最后一点最重要,从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所需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全才。如果走出城市“下乡”求学,单纯只是为了追求学习上的提高,那也是不可取的。

  黄老师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为了学习而“下乡”,不是一条教育捷径,更重要的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一费制”百姓拍手称快

  为了解百姓十分关注的教育收费及居民家庭教育负担情况,今年上半年,省统计局在兰州、天水、酒泉、平凉四市面向8所高中、16所小学以及280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一项教育收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费制”着实让百姓拍手称快。

  学校实力差距催生“择校费”怪胎

  调查显示,教育乱收费最根本的表现就是择校费的收取,择校费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政府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示范性学校”、“窗口学校”、“重点学校”,集中了最好的师资力量、最先进的设备和最雄厚的资金,教育质量足可以傲视其他普通学校。这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校与校之间实力的巨大差距最终制造了择校费这个“怪胎”。

  要消灭这个“怪胎”,必须对症下药,治本之策就是走扩大优质资源,走均衡发展之路,使各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注重对教育均衡的关注,在某些层面上又表现为对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的关注。如将好高中的全部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在校生人数按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初中,择优选送,实行社会监督;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通过生源均衡推进教育发展均衡。重视规范示范高中建设,大面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义务教育收费减少新问题随之衍生

  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实行“一费制”后学校收费明显减少,收费项目公开化,“一费制”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优越性,但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学校反映课本费存在实际偏差:课本费标准过低,跟目前普遍使用的彩色版教材价格差异较大,若购置彩版课本,将超出规定标准;二是没有考虑配套练习册及试题(卷)的配发和价格等问题。此外,实行“一费制”后学校为了控制课本数量,配套练习和辅导资料减少了,和以往相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调查之二:为什么学校越来越挤

  开学了,家长韩女士送孩子去学校。在教室里,韩女士看到如下一幕:一间不大的教室里塞满了桌椅板凳,五六十名孩子坐在座位上难以转身,教室里的空气极为闷热……韩女士和许多家长不禁纳闷:现在不都是独生子女吗?

  针对愈演愈烈的“择校”大战及“择校”带来的系列问题,有关人士建议,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公立学校应该完全实行就近入学,各种社会力量办的私立学校,可以通过较高的教育收费和教育质量,满足一部分人群的择校需求。这样一来,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现象,孩子受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希望会逐渐消除。

  就学的孩子并没有少

  接到韩女士的反映,记者走访了城关区几家小学。在一年级的一个班里,记者看到,教室里的过道非常狭窄,老师走下讲台时,需要侧着身子才能走到教室后面。而学生的座位仅容孩子把身体塞进去,坐在座位上时很难直着身子站起来。二年级学生李果跟记者讲,教室里太挤了,同学们经常因为互相碰撞,而跟其他同学发生口角。

  在一间五年级的教室里,记者看到,这间教室里大约坐着六七十名学生。课间,学生们大都坐在座位上,很少到教室外面去。听学生们说,是因为教室里太挤了,活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大家课间时干脆都坐在教室里不想出去。坐在前排的同学很少到后排去,而坐在后排的同学需要“很小心”才能走到前排。学生毛毛反映,有好几次,同学们的衣服在经过过道时被挂破了。当然,老师的衣服也被挂破过。所以,很多老师也很少到后排去。每次上课时,老师都会大声地讲课,但还是有后排的同学反映,他们有时听不清楚。

  对于以上情况,一位班主任老师说,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种“跟风”心理,一旦听说哪家学校的教学质量较好,大家就想方设法,挤破头地往这个学校凑。结果造成学校班额过大,坐在七排以后的孩子很难听清老师讲课。而作为老师,工作量加大,费心又费力,工作压力非常大。教室空间变得狭小后,对发育期的孩子身心成长也极为不利。新课程实施改革以来,主要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互动和交流,而面对如此狭小的教室空间,老师和学生如何进行互动?

  记者自兰州市计生委了解到,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相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孩子是少了。但对于城镇人口来说,随着外来人口的激增,城市空间逐渐缩小,人口规模、人口基数反而越来越大。另外,随着“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普及,辍学率逐渐降低,兰州市的入学率基本上达到了100%。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学的孩子并没有减少。学校情况大不相同兰州有小学884所,教学点267个,农村小学714所,社会力量8所,其他部门办44所。小学在校生达到了257794人。是不是每所学校都是六七十人的大班额,是不是每所学校都被家长和孩子们“挤破了头”?

  “事实上,学生拥挤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城关区”,采访过程中,教育部门有关人士透露。在城关区70多所小学当中,有近十几所小学不同程度出现了大班额。主要表现为学校无操场、教室空间狭小、家长学生喊挤等。而另有一部分小学,却出现了生源严重不足,甚至有的班收不够30名学生。这在城关区周边学校表现尤其突出。

  大班额的出现,主要还是受家长“择校”心理的影响。自1993年国家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生”现象便愈演愈烈。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学校收取赞助费,并且要把捐资助学同入学脱钩。但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择校”已经自幼儿园阶段开始,并逐渐成为众多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方面的一个共识。

  市区一所拥有6个一年级班,每个班均达到70余人的小学校长这样说,学校的教育经费有限,教育场地有限,但面对各种各样的“条子”和“关系”,学校不得不扩大招生。既然“条子生”、“关系生”都收了,为什么就不能多收几个“票子生”,让家长拿钱支持学校教育,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从另一方面来说,“择校”也未尝不是好事,首先它促进了学校之间的竞争,提高了教学质量。

  但从城关区另一所小学,今年仅收招了两个一年级班,两个班加起来不足61人。其校长叫苦不迭:“尽管国家放宽政策,农民工子女可以就近入学,但对于不少学校来说,生源还是严重不足,加剧了教育经费紧张,师资力量饱合的情况。造成了学生逐年流失,教学质量下降。其结果是,有的学校能吃饱,有的学校吃不饱。”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了关于“择校”的矛盾,早在2001年,我市有关学校曾经尝试努力进行改革创新。即在小学设立30人的小班额,在保证优良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加收一定的费用,以此缓解大班额的压力。然而,此创新实施不到一年,便遭遇教育部门的“封杀”。原来,有人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想上保质保量的小班额,但如果对费用加以提高,对班额人数加以限制,显然有失教育的公平性。

  对此,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有关专家认为,“择校”原本没有错,错的是“择校”后带来一系列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位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良教育就有了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好的。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经费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这就势必出现了社会需求与优质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产生“择校”根本原因是,校际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市区、城区之间学校之间有了差距。差距形成后,人为地造成了一部分基础力量薄弱的“差校”,即家长们信不过的学校。当差距越拉越大后,便损害了大多数学校、学生的利益。导致学校间在投入、生源、师资等方面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这样一来,有人便会问,是不是有钱、有权的孩子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而无钱、无权的孩子便可以“随便凑和”?

  “择校”生现象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果学生都要选择升学率高、有名望的学校,学校面对社会压力就会在提高升学率方面挖空心思,甚至到其他学校去“挖人”,即挖生源、挖师资。另外,孩子从中体会到金钱、权力和关系的重要性,对其身心成长和发展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愈演愈烈的“择校”大战及“择校”带来的系列问题,有关人士建议,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公立学校应该完全实行就近入学,各种社会力量办的私立学校,可以通过较高的教育收费和教育质量,满足一部分人群的择校需求。这样一来,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现象,孩子受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希望会逐渐消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