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福尔摩斯冒出地平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15:19 南方周末 | |||||||||||||||||||||
魏信德 破案就好比一项“瓷器活”,手中没有“金钢钻”是干不了的。球星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打破僵局,率领球队夺取胜利;名探也常常能在案件陷入困境时找到线索突破全案。李昌钰一生参与过8000多件案件的调查侦破,却很少失手,甚至在别人看来已“山穷水尽”的案子到了他手里也能“柳暗花明”,凭的就是高超的刑侦技术和科学严谨的态度,“重建现场之王”并非浪得虚名。过去我们常常把这当作个人英雄主义,不仅忌讳而且批判。不仅如此,刑侦工作长期来奉行的是“只做不说”的神秘主义,尤其缺少与公众的互动。因而,我们也就出不了偶像级的名探,即或有,也是探而无名。如今,浙江警界对旧观念、旧体制大胆进行“破茧”,公开推出刑侦专家制度,这应该被看作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刑侦领域的一次突破性实践。 “雁过有声,蛇过有路”。只要是犯罪,必定会留下现场、痕迹和物证。侦探的本事就在于用他那双“火眼金睛”捕捉雪泥鸿爪,正确引导侦查方向,准确指证犯罪嫌疑人。都说李昌钰是“神探”,其实他的厉害之处并不在于比别人更“神”,而在于比别人更能“探”——能到可以从裤管上沾着的泥巴,判断出一个人的职业特点和活动范围。他说:“我一辈子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变不可能为可能。”这当然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职业素养。我们不是没有李昌钰式的神探,只是由于不重视人才挖掘,较少把他们宝贵的破案经验转化为全行业的共同财富,并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带出一批中国的李昌钰。须知,精英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同时也是容易被埋没的。 刑警面对的多是凶残而狡猾的罪犯,必须应对各种花样不断翻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作案手段,只有取得铁一般的物证,才能达到摘奸发伏、毋枉毋纵之境,破案的难度可想而知。与此相对照的是,我国的刑侦人才相对稀缺,愈到基层“人才荒”愈加突出。而另一面,刑侦人才的部门和地方所有制,以及刑事发案率分布的不平衡,又使得刑侦人才的使用率并不充分。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把有限的刑侦人才资源整合起来,攥成拳头打击犯罪。浙江警方此番创立“刑侦专家库”,汇聚各路刑侦精英,彻底改变了以往各地福尔摩斯“各为其主”的状况,形成了人才资源共享的大刑侦格局。但管理“刑侦专家库”,还必须引入只看贡献、不重名气的考核机制和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不致使“福尔摩斯”贬值为“忽悠摩丝”。 借助于新闻媒体,浙江的福尔摩斯摘下神秘的面纱,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不仅让百姓领略到了平安卫士的风采,也让刑警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成为了可能,这无疑是刑侦工作走亲民路线的有力信号。可以预期,当我们的痕迹专家、法医博士、网络高手聚攒够了人气,成为一代名探之日,也是他们办案如鱼得水之时。 浙江有了统一“番号”的刑侦专家“省队”,对手再敢狂、再能躲、再善跑,怕也是难以抵挡他们的“组合拳”。正因此,我们对刑侦专家“国家队”的早日出世,有了殷殷的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