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VS广东:谁是中国工业第一大省(双周双洲)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02:43 人民网-华东新闻 |
“大象经济”推动着山东工业发力。冯磊摄 其实谁当中国第一工业大省并不重要,可以是广东,山东,也可以是其他省市。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种你追我赶中,变一马当先为万马奔腾,共同提高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 粤鲁如何看“反超” 山东:广东的实力三年两载也难赶上 广东:苏浙的追赶让人更紧张 吴焰:最近有个话题颇令人关注。上半年,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85亿元,同比增长17.1%,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而另一个工业大省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099亿元,同比增长了28.9%。 自1997年广东省工业增加值超过江苏之后,7年来,广东始终位居各省、市、自治区榜首。也因此,广东赢得了国内第一工业大省的头衔。如今,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半程冠军”被山东摘走,也算是爆了个不大不小的冷门。不知这则新闻在两地有何反应? 刘成友:山东上上下下对此的反应都比较平静。有两个原因吧,一方面是官方公布统计数字时很低调,没有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宣传报道;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人们在这些统计数字和指标面前的理智和成熟。 再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是衡量经济发展的其中一项指标而已。在财政收入等其他方面,山东与广东还有不小差距。连山东省省长韩寓群也说,广东实力强,不是我们三年两载能赶上去的,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当然,在民间,一些人认为,山东经济超过广东是个必然,即使现在没有超,将来也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吴焰:广东人也这么认为吗?他们可是相当看重这个“工业大省”名头的。 韩建清:是,广东工业目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5%,因此上上下下相当关心。今年一开年,广东工业增长就受能源紧张的影响。第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9%,增速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月,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广东。对此,广东省领导坦言“形势严峻”,要求各地“动员一切力量投入到加快发展经济中去”。 不过,客观地说,这事在广东的反响也并不是很大。一方面,近年来广东习惯了被追赶,少数几个指标被超过的先例也有;另一方面,尽管山东与广东,都是GDP跨过1万亿元的省份,两省GDP相差也就是500多亿元。但广东人引以为荣的税收,是山东的1倍多。在这方面,来自苏浙的追赶压力似乎让他们更紧张。 广东乏力还是山东发力 有宏观调控给两省影响不一的因素,但工业经济结构的不同是内因 吴焰:这种局面的形成,究竟是广东工业增速下降了,还是山东工业发力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究竟是暂时现象,还是代表着一种趋势? 韩建清:广东工业近几年的增速一直呈趋缓状态。与山东、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相比,在投入的规模和速度上,早已无优势。加上今年以来煤电油运等制约因素相继出现,特别是电力供求矛盾突出。截至7月底,广东全省错峰电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值,广东工业指标也就不好看了。 吴焰:很多人都注意到,像浙江、江苏、上海这些“用电大户”、“能源大户”,今年都与广东一样,增速出现回落。而与此同时,不仅山东这次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超过广东,像内蒙古这些省份在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提下,各项经济指标上升也非常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源、资源大省。故而有学者提出,如果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广东等地方的工业发展还会受到制约。 韩建清:这的确是个大问题。上半年因电力短缺,广东工业增加值增速就被拉低约7个百分点,全省GDP增长被拉低约4个百分点。另外,广东工业效益不好,也与广东的产业结构状态紧密相连。上游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石化原料价格高企不下,产成品价格却升不起来,正处于迅猛上升期的汽车产业还遭遇降价的影响。这些因素让位于产业下游的广东饱尝“效益”之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仅增长4.4%,同比回落31.5个百分点,亏损面上升1.3个百分点。 刘成友:相对来说,山东这方面受到的制约确实比广东要小得多。不过,山东今年工业增加值大幅上升,还有一个因素:多年来,山东在大项目上一直是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规划储备一批,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这些多年前兴建的一些大项目正开始发挥作用。 吴焰:这有一点“碰”上了的成分。不过,山东工业近年来处于发力状态,倒是不争的事实,外界普遍认为它的确拥有“后来居上”的内因。像山东的“半岛制造业基地”以及七大工业支柱产业,近年就常为人津津乐道。 刘成友:的确如此。山东的半岛制造业基地,以青岛、烟台、威海为前沿,延伸到潍坊、淄博、东营、日照等市。去年,青、烟、威三市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各占全省的13,实际利用外资占69.2%,吸收日韩投资占全省的93.3%,进出口总值占全省的6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的89.2%,其带动作用不可小看。山东雄心勃勃地要把半岛制造业打造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为支撑,具有国内市场控制力和国际市场影响力的产业体系。 韩建清:此消彼涨啊。因为广东工业增长的“力不从心”,其实与珠三角制造业的动力不足有直接关系。珠三角增幅同比回落5.5个百分点,拉低广东全省工业增速4.9个百分点。 从长远看,按照“品牌输出,产业转移,拓宽空间;高新引进,优化结构,再上台阶”的思路,珠三角在逐步将资源型、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的同时,着力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将广州、深圳培育成为全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中心。 刘成友:从产业结构讲,山东的特点是,特别注重发展大型工业企业,又被称为“大象经济”。 目前,全国有各类大企业集团2692家,山东就拥有292家,排在第一位。这些大企业集团对山东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去年山东工业企业集团100强实现的营业收入、利税、利润,分别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45%、44%。汽车、船舶、食品、纺织服装、石油化工、家电、电子信息等是山东着力培育的7大产业,目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1.5%。 吴焰:就产业而言,广东“轻”多了。改革开放相当长一段时间,广东的支柱产业曾有四句话:“广东粮、岭南衣、珠江水、粤家电”,除“广东粮”是指农副产品外,其他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轻工家电,都是偏轻、偏低的。 韩建清:广东也认识到这个偏差。2003年,广东邀请国内专家,对电子信息、石化、电器机械、建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森工造纸、医药、汽车等九大产业进行竞争力研究,开出处方,效果不错。今年上半年,九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0.9%提高到73.4%,重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也高于轻工业1.5个百分点。 下一步,广东将努力推动产业结构从轻型、偏轻型向适度重型化和高级化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为此,他们正抓紧壮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汽车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石油化工、钢铁等基础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战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此同时,抓紧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 山东经济会领跑吗 广东靠“三来一补”发展壮大;如今轮到山东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了,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吴焰:伴随着山东工业的发力,很多人也特别关心一个问题:“半程冠军”是否只是昙花一现?山东经济能够领跑吗? 刘成友:曾经有个说法:“上世纪80年代看广东,上世纪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初看山东”。现在山东能否真正领跑,取决于很多因素。 山东经济发展确实有很多优势:一是基础设施完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33公里,全国第一;二是电力供应充足,电力装机总容量全国第二,近两年很多其他省份拉闸限电,山东却一直没有;三是劳动力丰富而且成本很低,山东的劳动力成本相当于上海的12,广东的13。四是建设用地很多。仅潍坊北部不占建设用地指标、不用国家审批就可以征用的非耕地就有300万亩。这在广东和长三角等寸土寸金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有专家测算,山东企业发展的综合成本比南方地区要低20%到30%,这对投资者无疑具有很大吸引力。 还有一个很大的有利因素:半岛制造业正在逐步承接日韩制造业的转移。山东的大企业与日韩企业有一种互补和对接,像韩国要转移的造船、汽车这些资本密集产业正好是山东的强项。省委书记张高丽初从深圳到山东工作时,曾经在一次会议上给大家分析:广东主要是依靠接受香港产业转移,靠“三来一补”发展起来的。如今轮到日韩产业大举向中国转移了,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是近水楼台就要先得月。香港毕竟只是一个城市,日韩可是两个国家呀,两个制造业强国———如果向我们转移一部分,那就不得了!与会者当时听了,眼睛都亮了。 吴焰:近年来外资在我国投资区域热点,有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湾“北上转移”的趋势。这对处于环渤海地区的山东来说,应是山东新一轮发展的契机。 刘成友:是的,在利用外资方面,2002年山东引进外资还在42亿美元左右,到2004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猛增到87亿美元。 韩建清:尽管有外资“北上”一说,但实际利用外资,广东仍居第一位,这方面可是不会轻易让别人追赶上的。 面对外资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趋势,广东省提出,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不再追求外资粗放式的高增长,以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而且,广东实行“招商选资”,把招商的重点放在欧美和日韩的重工业、大企业上,积极争取生产原材料、装备工业等上游产业的转移性投资。 广东现在针对工业产业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明显的特点是:在着眼保持“排头兵”地位的同时,更放眼于未来,顺应产业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刘成友:山东也深知要实现真正领跑的难度很大。山东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很多,比如,山东企业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企业地域化特征明显,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增长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低,淡水资源也不丰富,环境污染严重。还有,“官本位”的传统也将深刻地制约着山东经济的发展。 吴焰:其实谁当中国第一工业大省并不重要,可以是广东,山东,也可以是其他省市。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种你追我赶中,变一马当先为万马奔腾,共同提高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 《华东新闻》 (2005年09月09日 第二版) 数据看盘 粤鲁沪苏浙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05年1-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