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际周刊:课堂办进企业中 职教创造经济奇迹(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09:53 人民网
  本期主持人:丁子 辛本建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满足国家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期《国际周刊》请本报记者和专家介绍、评价一些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德国 职教创造经济奇迹

  人民网记者 徐步青

国际周刊:课堂办进企业中职教创造经济奇迹(组图)
  职业教育与培训把许多看来似乎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也纳入了培训范畴。图为德国法兰克福的两名女图书经销商在上岗前接受营销方面的培训。(人民网记者 徐步青提供)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早在12世纪,手工业行会中就出现了“学徒式”的职业教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这一传统发展成了今天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专业多达360多个。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堪称模范,被称作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政府重视职业教育

  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德国政府利用国家财政资助职业教育发展,各职业学校全是公立性质。校舍、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均由国家出资建设。据统计,培养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年平均约花费1.5万欧元,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只是这一费用的1/3。为了减少政府的开支,同时也为了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国家还鼓励大中小企业开办职业学校,并对这些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各种优惠,如将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都计入成本,等等。有些小企业如接受职业培训,还可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补贴。

  为使职业教育内容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德国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所,其主要成员由联邦、州、工会和雇主四方代表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各类专家的意见、跟踪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拟定培训条例和教学大纲草案,最后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及其他各专业部门共同对草案进行审核并通过。德国教育事业主要是各州的权限,但职业教育立法却是由国家来制定的。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

  多年实践证明,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是非常成功的。让企业参与办学,职业学校就无须建造教学车间或购置设备,这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当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提供培训。一般情况下,企业必须拥有适当的具有专业及教学知识、符合国家要求的培训员,他们能够完成传授国家培训条例所规定的培训内容,培训员也必须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培训资格。

  在德国大企业里,一般都设有教学车间和培训办公室。如果是小企业,受训者可直接在生产车间培训。小企业不能传授的知识或实践活动,可借助其它企业或职业学校来完成。学生第一年是内容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主要是专业技能训练。每周只有1—2天的理论学习,另外3—4天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有几大好处: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看到个人在整个企业生产流程中所承担的责任、有助于协同小组工作、学会与同事和领导配合、可直接留在企业工作,等等。根据职业不同,培训时间两年至三年半不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条件非常宽松,但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证书可不容易。除口试、笔试外,还有技能操作考核。培训生毕业后,并无义务留在该企业工作,企业也没有义务雇用他。也就是说,学员毕业后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企业为社会培养人才,从没有觉得吃亏。因为他们坚信,经过精心培训的专业人员对于维持和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及竞争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德国职业培训方式多样,但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国职业学校也如此。学生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课一般都在企业或农场。

  记者曾采访过德国施达特市的一所农业职业学校。那天,正巧校长本人在上理论课,于是记者有幸与学生一起听他讲课。校长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图表,上面写着:如果让你经营一个拥有150头牛的养牛场,你如何精确计算出所需的水、电、农业机械、精粗饲料、药物等数量和工资、税收费用。校长认为,作为独立经营的农场主,不仅要掌握饲养技术,还必须具有计划和决策能力,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这是每个农场主追求的目标。学生的答案各有不同,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校长拿出畜牧研究所经过多次试验作出的一份答案加以分析和解释。学校还经常聘请农业专家、官员或有经验的农场主来校讲课。德国法律规定,每个青年参加工作前必须经过职业训练,志愿当农民的也不例外。“手艺人”前途也光明

  在德国,所有青年在完成9—10年的义务教育后,要么选择上普通高中,然后再上大学,或者选择上职业学校。据统计,德国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则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在德国为何这么多的青年愿意做“手艺人”呢?首先这与德国人的观念有关。人们普遍重视技能、尊重技工。此外从经济角度看,实惠也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每月可得到400至800欧元的生活费。如生活节俭些,基本不用花家长的钱就能完成学业。从就业形势的因素看,受过职业培训的青年找工作相对容易。而上大学则不一样,德国大学学制较长,一般6年,尽管德国青年从小学到大学都无需缴纳学费,但6年的生活费最少也得花4万欧元,而且毕业后是否能找到工作还是未知数。

  根据职业特点的不同,技工的收入也不一样,但技工的月平均收入略超过德国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2500欧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不是一辈子当工人,他们有很多晋升的机会。如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可以通过考试晋升为高级技工,也可以独立开业当老板,成为白领,甚至可能成为大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职业再教育不可少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那种一技学成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代人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获取当今所要求的知识和必要的能力。再教育比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代价要低。因此德国有一套完整、科学的再教育培训计划。培训班不仅为需要更新知识的人,同时也为那些失业者提供培训机会。比如,德国统一后为使东部能迅速适应市场要求,政府每年都会给东部地区财政援助,专门用于东部职工技能训练、进修、改行培训等。同时特别为东部地区制定了新的培训条例、继续教育的内容及考核方法。在德国,“终身教育”的观点已经确立,职业进修不仅由职业学校和企业提供,其它机构和组织也积极参与。

  澳大利亚 课堂办进企业中

  人民网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各种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断变化。人们求新求异,对职业的选择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传统的从小学到大学的连贯教育模式常常无法适应这些变化。然而,澳大利亚的技能与后续教育(TAFE)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却有效地满足了这种需要。

  记者一次在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采访时参观过当地的TAFE职业学校,目睹了传媒专业的学生采访录制电视节目的全过程。当时,学生们在采访一个艺术家和她的艺术团。采访、摄录完成后,制作人员立即投入工作,进行剪接和编辑。不一会儿工夫,演播室开始播放。在不到20分钟的电视专访中,学生记者对问题掌握适度,制作人员业务娴熟,整个节目严谨逼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段具有专业水准的产品。

  TAFE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体。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加强职业教育是解决学有所用、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近20年来,澳大利亚不断改进职业教育制度并扩大办学和招生规模。现在,全国有TAFE学校270多所,全日制、业余等各类在校生超过150万。

  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是TAFE职业教育的核心。TAFE职业教育打破学历教育的框框,把教育的中心任务从传统教育的普及知识转移到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本领,投入充满竞争的市场。澳大利亚政府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下制定非常严格的学生实际能力标准,规定技能要求高的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持有职业证书才能上岗。在这类行业中,大学以上的高学历持有者也必须有相应证书。否则,他们得到TAFE参加学习和培训,取得证书后才能上岗。

  TAFE属政府所有,但在管理方面,以行业代表为主体,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予以配合与协助。各TAFE学校设有董事会。董事会主席和大部分成员均为各类企业的资深行业专家。董事会对TAFE学校的经费动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学生能力标准的考核,以及毕业生的市场走向等实行全面管理。很多企业以建设培训基地或接待学生实习等方式参与TAFE的教学实践,有的企业还向学校提供先进设施,以便学生掌握世界前沿科技知识和对先进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TAFE学校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更是严格,规定长期任职教师必须具有3—5年企业工作经历。学校也欢迎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讲课,以最新的职业技术来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

  TAFE学校主要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出资。不过,政府完全把TAFE当作一个商品来看待,任何一个学校都不可以吃大锅饭。政府在每年拨款时,都要按质论价,哪一所学校的教育和培训出色,适合市场需要,政府就按计划拨款,往往还在计划外增加拨款。否则,政府就将减少拨款,甚至停止拨款。在这一机制下,培养人才越多、质量越高、对社会贡献越大的TAFE学校就发展得越快,经济效益也越大。那些空耗国家钱财,又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滥竽充数者自然失去生存的空间。

  芬兰 技能从小受重视

  人民网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

  不久前,第三十八届世界技能大赛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结束。该赛事的宗旨是通过各种劳动技能的竞赛,展示参赛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成果。主办国芬兰派出的由44名技校学生和年轻技工组成的代表队,最终获得25枚奖牌。出席活动的欧盟委员会负责教育事务的委员约·菲格尔对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了祝贺,他说:“许多调查显示,芬兰的教育水平非常之高。在这场比赛开始之日,芬兰已变成世界职业教育的首都。”

  二战之后,芬兰逐步走上高福利、高税收的社会发展道路。近年来,芬兰的教育科研经费的增长始终比GDP增长率高,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各类学校不但为芬兰的诺基亚等公司培养出众多高科技人才,也为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培养出一批批熟练技工。

  在芬兰,职业学校跟其他学校一样,也有很高的声望。一个熟练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跟在公司里上班的白领相比几乎没区别。社会上没有轻视职业教育、只认大学学历的观念。学生们择校的依据,主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学校和家长很少施加压力。同北欧其他国家一样,芬兰人也十分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劳动的兴趣。从幼儿园开始,剪纸、烹饪、木工、缝纫等手工课程就开始了。进入小学之后,每个学校都设有手工教室,由专门老师定期指导,引导孩子们动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些跟考试没有关系,只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的兴趣。

  芬兰的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三种。所有孩子都要接受从小学到初中的9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后,根据个人的情况和爱好,约有53%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33%进入职业高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职高为期3年,除学习基础课程(如语言、数理化等)、专业课程(按产业门类划分)外,学生还要有至少半年的实习期。每年芬兰约有4.5万名学生接受这种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毕业生具备处理其专业范围内各种问题的基本能力,并拥有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技能。

  经过中等职业教育并获得基础职业资格认证的毕业生,可以申请进入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学习,从而使其专业技能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社会不断提高的人才需求,芬兰教育部门开始把职业教育的重点由中等向高等教育发展,把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高中合并成22所高等职业院校。使那些有心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有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

  芬兰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教育部门的影响贯穿始终。首先,一些职业学校本身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兴建的,企业代表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其次,很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习方式等,都由学校和企业代表共同商定;再次,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考试由学校和工商企业代表合作设计;最后,学生实习乃至找工作当然更离不开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例如,芬兰北部奥卢市的伊德索公司,是北欧设计、制造读卡设备的最大企业。2004年公司产值460万欧元,可却只有正式雇员25人。因为公司与邻近的奥卢技术院校有良好合作关系,许多学生定期来到公司实习。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完成毕业论文。这既节省了公司日常运营的开支,又为技校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应用的平台。一些学生实习期满后,如果双方满意,就可以毕业后来公司工作。

  今年4月,教育部决定,在职业高中推行职业技能演示活动。演示活动将有组织地在劳动场所举行,由授课老师和企业代表共同设计演练方案并评估结果。学生们通过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来展示职业教育的效果及其职业技能等。职业技能演示从4个方面提高了职业教育质量:1.真实环境中的演练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2.帮助学生实现从培训到工作实践的过渡;3.使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更加规范;4.为职业教育的效果、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课后指导等提供了评估与反馈的具体数据。技能演示列入职业高中的必修课中,大大缩小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对劳务市场、雇主和雇员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埃塞俄比亚 职教成为发展战略

  王玉华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联盟总部和非洲发展银行总部的所在地,在非洲国家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和一定的影响。但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多年来政局动荡,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几近崩溃。其教育发展也相当滞后,常被纳入国际援助项目之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点帮助的国家之一,也是中国对非洲国家教育援助的重点国。

  埃塞俄比亚贫困和失业现象较严重,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为了缓解这一状况,政府决定从根本上摆脱国家经济的困境,把教育作为突破口,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此,埃塞俄比亚政府制定了一个战略计划,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计划在20—30年内,在不同领域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个战略的核心是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就是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满足不同专业领域对大量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职业技术教育是诸多非洲国家发展本国教育的重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埃塞俄比亚曾开展过一些短期技术培训,培养对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有用的知识智能型实用人才,由于教育体制不能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忽视了课程开发及实际操作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尤其在教材开发、师资培养、技能训练等方面经验不足,未能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大量实用型人才。2001年伊始,埃塞俄比亚政府制定出新的教育培训政策及教育发展战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与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在培训设施、人才培养及学校组织与管理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尤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加大培训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课程开发建设。

  自2001年,埃塞俄比亚从中国、印度、古巴等国家聘请了大量教师支援埃塞俄比亚的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针对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领域的薄弱学科,我国教育部选择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作为援外基地,由该学校派遣职教师资援助埃塞俄比亚,帮助埃塞俄比亚发展职业教育。自2001年底,这家学院承担中埃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项目开始实施以来,4年多时间内,组织了4批职教教师赴埃塞俄比亚任教,派出教师总数73人次,培训学生总数8000人左右。

  在埃塞俄比亚任教的外国教师中,中国的职教教师最受欢迎,他们不仅能讲授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超强的动手能力,教会学生掌握实用技能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埃塞俄比亚政府希望增加中国教师到埃塞俄比亚任教,2005年希望将人数扩大到60人。实际上,通过数年对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援助实践,不但发展了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也提高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声誉,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合作的一个可贵探索。

  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一步

  姜大源

国际周刊:课堂办进企业中职教创造经济奇迹(组图)
  美国的学校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图为首都华盛顿举行的2005年美国高中生汽车修理技术总决赛上,两名选手在寻找故障,优胜者将获得大学奖学金。(新华社记者 吕明响摄)

  职业教育既是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又是与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纵观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素之一,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往往能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无不与该国的产业结构紧密相关,而与人均国民收入关系不大。发达国家中,欧洲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其产品结构主要为高中端制造业,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产品结构需要技术精湛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技术工人,他们是物化科技成果的主力,是打造国富民强的中坚。因此,这些国民收入很高的国家,如瑞士、德国,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极其重视。

  就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来看,国际上的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市场模式,代表国家为日本、英国等,办学动机来自企业,办学主体也为企业,国家发挥的作用小,实施自由的市场监督方式,培养的职业人才具有高专门化、高针对性的特点。但这种模式过于满足功利却不大重视人格发展。一类是行政模式,代表国家为意大利、法国等,办学动机来自政府,办学主体也为政府,国家发挥的作用大,实施权威的行政管理方式,培养的职业人才具有高普适性、高理论性的特点。但这种模式精于传授知识却不大适应经济需求。还有一类是合作模式,代表国家为德国、瑞士等,办学动机既来自企业又来自政府,其办学主体虽为企业,但强调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国家发挥的作用强,实施严格的法律调控方式,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实践性、高能力性的特点。但这种模式长于合作却不大灵活。

  与中国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最多的德国和澳大利亚,堪称世界上最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是众所周知的以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的成功实施,需要政府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既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也需要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负责,占主导作用。直接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实体是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强调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以及从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由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承担,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模式。学校职业教育占绝对主体地位,所培养的职业人才,职业技能的专深不够,职业工作的能力不强,与企业的需求结合不够密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曾经历了一次高速发展期,但近年来有所下滑。

  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工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本世纪还将长期处在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化的进程之中,我们不可能跨越这一发展阶段。虽然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了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从而有可能加快发展的极好机遇,但制造业,特别是中低端的制造业将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的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数以千百万计的专门人才。这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综合实力提高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很贫穷。尽管福利制度逐渐完善,但福利水平仍然不高。人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下岗工人的转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都迫切要求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来促进从业。这是社会稳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这两种需求决定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就业形势,并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主体教育之一,从而才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府投入,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民日报国际周刊供稿,见2005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