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短信诈骗谁泄露了银行卡资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10: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短信诈骗三部曲:

  1、短信放饵,要求确认大额消费,受害者由于没有刷卡消费,通常就会致电确认。

  2、假冒银联或银行工作人员善意提醒持卡人“你的卡可能已被盗用”,并要求持卡人查卡修改密码。

  3、要求持卡人到附近ATM修改密码。对方先让持卡人查询一下卡上余额有没有少钱,持卡人如实告诉对方金额,对方于是给持卡人一串所谓“服务代码”,以及一个六位数的“密码”,让持卡人照着操作。其实,所谓“服务代码”,就是对方的银行卡账号,而那个六位数的“密码”,就是让他转账的钱数!

  广东建行、建行总行、中国银监会、上海银监局、广州银联、人行厦门中心支行、厦门银联,多家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当局在短短一个月之内,通过官方网站、银行网点渠道登出类似这样的严正声明:近来,有不法分子盗用银联及有关银行名义,频繁利用短信向持卡人发送银行卡消费、资料泄露等虚假信息,并冒充上述单位工作人员对不明真相与其联系的持卡人进行银行卡资金划拨,此类短信纯属诈骗,持卡人切勿轻信。

  今年7~8月间,广州白云区警方连续接报两宗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诈骗的案件。与以往不同,这回短信诈骗瞄向了银行卡,两名事主分别被诈骗5万元和17万元。

  银行发布过防诈骗公告

  在通讯行业工作的董军多年来一直从事手机银行业务,他曾经向银行了解过,相当多的持卡人首次接到冒充银行诈骗的短信时,通常是半信半疑拨通短信提供的咨询电话,不少持卡人就是这样一步步陷入不法分子设下的圈套。令人惊奇的是,许多中招的持卡人甚至从来没有开通过银行卡余额变动的短信通知业务。“这说明持卡人对于银行卡安全缺乏信心,或者说信心在下降。”

  尽管银行发出提示持卡人注意防范欺诈短信的公告,但大部分持卡人仍认为银行做得还很不够,甚至有银行客户认为,之所以会发生短信欺诈并有人得逞,银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致电本报报料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曾经收到一个冒充银行诈骗的短信,其仿真程度极高,短信提及的银行,不仅确是其所持信用卡的发卡行,而且提及的银行卡号与其信用卡号完全一致,而李女士的信用卡并没离身!李女士怀疑自己的资料是由银行渠道泄露出去的。

  对此,众多银行信用卡部负责人几乎异口同声否认近期我国有持卡人资料泄露的事件发生,并表示银行对于持卡人资料保管相当严格,除非是持卡人本身保管资料不慎,否则正常情况下持卡人资料肯定不会被泄露。但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银行信用卡部员工却承认,不少银行都给员工分派发卡任务,而银行员工代申请人传递申请资料甚至代领新卡的情况相当普遍,“有人借机记录持卡人的私人资料及信用卡卡号并不难。银行或发卡机构在街头摆摊或上门收取申请表办卡,更可为‘有心人’窃取持卡人资料创造机会。”

  “客户资源共享”尚是法律空白

  据不少持卡人反映,他们经常会莫名其妙收到一些保险公司寄来的保单,又或者航空公司寄来的会员卡,诸如此类,但他们并没有向这些机构留下过任何个人信息。这些保险公司、航空公司,其实都是某些银行的合作伙伴,双方合作的形式,就是“客户资源共享”。说白了,就是将客户资料提供给合作方开展业务。对于银行这一点是否涉及侵犯个人隐私,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界定。

  虽然下月起正式实施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即将出台的《电子支付指引》规定,商业银行未经许可不得将采集到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资料泄露给第三方,银行和转发人使用客户资料、交易记录等,不得超出法律许可和客户授权的范围。但银行自身办理业务时采集存放在银行系统内部(而并非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个人信息是否受此办法约束,央行并没有明确规定。

  根据即将出台的《电子支付指引》征求稿规定,银行卡被盗用谁来买单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责任在银行和转发人(如银联),银行和转发人(如银联)保管使用不当,造成客户资料信息泄露、破坏,银行和转发人应负相应责任;另一种是责任在持卡人,如果持卡人的银行卡被盗取,而且身份认证和交易授权都通过了发起银行或转发人的安全程序情况,发起银行或转发人对该指令进行处理产生的后果则不承担责任。

  广州某律师事务所的江仲阳律师认为,这些规定并不完全适用于冒充银行发短信欺诈骗取持卡人金钱的案例。理由是,在这些个案中,持卡人的银行卡并没有离身也没有被盗取,只是由于持卡人受骗上当亲手划走了卡里的钱。从表面上看来,是持卡人保管不善所导致。然而,如果银行曾经有涉及泄露客户资料的行为,例如未经合法授权私自将客户资料与第三方共享,则客户有理由怀疑银行保管使用客户资料不当导致客户资料被泄露,因此银行就要承担相应责任。

  不过,江律师承认,持卡人一旦要与银行打官司追讨由于遭受短信诈骗而导致的损失,仍处于弱势。因为银行与其他机构“共享客户资源”,或者银行内部在发卡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持卡人很难取得证据举证。

  专家支招

  认真阅读发卡银行提供的有关使用说明和安全防范要求。

  牢记发卡银行的服务电话和中国银联服务电话,遇见任何有关银行卡的可疑电话、短信、邮件、电话通知、告示等,应直接与发卡银行、银联取得联系和证实。

  切勿把卡号、密码告诉别人,即便是银行工作人员也无权要求你直接告知密码。

  银行有关银行卡的短信、邮件服务,均需要事先申请并有固定的短信服务号码和格式;如收到没有申请的短信和邮件,很可能就是诈骗短信和邮件。(据新华社)(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