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科举时代小学]府学胡同小学:沧桑600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10:45 新京报 | ||
从一座旧式官学发展为现代学堂,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剪影 ●府学胡同小学坐落在一条毫不起眼的胡同里,看起来是很平常的小学,却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它的历史记录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从鼎盛走向衰亡的经历。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宣布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此后, 顺天府学被改为“顺天府高等小学堂”,这是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小学之一。●在北京也许很难再找到一个像府学胡同小学一样,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学校。在经过几次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之后,府学胡同小学仍然还能在其前身的原址上继续着一年又一年的教育,这应该算作是一件很少见的事情。虽然其建筑还保持着清末的原貌,但建筑以外,早已大相径庭。
600年沧桑的校舍依旧生辉。 府学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四北大街和交道口大街的一个交会处,胡同外车水马龙,是北京较为繁华的一段。然而府学胡同却显得相当静谧,狭窄的胡同只能容一辆车驶进驶入,胡同里的民居也多是旧式的平房。府学胡同小学就坐落在这条毫不起眼的胡同里,来来往往的人也许很多都不知道这所看起来很平常的小学,却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它的历史记录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从鼎盛走向衰亡的经历。 偶然从寺庙变为学堂 1358年,元末。现在府学胡同小学所在的地方还是一座在修建中的,名叫“报恩寺”的寺庙。明军在那年攻进了大都,据传说朱元璋曾经在部队中下令:军队一律不准进入孔庙。为了避免明军攻进报恩寺,寺庙里的僧人在仓惶之间想出一计:他们将一个木质的孔子像放在了报恩寺刚建成的大殿中,让明军误以为报恩寺是一座孔庙。 就这样报恩寺躲过了军队的侵入,得到了保存。后来,明军撤退后,寺里的僧人不得不将寺庙改成了孔庙,称为“应天县学”。虽然“寺庙变孔庙”的故事听起来有些戏谑的味道,但府学胡同小学的校长助理陆军肯定地说,应天县学的的确确便是现在府学胡同小学最早的前身。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应天县学改为“顺天府学”,成为顺天府的直属学校,一直沿用到1903年。 一直以来,府学胡同小学所存的历史资料相当有限,对于学校的历史渊源很久以来也拿不出具体的证明,这个问题是很长时间困扰学校领导的一件事情。就在三年多前的学校改建中,无意中挖出了12块记载明清年间管理、修缮顺天府学历史的石碑,其碑文显示了顺天府学的缘起、教学和建筑等情况。这些石碑无意之间的出现,让府学胡同小学的历史在多年尴尬之后,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与科举制度相连的官学 在一块碑额为“圣旨”的石碑上,刻有三道朱元璋的圣旨。陆军介绍说,三道圣旨中,有一道是朱元璋专门下给大兴县学的,要求大兴县学“今后立学,春秋要祭祀,设科分教礼、乐、射、书、数”,并要求大臣们把学校的教学计划报给他。另外两道圣旨则为节录,大意是说:要教秀才们用心讲究善行;入学学生必须人才俊秀、容貌齐整、年及十五以上,已读《论语》、《孟子》等四书者;教师要从有才德、有学问者中选择。 另外,有两块石碑还专门记载了明崇祯和清嘉庆年间,顺天府学的学生中进士的人数及其姓名。从碑文中可以看到,当时在顺天府学念书的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而且中进士的人数也很多,仅在崇祯一年到十年这段时间里,就有10名学生中进士。 从旧式官学变为近代小学 科举制度在晚清走向了没落,而为之服务的旧式学堂也随之被新式的现代学堂代替。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宣布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此后,顺天府学被改为“顺天府高等小学堂”,这是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小学之一。据介绍,当时,学校规定设置的课程有:修身、读经讲义、中国文学、算术、格致(声、光、电等自然科学)、图画、音乐、体操。每周学生课时为36小时,学制三年,学生年龄为13—15岁。当时号召教育改革的人,尽管在学堂里开设了很多新的课程,但是仍然规定学生必须读四书等经书,所谓的教育改革实际上根本不彻底。 传统和现代的冲突 如今的府学胡同小学依稀还能辨别出当年的样子:尽管一些建筑已经是按照原貌新修建的,但奎星阁、大成殿等还是保持着清末的原貌。只不过,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已经再也看不到过去的影子,站在这些建筑中间,也再也听不到朗读《论语》、《孟子》的朗朗书声。我们看到的是现代化的大礼堂,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2002年,府学胡同小学进行了全面的建修,因为府学胡同小学的旁边是文天祥祠,为了保证周围建筑的一致性,府学胡同小学的新校舍全被设计成仿旧形式的平房。然而建筑虽然能仿古,但是毕竟这里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小学,在这里老师教授的课也不再是四书五经,而被数学、英语、自然等代替。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在府学胡同小学,有一门特别的课叫做“古诗文朗读”,在这堂课中,学生要求学习朗诵《百家姓》、《千字文》等,但古诗文不会作为学校考试的内容。陆军说,因为府学胡同小学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开设“古诗文朗读”课也是希望继承一些传统的东西,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然而,陆军也承认,学校传统文化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而已,真正受到更多关注的还是现代课程。 “其实,对学生的培养分为教育和教学两个部分。在教育方面,我们可能会更多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教学方面,我们则会做更多的创新,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陆军这样总结府学胡同小学的办学理念。 ■链接 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坐落在府学胡同小学里面,只是为了方便旅游者参观,同时又不打扰到府学胡同小学的教学。它被一堵矮矮的围墙和学校隔离开来,成为校园中一个独立的院落。 文天祥祠是旧时顺天府学堂的一部分,明清两代专门开辟出来用于祭祀南宋民族英雄,诗人文天祥。 现代的府学胡同小学 1934年,北平市立府学胡同小学还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现代小学。到现在府学胡同小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老师120多人,学生近2000人的大规模学校。据学校老师介绍,现在每个年级都有七、八个班级。新学校的修建,投资近2000万元人民币。 采写/本报记者 甘丹 摄影/本报记者 郭延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