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同在一片蓝天下【教师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11:56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记者 景致 戴伟龙

  这是一类特别的学校:它的校舍远不及公办学校或私立学校漂亮,它的学生和老师来自五湖四海;这是一群特殊的教师:他们的收入微薄,但付出之多却超乎寻常。当又一个教师节来临时,我们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他们———宁波95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近2000名人民教师,他们特别的工作、生活状态,他们的执着和理想,托起了我市来自全国各地的242万名民工、14.4万多名流动人口子女的希望。

  在这里我们满怀歉疚地、郑重地说:这些特别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是我们平时关注不够而又特别需要关心的群体。谨让我们在此,向他们致以节日的衷心祝福。
同在一片蓝天下【教师篇】(图)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孩子在游戏。王勇 袁宇

  徐平:艰难中创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

  尽管是老家安徽阜阳市颖上县的教坛新星,尽管是所在乡镇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但在2000年上半年,徐平连续7个月领不到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刚刚新婚的徐平,生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暑假里,在宁波打工的妹妹来电话,请徐平不妨来宁波散散心。

  徐平就这样来宁波了。刚开始,他只是帮邻居老乡的孩子进行假期辅导。一段时间下来,他的辅导很受孩子欢迎,慕名而来的几位老乡开始付费给他,徐平想多招些孩子一起来辅导。他在暂住地附近贴出了小广告。好家伙,短短几天来报名的却达到了六七十人,徐平马上在湾头租了间民房,增加老师进行辅导。但到开学了,不少孩子还希望能继续跟他学下去,徐平就开始在宁波办民工辅导班了。第二学期开学时,徐平辅导班的学生一下增加到了200多人,他开始在湾头租借厂房,招聘教师,挂出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牌子。这时,江北区教育局也介入了,开始提供他部分桌椅、图书,督导他一步步向正规办学的目标靠近。去年,原慈城中学乔迁新址后,江北区把这块老校舍租借给了徐平,并按1∶1的比例给他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配置电脑、图书,他的学校也开始改名为觉民学校。现在,觉民学校小学、初中在校生已达600多人。今年暑假,几年的办学积蓄、加上贷款,徐平向这块新校舍投入50多万元:把原来学校的沙土操场改建成了水泥操场,建起了达标的学校食堂,添置了两辆校车,新建了消毒厕所。

  9月6日傍晚,在焕然一新的觉民学校校园里,晚风习习,和记者聊起五年来创办这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艰难历程,徐平深有感触。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比较差、家庭学习环境不如宁波本地学生、家长的素质和对孩子上学的看法不一等等,都使创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显得异常艰辛。有时深夜,为寻找一个没回家的孩子,他都和全校老师出动,直到找着为止。有一次深夜,当他在一个游戏厅里找到了一个没回家的孩子时,因为实在太累了,徐平竟一头摔倒在了地上,到现在,他的额头还留有这块伤疤。徐平说,创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五年里,他每天睡觉的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他坦言,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里工作五年,身体、精神的支出远远超过他在公办学校里工作15年。

  链接:

  宁波最早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是外来人员于1995年创办的,现在全大市有95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徐平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办起来的,安徽陆安市的教师创办的就有10多所。

  张琅:漂泊中与孩子牵手

  12岁的刘阐(化名)站得笔直,一双小手紧紧地贴在裤子上。每回答一个问题,他总是要用依赖的目光看看身旁的老师张琅。

  3年前,不到20岁的张琅扛着行囊离开了江西老家,到鄞州区云龙镇新办的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曙光学校当起了老师。刘阐是随进城打工的父母从四川来宁波的。就这样,他们成了一对师生。

  张琅感慨地说,我们都是漂泊的人,只是孩子更无助一些。听说记者要采访刘阐,她提醒说,不要问孩子的身世,他很敏感。“在这里学习多久了?”记者问刘阐。“两年多。”“你住在哪里?”“那儿。”刘阐朝校门外的方向指了一下。视野所及,是一片简陋的平房。“喜欢上学吗?”“喜欢,我有张老师和好朋友。”“你有不开心的事吗?”刘阐沉默了一会说:“爸爸老交不上学费。”

  城市里的小男孩在这个年纪大多数处于踩着滑板呼啸街头,依恋着父母又开始叛逆的阶段。而小刘阐却因为开学几天了还没有交上学费而觉得很难为情。

  张琅说:“刘阐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成绩很好,如果辍学太可惜了。刘阐刚来学校读书时,学校不知道他的家境,也不知道他爸爸是怎样省吃俭用才为孩子付上了学费。当时小刘阐迫切要求读书的目光,实实在在地碰撞着我的心。”

  张琅也是外来户。有时她觉得自己就像水中的浮萍,不知会漂到哪里去。但有一点是比较肯定的,就是她是怀揣着为打工人群子女教育做点事情的理想从老家来到宁波的。

  她说:“学校是当地政府创建的,靠学杂费来进行运转。看见老乡的孩子、周围的孩子

  都很大了还在脏乱的工地、菜市、胡同……傻跑傻闹,心里总是很酸楚。这些孩子的父母就是因为文化低,才这样千里迢迢来到大城市打工赚钱,为的是改变生活和孩子的命运,但是许多打工者的孩子却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无法读书。”

  3年的时光,记载着张琅的汗水和泪水。在这里,她每月的收入也就在千把元,和公办学校的老师差得很多,但她却感到了满足。只上过中专师范的她,已经拿到了大专文凭,正在准备参加本科自考。

  张琅就住在学校里,每天中饭由学校提供,晚饭则是自己动手做。她的卧室是一间旧房,一张铁架床,还有一张放着文学名著和教学用书的桌子。她正在这里和几个孩子谈心。走出张琅的卧室,看到的是简陋但又整洁的小校园,几缕秋天的阳光洒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教室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

  文加强:困惑中离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

  文老师在今年新学期开学前,离开了他执教四年的我市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出身教师世家的他,的确一百个不愿意放弃教师职业,“但为了生活,就当作暂时离开吧。”几经周折,昨天上午,已开始做生意的文老师在一家宾馆的茶室里这样告诉记者。

  1994年,文老师从贵州某师专毕业后,在当地一中学做了四年的教师,由于老家做老师每月只能挣200多元,文老师不满足。我市对口支援贵州后,文老师的一个朋友到宁波挂职后,回家时给他介绍了宁波的情况。2002年,满怀憧憬,文老师来到了宁波,并抱着继续做教师的梦想,他进入了我市一所较大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

  “三年里,我真正体验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里做老师有多难:我所在的学校流动人口子女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各地教学水平不一、教材不一样、有些孩子连普通话都听不懂,孩子的起点千差万别,你可以想像备课、讲课有多难!民工子女,回家后的学习环境不好,也请不起家教,课本上的知识都要尽最大努力在课堂上给他们教会并加以巩固,否则,他们就会学后面忘前面,你也可以想像课堂教学要求有多高!最关键是,做老师的成就感一直难以把握,你把某些起点很低的孩子教的很好了,心里会很满足,但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会连个招呼也不打就和父母流动到其他地方去了,这种失落感也让人很难受……”说起三年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做老师经历,文老师感触太深了,他也经常深陷在这种困惑里难以自拔。

  也就在这几年里,文老师的老婆、妹妹等相继来到宁波,在文老师的参谋下,她们都开起了小店,做起了生意,渐渐地收入也都超过了文老师每月1300多元的收入。

  文老师最终决定离开了,“刚来宁波时在琴桥底下露宿的日子里,我都没动摇过做老师的梦想;父母都是老师的家庭氛围,使我对教师职业自小就很热爱,但最后,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做教师的艰辛、困惑,加上收入与付出的不成比例等等,使我最终要离开一段时间了,等到有一天衣食无忧时或者想通时,我还是想回过头来做教师的”。谈到即将到来的教师节,文老师有点感伤,“今年她已不属于我了”,但他希望记者能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他说3年来,他经常和同事们交流,大家都有类似的想法,他代表着大多数坚守在岗位上的同行的心声,他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流动人口子女,更关心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师。

  链接:

  按我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有关评估标准的师生比例测算,目前,约有2000名外来老师,任教于我市95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里。记者近日采访的市五区6所流动人口子女中小学中,教师的流动比例每年在20%到30%之间,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已成制约这类学校健康发展的矛盾之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