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界反思科举终结百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01:22 新京报

  本报“科举百年祭”专题引发学界反响

  

学界反思科举终结百年

  本报昨日推出32版《科举百年祭》专题,引起学界强烈关注,众多学人就科举的意义和现实影响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报讯(记者李耀军刘晋锋)“科举废除100周年是很重要的事件,但我很少在其他媒体上发现多少纪念科举的文章。《新京报》用了这么大的版面规模做科举专题是一项很好的举措,而且角度选择也不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科举学专家李世愉对记者说。昨日,本报推出了32个版“科举百年祭”专题,再现科举对中国社会1300多年的影响及其衰落过程,通过寻访苏州中学、孔德学校、辅仁大学等历史名校,从“科举与国学”、“后科举时代”、“科举与近代教育转型”等几个角度梳理了科举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科举学界以及文化界的专家对本专题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湖南岳麓书院的教授李兵认为,这个专题点面结合得非常好,既有宏观的评论,又有微观的考察,遗憾之处是没有将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文官制度来考察,而是作为教育制度在考察。

  科举价值再争论

  距离科举废除100周年,对于科举的价值评定仍然处于“盖棺尚未定论”的阶段。厦门大学刘海峰一直强调社会对科举的正面影响认识不够,但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在读毕本报专题之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刘海峰教授对待科举的价值取向值得商榷,刘海峰对科举制度给予了过多的肯定,而对其负面意义比较缺少理性的批判。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王学泰则对记者说:“在文化热持续不断的今天,科举制度引起众多的关注很自然。然而近年来文化保守主义颇有市场,对科举制赞美有加的较多。但是,首先我认为科举制度绝不是单纯的考试制度,它是为最高统治者遴选小臣服务的,它不仅使得皇权专制统治活跃起来,更可以进一步强化皇权专制统治;其次,科举制度用很小的投入制造着平等的幻想,其实这是一个小投入、高回报的一场骗局。总之,古代中国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的垂直流动,使得社会活跃起来。然而其结果却是使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里。人才的流动恰恰为这种集权提供了保证,评价科举制度应该从它的本质出发。”

  研究“落第”比“中举”更重要

  在李世愉看来,中国是一个考试的国度,科举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但现在学界对科举的经验总结还不是很到位,纪念科举废除100周年不是简单地歌颂或者否定的问题,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各个朝代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政策,可以拿来作为今天的借鉴。

  李世愉认为,“落第举子”是比中举之人更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它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有价值。李世愉说:“一提到科举考试,大家就会联想到熬得白头的考生。但实际上,落第的举子在就业的时候会比一般人有利,如同现在高考失利的学生会比没有参加过考试的学生要强。另外,在考试结束10天之内,朝廷会把落第的试卷发还给落第考生,让他们心服口服,我认为这些都是十分值得现代借鉴的政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