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岸合作去挣世界的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01:32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专访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

  早报讯(记者郭桂花实习记者裘超文/图)“这是我第一次来厦门,对厦门的印象非常深刻,“9·8”投洽会如此盛大,足以证明大家对厦门的认可。”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昨日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

  两岸共同市场要分三步走

  如何看待两岸经济关系的前景?萧万长认为,两岸经济的一体化是不可挡的趋势,经贸合作的日趋紧密已使两岸共同市场的实现不再是一个远景。两岸共同市场———大中华经济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已经有了雏形。

  萧万长认为,两岸“共同市场”是长远目标,可以分为两岸关系正常化、两岸经济制度调和、全方位的经济统合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推动,让两岸建立合作去挣世界的钱。

  萧万长认为,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不可能“一步登天”。要正式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就要有一个政治基础,然后开始经济的合作,最终在两岸四地建成“大中华经济圈”。第一个阶段应该是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和制度化,这个正常化的突破口就是“三通”。

  “成立两岸市场,也是为台湾经济找出路。”萧万长这么认为。

  农业合作必须避免倍多力分

  两岸农业合作经过长期磨合,建立健全的交流机制,对于加强两岸交流与沟通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闽台投资贸易合作愿望,应该把两岸交流时间和距离缩短。“如今台湾到大陆,要历经香港、澳门,这是不经济的。”

  萧万长指出,两岸农业合作有相当宽广的空间及无限的机会,“建立两岸农业交流的常态机制”,包括两岸农民团体、农业科技与产销单位的互访、交流机制,将人员往来、农业经验及技术交流、教育训练、农村建设经验等,纳入交流机制,进行有秩序、有效率的交流互动。

  为有效运用有限的资源,“两岸共同开辟农业合作试验区”,结合台湾的技术及行销经验,以及大陆的天然条件及市场,建立互利双赢、共生合作的产销模式,再逐渐推广到其他地区。目前大陆方面已经设置多个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虽然已有若干成效,但也衍生很多问题,因此,双方宜透过更细致的规划及协商,建构符合两岸共同需要的农业试验区,以为两岸农业合作开启契机。

  此外,“建立农业技术保护机制”。因为过去台湾农业栽培及生产技术多数由农政单位无偿供给,农民缺乏智财权保护的观念,从而造成大量台湾新品种、新技术在未付出相对代价的情况下被运用,也造成台湾农产品自相竞争、农民血本无归等后遗症。因此,未来两岸农业合作必须建立保护农业智财权的观念,并形成制度化的规范,才能让两岸农业合作可长久。

  两岸合作优势互补

  不可否认,随着台湾经济日趋成熟,相对于工业与服务业,台湾农业发展已相对迟缓,农业占国内生产毛额(GDP)的比重,从1952年高达35%降到,2002年仅约1.86%。在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农产品市场大幅开放,农业遭遇到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农地休耕及农村经济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近年来台湾积极推动农业转型,朝向精致化、高价品方向发展,而大陆对精致农产品需求的日渐增加,提供了台湾一个具有可观潜力的新市场。

  多年来台湾在农业科技、农产运销体系、农产品推广运用方面,累积了可观的经验与成果,而大陆有丰沛的优良农地及水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双方若能进行合作,取长补短,各取所需,不仅可以提供台湾农业再造第二春的空间与机会,同时也可协助大陆农业加速发展,进而纾解农民及农村的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