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何必“申遗”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14:47 信息时报 |
据报道,目前为止签名赞成“中秋申遗”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70万,“申遗”将由文化部直接进行。尽管大家都热情高涨,但我还是想泼点冷水———中秋“申遗”,其实大可不必。 我当然知道国人对中秋的感情———正如西方人对圣诞节、复活节的感情一样,可从未听说过人家要“圣诞申遗”,何以我们对“世遗”的虚名就情有独钟呢?如果说,中秋成 了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唤起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看则是一厢情愿,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前一阵不照样有人摆烧烤摊吗?而且,“申遗”是一项耗时耗资耗力的浩大工程,从节约的角度也不可取。现在不是连月饼的“过度包装”也要“叫停”了吗?文化部还动用公共财政为中秋“申遗”,何必呢? 其实,我们要保持节日的活力,恰恰是要让它成为常态,而不是什么“遗产”。老百姓以约定俗成的古老方式欢度佳节,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共同的文化记忆、获得文化认同,这些延续了千百年的习俗才是传统节日的救命稻草,也就是说,只要这些习俗不受人为的因素破坏,老百姓可以按照传统习惯庆祝节日,则“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之情已在其中了;否则,空有“世遗”虚名,老百姓对传统节日的热情也无从寄托。 事实上,传统节日所面临的危机恰恰就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的限制,承载着节日文化的传统习俗已日渐式微,从而导致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情感投入大不如旧时。比如,生活节奏的紧张自然让人们失去了赏月的闲情逸致,关于禁放烟花炮竹的做法也压抑了传统节庆的气氛。 因此,要复活民间的“过节”习俗,就得让老百姓能够用世代相承、约定俗成的方式欢庆传统佳节。譬如政府完全可以将重要的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并适度放宽对燃放烟花炮竹的限制,如此,老百姓无疑将拥有更充足的闲暇和自由去拥抱传统节日。 话说回来,尽管我认为中秋“申遗”并无必要,但从民间发起“申遗”签名的文化自觉以及公众支持“申遗”的高涨热情中,我们正好看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看到了传统节日在民间的生命力,至于“申遗”是否成行,已不重要了。(来源: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