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16:07 人民网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人民时评:今天,我们同样要对汉奸提高警惕(组图)
读了李德民同志的时评,感到痛快淋漓!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岁月里,揭露批判汉奸卖国贼与讴歌赞美抗日民族英雄,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汉奸”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一个历史文化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三大傀儡人物:溥仪、汪精卫和贝当,其中我国占了两位。

  按词典的解释,汉奸“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人。”由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汉奸的词义概念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它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来才演变为泛指中华民族的败类。也就是说,汉奸原是汉族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背叛汉民族,背叛汉族王朝,而投靠与汉族为敌之异族的汉人,它的界限是民族而非国家。

  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汉奸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从1840年起,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华各族人民成为生死与共的整体。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这个历史变化使“民族英雄”与“汉奸”的概念都超越了汉族的界限,而紧密地与祖国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凡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流血牺牲、建立功勋的中华儿女,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人,都被国人尊之为民族英雄;反之,背叛祖国,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供其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中国人,不管其属于哪个民族,都被国人斥之为汉奸。从这时起,“卖国贼”也就成为汉奸的别称,人们通常将“汉奸”与“卖国贼”连缀使用,于是出现了“汉奸卖国贼”的提法。在长达十四年的中日战争期间,汉奸问题极为突出,甚至突出到了影响抗战进程的地步。光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就歼灭伪军将近120万,日本投降时尚有伪军146万、伪警察40多万,加上伪满洲国军14万、伪满警察10万和不穿军装的大大小小的汉奸官吏,总数至少在300万以上,数量比侵华日军还多。当时留下来的汪伪《国民政府公报》洋洋二十大本,上面任命的汉奸官吏密密麻麻,数不胜数。如果把那些公报摞起来,足有一人多高。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史,看了真让人痛心切齿。这些汉奸寡廉鲜耻,认贼作父,甘当傀儡,为虎作伥,卖国求荣,不知干了多少助纣为虐、祸害同胞的坏事,使中国的抗战力量倍受掣肘和消耗,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更延迟了抗战胜利的到来。可以说,汉奸是中国人中最丑恶、最卑鄙的坏蛋,是中华民族的败类,是不耻于人类价值与尊严的败类。当年,国难当头,就连一些打家劫舍的土匪、为非作歹的“袍哥”和形形色色的帮会成员,都纷纷起来抗战;而汉奸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祖国哺育了他们,可他们反而投靠到侵略者一边帮助他们残害自己的祖国和同胞,他们是什么东西?他们已经越过了做人的底线。

  对这些民族败类,凡是有肝肠有血性的中国人,恨不能除之后快。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修正惩治汉奸条例》和《处理汉奸案件条例》,中共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都参照国民政府的条例,颁布了自己的惩处汉奸法规,对汉奸进行搜捕、审判,一大批汉奸卖国贼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在今天的社会里,还有没有汉奸?回答是肯定的。一些人反共进而反民族反祖国,一些人出于个人利益而出卖国家利益,一些人被国外反华势力收买而变成了汉奸,一些人继承了他们汉奸先辈的衣钵而成为新一代汉奸。他们或者进行赤裸裸的卖国勾当,或者暗中出卖国家机密,或者在同外国的交易中吃里扒外,或者打着学术研究或文化宣传的幌子隐晦地散布卖国思想,其共同特点就是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铲除汉奸,还要大张旗鼓地揭露鞭挞那些已经定了性的汉奸,把他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以便造成一种氛围、一种导向、一种正确的荣辱观,让新一代的国人当中多出热爱祖国者,少出汉奸卖国贼。

  作者:林治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