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十年坚守高寒山区的好教师罗呈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1日16:26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驻广西记者 刘发丁通讯员唐春兰):涝溪完小坐落在西山岭上一条山涧边铲出来的一块篮球场宽的山坡上。当我们沿着陡峭的山坡一路颠簸来到学校的时候,只见一大群学生正跟着一个长者的身后,探头探脑地往校门口看。长者精瘦黝黑的脸挂着微笑,正大步向我们走来。看来他就是这里的校长,我们要找的罗呈炳老师了。

  说是完小,其实这里就只有一栋小小的两层楼的教学楼和一座有六间宿舍的教师住房

。教室前面有一小块狭长的平地,没有球场,也没有运动场地。然而这里很整洁、雅致,小小的空地边上种了美人蕉,水文竹,围墙上除了学生守则,还有一幅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愚公移山建学校

  罗呈炳1976年从桂林民师毕业后,来到了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群众散居的涝溪山任教。当时学校没有教室,学校时办时停。罗呈炳和另外一个姓何的老师来到山里后,全校两个班50多个学生就挤在一个用树皮和木板撑起来的木房里上课。就这小小的木房,白天是教室,晚上还是这里两个老师的住房。“山中本无雨,青翠湿人衣”。这里是高寒山区,木板房四处漏风,山间雾气大,湿气重,被子常常被山雾打湿,天长地久,罗老师就患上了风湿关节炎。其实,这些都没什么,难过的是刮风下雨天。有一次,山中狂风大作,大雨倾盆,狂风卷走屋顶的树皮。两个年轻的老师象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一群孩子躲在四处漏雨,时刻都有可能倒塌的教室里。老师和学生的衣被都被淋湿了。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这里的老师频繁地更迭着,学校随时面临着关门的危险。

  我们问他当时是否也曾产生过离开的念头。罗老师说:“当时没有,不过后来中途我有。因为在我身边的老师他们都走了。说句实在的心理话,我也有机会能够走,我外面也有自己的朋友,也有同事,他们都有条件叫我下山,我说算了,如果每个人都下山去,这个地方谁来干呢?如果我们办办停停、停停办办,这小孩去哪个地方读啊!”

  罗老师不忍心离开他这些渴望知识的山里的孩子。他决心把校室建起来,让学生有一个能够安静上课的地方。让老师有一个栖身之所。

  涝溪山里的瑶族同胞居住十分分散。“隔山喊一声,走起来要半天!”。为了建校,他找村干部研究,向上级请示汇报,白天上课,晚上冒着滚下山崖和被毒蛇咬的危险,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发动群众献工献料建学校,还自己带头,捐出了半个月工资。纯朴的瑶族同胞看着罗老师白天黑夜地奔波,深受感动,很快就凑了一万多元。在乡亲们的努力和各方的支持下,建校资金终于有了着落。于是,罗老师开始带领老师、学生,和村民们一道挖泥土、打石头、硬是在陡峭的山坡上平整出一块建校的基地来。山里建房,不象在平地,砖头要一块一块从山下搬运上来,就象蚂蚁搬家一样。水泥、沙子也得一包包用肩扛。山上山下来回一趟要两三个多小时,而一次只能挑两块水泥砖头。

  由于患有关节炎,又加上山道陡峭,罗老师几次跌倒,右脚膝关节象刀割一样难受,痛得直冒冷汗,老师和乡亲们极力劝他回家休息,可他咬紧牙关坚持着。

  村委主任赵进先说:“罗校长带领学生把这学校教室建了起来。当时比较艰苦,一砖一瓦都是靠他们和群众建起来的。罗校长30年在我们山区很不容易。”

  罗老师这种办学的精神和毅力激励了大家。经过一年的奋战,终于建起了一座三间砖瓦结构的教室。接着,罗老师又带领师生自己制作了几十套课桌椅。有了教室、有了课桌,老师工作安心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高了。1987年,涝溪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为了稳住和留住老师,1988年,罗老师再次发动群众,捐资助学,同时上上级争取资金,新建了一栋教学楼和一座有六间宿舍的教师住房。为了改善学校的工作生活环境,罗老师想方设法利用山冲水修建了一座微型电站,解决了学校照明问题。罗老师说由于办学设施不完善,当时从学校毕业的,有的中师毕业后在外面工作,外面的教师也不愿进来。建好学校和校园就是为了留住老师。

  罗呈炳:“当时我的心情就是一定要把这学校建好,不但要建好,还要稳住这老师在这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罗呈炳老师的感召下,他的学生袁吉福;赵斌岚高中或中师毕业后都先后回到了涝溪小学,和自己的老师一起担负起培养瑶山下一代的责任。现在,涝溪小学(包括7个教学点)已经有了十多名教师,一百多名学生,学生入学率达到了100%。

  不能让一个孩子辍学,这是我的职责

  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是涝溪山里的老师时刻要面对的痛。9月1日,我们进涝溪山的这天,正是学校开学的日子。虽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但罗老师显得有些心神不安。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上一学期他资助过的周先君同学又没有来报名。还听说他多病的父亲不给他来上学了。罗老师心里焦急,他想去看看能不能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

  其实,这个学期镇里对涝溪小学的27个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只需交一百多元的学费,罗老师已经决定继续给他垫付。我们和罗老师一起找到了这位学生和他的父亲杨青廷:“我有病,要吃药,没有钱,上不起学,我打算不送他上学了,罗今天来让他去上学,还帮垫了学费。”

  杨青廷的三个孩子都先后得到过罗老师的资助。当听说这一学期罗老师还继续帮支付学费,他显得有些激动,也有些难为情。1

  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象资助周先君这样,罗老师到底资助过多少学生他自己已经记不清了,也从来没去记过。学校教导主任黄龙旺说:“对学生的资助,从我和他共事二十多年,我了解的他资助的学生就有上百次。学生有病,他经常掏自己的腰包给学生买药。”

  2000年,一位学生的父亲因病去世,全家欠下了一万多元的债务,已经无法上学。一次,她悄悄地穿越好几公里的山路,来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遥遥地望着。罗老师心痛得流泪了。他一次次往返在黑夜里崎岖的山道上登门家访,并承担这位学生的上学费用。那位为艰辛的生活麻木了的母亲感动了,她同意了女儿重返校园。后来,这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民族中学民族班。

  学校的老师帮他算了算,几年来他共资助了1000多元给这位学生。

  罗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让儿子有些嫉妒和不平。因为罗老师家里也很困难,他的妻子是山里的农民。85年儿子在县城上高中,女儿上小学。他每个月给儿子的伙食费和零花钱只有10元,由于生活太苦,儿子没上完高中就赌气跑回了山里。再也不愿去学校。其实罗老师可以给儿子多点伙食费。但他不能把钱多给儿子。因为每个学期一开学都有一些学生因没钱而不能报名。他说:“党的要求要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育你都没有普及怎么办?所以学生不来读书了这是我的(职责)责任。”

  他要留下点钱给学生,不能让他们失学。他说,山里不能再产生新的文盲了。

  村委支书罗教韦说:“这个山区比较贫困,一般呢学生上学每年都有相当部分,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学费都是拖欠的。这一块呢,大部分都是由罗校长他们以及老师来垫资,有一部分还是由他们来资助的。”

  难怪山民们对我们说:“罗校长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罗老师却说,自己的孩子那能不爱呢!可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不能不管啊!

  罗老师的爱心深深地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袁吉福老师曾经是他的学生,十二岁那年,母亲去世后,袁吉福克制不住对母亲的思念,成绩下降,于是开始逃学。见罗老师老来劝他上学,他干脆四出躲避,连家也不回。最后罗老师是在离学校二十几里的袁吉福舅舅家里把他劝回学校上课的。回校后,罗老师亲近他,鼓励他,耐心辅导他。每发现他身上的点滴进步都进行表扬。这样慢慢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迅速提高。

  受罗老师影响,袁吉福高中毕业后回山里当老师。他现在在涝溪完小的一个教学点上课。他处处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关爱自己的护学生,就象过去罗老师爱他那样。

  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得起学,在涝溪已不是罗老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全校老师的共同行动。女教师杨翠萍已经是十几年的代课老师,每月只有200多元工资。尽管生活如此艰辛,看到自己的学生辍学,还是忍不住要帮一把。但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那是她的一个学生。一个与奶奶相衣为命的孤儿。去年小学毕业后,考上了初中,但无法继续上学。最近,她写信给杨老师,说很想到外面继续上学。杨老师给我们说起这件事时眼睛都红了,她在我们面前强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她为自己无力帮助学生而自责难受。

  山里路难行,在涝溪,离学校最远的要走几十里山路。所以学生都是带着午饭上学。这样,冷天帮学生热饭烧茶就成了罗老师他们每天必须做的事。不仅如此,雨天,还要给学生烤衣服、鞋袜。学校教导主任黄龙旺说:“我们这里远,学生上学的路都是羊肠小道,下雨天学生来到全身湿漉漉的。他一大早就来到学校烧一大锅水,身体不好的帮烫烫脚,衣服湿了的把它烘干,特别是鞋子,校长在那里一坐就是一两个钟头,烘干了这个的到那个的,轮流来。”

  罗老师对学生如此细心,而对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却是歉疚。就在罗老师的女儿到县城上初中的第一年。女儿得了急病,腹泻不止。学校让家长马上出去。偏巧这时他的一个学生发高烧昏倒在地,情况危急,他赶紧把学生背到离校十多里的卫生院抢救,并掏钱垫付了医疗费,直到学生的父母赶到,学生脱离危险后才离开。由于自己的钱已掏完,他只能回去找亲戚朋友借钱。等他凑够钱,跑几十里山路赶到县医院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当他看到躺在病床上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儿时,心疼和愧疚使这位在大山里锤炼了一二十年的汉子再也忍不住,“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后记:塑人先塑魂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了。然而在罗老师身上,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个老师是如何苦心地塑造学生的道德,灵魂的。山里的瑶族同胞大多数生活都比较困难,再加上教学条件差,很多人都难以上大学。因此,在罗老师的教学中,并不单纯以学习的好坏来地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他根据山区孩子的特点制定了自己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生活条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前途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孩子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而努力学习。他说,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他们学会做人。

  罗老师还探索出一套适合山区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为此,他给老师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老师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故事化、游戏化、使兴趣持久;三是注意发挥学生的长处,唤起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罗老师的许多教学用具就是和学生一起自己动手制作的。象教圆柱面积,他让学生自己动手锯一节竹筒,使他们直观地认识圆柱,然后让学生用与竹筒一样高的白纸绕竹筒一圈,再展开,这样,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由于有了适合山区孩子的教学方法,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学校,每学期期末检测,成绩都能排在全镇的前例,近三年罗老师所教的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有12人次获奖。

  这些年来,罗老师先后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全国辛勤园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种荣誉称号。可罗老师一句话也没有向我们提及。他觉得最让他自豪的是,在这几十年来教出的学生当中没有一个做“坏事”的。

  2(来源:国际在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