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后PK时代,媚俗与主流的搏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0:03 红网

  后时代意味着某一时代或时期特定的内涵本质的传承,从这一点而言轰动一时的“超级女声”风暴也似乎进入一个后时代。 据《劳动报》报道,这场娱乐风暴的始作俑者上海天娱传媒和湖南卫视又开始了新的动作,“2005超级男声”已确定在南宁率先登常“超女”让PK成为一个风行一时的词汇,“超男”继承了PK也让PK走向后时代。

  不管我们如何去评价“超女”,我们都不能否认,“超女”让处于变革困境中的文

艺界甚至文化界打了一个“喷嚏”,文艺界遭遇了“感冒”,大众激情开始“发烧”。但是感冒不是永远的,发烧也必然会退烧,席卷而来的这场文艺风暴必然会、也已经开始退出文艺界所倡导的主流文化“躯体”以及大众的审美情趣之中,这种退出无疑是一种必然也是一个文化的幸喜,一切带有媚俗气味的激情后面必然会隐藏着不同程度的文化越轨和对于主流的盲目背离,因为这种激情是在商业运作的诱使下开始萌芽,而后又在大众的审美冲动下开始成长的。这种激情的产物不代表主流文化的本质,也不符合良性文化的发展轨迹。大众的迎合不等于主流,一时的流行不等于良性呈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嬉皮士文化”席卷欧美大陆的气势何等强大,但是从长远而言它并没有动摇欧美主流文化的根基。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千年的积淀而不是某种商业性的媚俗迎合。从这一角度而言,我很难认同“超女”代表主流的观点,并且我甚至怀疑给“超女”戴上“大众欢迎的帽子”的恰当性,难道所有国人都在叫喊,都在痛哭,而叫喊和痛哭的原因却只是因为几个普通的女孩子?恐怕不是。

  “超女”似乎向“主流”开始叫板,评论界也有人认为“超女”掀起了媚俗与主流的搏弈,而媒体也似乎在关注央视的反映。但央视不能变,“超女”充其量只是一场引起大众一时激情的文艺风暴,它并不能代替一个民族发展的长久精神源泉。这嘲超女”作为一个文化现象,仅仅是将文化置身于商品、技术、娱乐这三者之间,从而催生一种以商品性作为前提、以技术性作为媒介、以娱乐性作为中心的文化类型,它或许有其存在的必然,但是它也逃不脱瞬间而逝的命运。

  “超女”已经渐渐远去,大众又恢复了冷静,因为“超女”毕竟不关乎自己的衣食住行。媚俗迎合了好奇,但没有人永远好奇,这场媚俗与主流的搏弈其实就是一个冲动与常态的短暂撞击,作为大众短期激情的一种文化文化表现形式,“超女”在制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折射出大众精神所存在的浮躁,这种浮躁必须需要文艺界的反思,也必须需要一种更好的引导,文化对于文化人而言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因为媚俗或许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说那样: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景况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媚俗文化无论怎么迎合大众都不能作为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安居之所。

  (稿源:红网)

  (作者:石默然)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