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金大班”带给演出市场的启示(圆桌论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3:11 人民网-江南时报

  再过两天,期待中的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就将移师南京。由于刘晓庆的加盟,使得这部戏在排练之初就备受各方关注。一位热爱话剧表演的成先生说:现在的话剧不景气,就是因为市场没有培养好年轻的话剧观众,使得话剧越来越没有“人气”。演员们也不甘寂寞,纷纷演起了既能出名又能挣钱的电视剧。没有了演员和观众,使得中国的话剧市场陷入低迷,走向恶性循环。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就是因为有导演谢晋、主演刘晓庆等大腕儿“撑”着,重新吊起了人们对话剧的胃口。而刘晓庆的实力在这部戏中再次得到证明。说不

定,不少人正是因为这部戏又开始喜欢话剧了。

  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艺术学院陈洁:刘晓庆演“金大班”的确挺合适的。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那种长袖善舞,后来人老珠黄了,在自己退出人生舞台前完成最后一次完美的“谢幕”。因为有了刘晓庆的加盟,使得这部戏更有了看头。我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现在全国的话剧市场除了北京、上海之外都不太景气。主要是南京的演出太少,江苏省一年推出的仅有一两部戏都是正剧,可能老百姓都不愿意看。在上海上座率很好的小剧场话剧在南京始终火不起来。其实,南京有那么多的大专院校,这个演出市场还是非常大的。看来组织好是关键。南京的大专院校除了南艺每年可以自己承办三四场汇报演出外,几乎其他高校都不能自行演出。南艺的影视表演毕业生一年也就只有30个人,只能组织一场演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这些毕业生中几乎全都选择了到北京、上海发展,这就使得南京的话剧表演人才“青黄不接”。话剧市场不是你希望火就能马上火起来的,需要培养。

  南京市前线话剧团林老师:像话剧《茶馆》、《哗变》、《霓虹灯下的哨兵》那样的经典名剧可能真的是空前绝后了。撇开影视剧的冲击,市场的惨淡,如今的话剧界年轻演员真的没有几个能安于现状,演出几场好话剧来。因为现实生活中,还有比话剧更令人心动的诱惑了。出于这一点,我对刘晓庆的敬意也平添了几分。安徽的演出我特意赶去看了。刘晓庆的出场造型就非常大胆泼辣,“勾”得你不得不看下去。虽然刘晓庆这个人有点争议,从敬业的角度来讲,她绝对是个好演员,值得我们学习。《金大班》在安徽的演出很火爆,很多观众都是自己掏钱买票的。但在南京就不太好说了,因为南京的演出市场已经给“企业赞助”、“硬性摊派”、“公家赠票”等坏习惯给惯得不像话了。既然别人都是赠票,那我干吗还要自掏腰包?除了规范演出市场外,政府官员更应该以身作则,清正廉洁。

  《江南时报》记者李晓静:作为记者,我提前目睹了刘晓庆在《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的出色表演。我认为,南京观众还是值得期盼的。“金大班”历经沧桑,和刘晓庆的经历也有相似之处,安徽的观众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冲着她去的。从炒作的角度来讲,选定刘晓庆就是成功了一半。不过,刘晓庆真得很敬业,两个多小时的“蹦蹦唱唱”,加上灯光的炙烤,演出结束后她在舞台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脸色蜡黄、虚汗直淌,让人觉出她的不易。出演金大班,她不是为了钱,可能是为了争一口气吧。出于剧情需要,剧中人物所讲的一些带有“粗话”的台词和舞女的艳舞显然让一些带着孩子亲临现场的家长猝不及防,比较尴尬。希望在南京的演出时有关方面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避免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江苏省话剧院郝老师:搞表演的,就是要讲一个感觉。刘晓庆没有系统学过表演,但她具备一个优秀演员的资质。虽然她的路子比较“野”,但没有了循规蹈矩的理论束缚,更让她在舞台上张弛有度,游刃有余。这部戏可能也是谢晋导演的“谢幕”之作,所以,他特意从香港赶来捧场。应该说,刘晓庆的“金大班”突破了自己的表演,也创造了中国演出市场的神话。所以,“金大班”仿佛就是为刘晓庆度身定造的。她自己也因为金大班而再次登上艺术的巅峰。

  《江南时报》 (2005年09月12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记者 木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