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杨新华:有良知的人都会去干(马上连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3:11 人民网-江南时报

  昨日本报重点报道了中国外交官卓还来之女来宁祭父,回忆抗日外交九英烈往事的《鲜花献给“异域忠魂”》一文后,不少读者打来电话都说对九烈士的事情了解太少,如果不是江南时报独家报道,可能还不知道这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记者马上与杨新华通上电话。谈到报道,他马上说:“我已经见到了,写得很不错。不过结尾写得太重了,我担当不起。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们需要的是对英烈们壮举的高度

赞扬,而这目前做得还不够。”

  问起这20年来,他为了九烈士的事情不停奔波的动力时,电话中他爽快地说:“我是很幸运的一个人,恰好在那样一个历史阶段走进了那一段历史。我相信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每一位对我们民族、祖国热爱的人都会着手去干的。”杨新华说,当初影响他进入那段历史的人物有两个:一是1981年,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吴贻芳,他亲自过问九烈士墓修复一事,“当时很多人还不是很了解,这种眼光使九烈士事迹的发扬光大迈出了一大步”。第二个人物是王梅影,他是解放前就参加工作的一位老文物工作者,“是他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坚持要把九烈士墓定为文物单位的”。杨新华从1984年5月份开始接手相关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材料收集中去。“那些工作都是在领导们的支持帮助下进行的,这一点不是谦虚,要知道在那个历史时期,领导不支持很多工作是很难完成的。一位是现在的江苏省广电集团老总周莉,她那个时候是我们的副区长,另一位是现在的南京艺术学院党办主任王达红,我在心中一直都记得这些好人的。”杨新华激动地说。

  提到当时的几个大活动,这位50多岁的副局长显然有些兴奋:“这些活动是几家单位联合办成的,我是当时的经手人之一。当时《南京日报》几家媒体都报道了,尽管只是几条小消息,但是在海外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特别是公祭活动,这在解放后是第一次。”

  整个工作都是很艰难的,“昨天和卓以佳女士见面的时候,她说这40多年来,你是第一位问起我父亲的。”“这一句话说得我心里酸酸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烈士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他们的子女也不能挺起胸膛做人。然而他们对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还是抱着一颗赤诚之心。”“应该说是他们的精神在感召着我。”杨局长话语中带着一丝深沉。

  “很多读者想了解你在奔波背后的小故事,能谈谈吗?”记者问到。“太多了,我不想说。因为这些都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左右的。”在记者的追问下,杨局长迟疑了一下,“如果真的要让我说的话,我想说,在我们身边,善良的人、坚持正义的人还是很多的,是他们让我们的主流成为正义的主流。”

  “否则,很难,真的很难。”杨新华斩钉截铁地说。

  《江南时报》 (2005年09月12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高明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