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武汉“过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4:3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武汉人把早餐称为“过早”,这是个动名搭配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朝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过早”习俗形成的时间肯定要比它早许多。

  来到户部巷,当地人称在这里过早最地道,种类也最丰富。7月的武汉,早上8点刚过,就已经骄阳似火,走进细细窄窄的弄堂,人就像那蒸笼屉上的汤包一样,浑身都冒着水汽。

  豆皮、热干面、汤包、烧麦、面窝、糯米包油条、糍粑、蛋酒、米粉、欢喜坨、煎饺、水煎包……还有一些因实在吃不下所以没记住的,我相信在武汉“过早”一个月都不会重样儿。其中许多都是有代表性的名店,像热干面要吃蔡林记的、豆皮要选老通城的、汤包则要挑四季美的、烧麦要买郭镒泰的等等。除了热干面以外,能代表武汉的小吃大部分都是用稻米做的,难怪人们常说:“汉味早点米为先。”

  走过一家店铺,正赶上老板为已排起长队的顾客制作豆皮,只见老板左手呈弧状大幅度地摇转着灶上的大铁锅,右手画着圈地往锅里倒由米和黄豆磨成的浆。等到浆结成皮状贴在锅上后,右手熟练地往锅里打了三个鸡蛋,左手仍然不停地摇转着锅,使鸡蛋均匀地摊散在豆皮上。豆皮中靠外面的馅儿是煮熟的糯米饭,老板跟我讲正宗的豆皮用的都是湘产的糯米,里面的豆干也要用脱皮的绿豆制作,最中间的馅由三鲜组成,分别是鲜菇、鲜肉、鲜笋。眼看要做好了,食客们跃跃欲试,原本还有点儿形的长队瞬间拥成了一团。豆皮的口感非常丰富,绝非是几个形容词就可以承担的。我最享受刚咬下第一口的感觉,先是脆、紧接着又有点儿黏,咬下来的一瞬还可以感受到咬断处释放出的张力,嚼在嘴里,绵软中还夹杂着焦脆,咽下去便感到无限的满足……

  旁边卖馄饨的老板招呼我买他的清汤,说是清汤,其实就是馄饨。不过这里卖的馄饨个头儿都比北京的袖珍好多。当地人告诉我,他们过早都是配着一起吃的,除了豆皮要配清汤以外,吃热干面要就着豆腐脑。武汉人是把豆腐脑当水喝的,甜甜的、滑滑的、淡淡的、纯纯的,和北京的浓汁厚味很是不同。吃面窝要配蛋酒的,听说面窝是武汉绝对的特色,是别的地方吃不到的。初见时,我并没有被它的卖相儿吸引,因为它看起来就像是被炸过的、小一号的面包圈一样,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可一吃进嘴里,周围厚而内里薄、周围绵而内里脆,双重口感的奇妙交融,让我等不及要咬第二口去重温那感觉……吃到中间部分,嚼起来咔哧咔哧的,口感极像北京的排叉,却又比它厚重。

  欢喜坨的制作工具和北京做日本丸子的那个模具很像,只是更大一些。米浆、肉馅、萝卜干和在一起倒入模具里,待一面煎得快成形后,在上面摊个荷包蛋,再翻过面来煎,出锅后的欢喜坨就是一个胖嘟嘟的圆柱体小坨坨。我觉得吃起来过于油腻。这时看到一个个子大大的外国朋友,一口咬下去一大半,看起来他是被烫着了,嘴变成了O形,往外吹着气,眼睛却贪婪地盯着老板灶上还未成形的小坨坨,大有再吞几个的架势。

  只吃了几样,肚子就已经撑得鼓起来了。以前从没想象过自己可以顶着火红的日头,脸上淌着汗,手里举着小碗儿,侧身躲闪着来往的同样举着汤汤水水的食客,居然还能吃得津津有味。现在我似乎体会到了一些武汉人“过早”的热情,它不仅可以随着热烈的阳光一起升温,还可以伴着唇齿间的余香享受淋漓畅快。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9月12日 第七版)

  作者:朱琦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