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考评消磨年轻教师探索的热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4:51 中国青年报

  “如果不按照校领导定的两种教学方法走,我就会被认为不称职。”江苏省无锡市一位姓冯的小学教师告诉记者,在他周围的不少青年教师的压力在于,他们无法在创新意识和传统教育理念之间找到落脚点。

  教师节前后,一些年轻的中小学教师向本报编辑部倾诉了他们在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同时所经历的苦恼。

  而9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布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也显示,在被调查的8699名教师中,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86%的教师存在工作倦怠,49.7%的教师有较明显的情绪衰竭。

  对传统教学方法是妥协还是逃离?

  冯老师清晰地记得自己的教学探索是怎么夭折的。

  要在全校公开课上讲授《乌鸦喝水》,他决定采用一套两个课时的漫画解构教学法:先让每个学生画一幅漫画,要求表现出对乌鸦喝水故事的理解,然后在第二堂课说出自己的想法。

  公开课上,一个男孩的漫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半瓶矿泉水,一堆小石子,两只大乌鸦带着一只小乌鸦站在一旁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矿泉水免费喝,小石子5元一颗”。那个男孩解释说,暑假和父母去黄山玩,发现问路、拍风景照时总有人过来收钱,所以他想到用这法子把钱赚回来。对于这幅画,冯老师并没有直接作出评价,他让学生们讨论男孩提到的现象,最终大家认识到,惟利是图是不值得称道的。

  冯老师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这个探索挺成功———把教学拓展到生活层面,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概念。

  而实际的反馈却让他难堪。“完全是瞎胡闹,他到底会不会教书?”他的语文教研组组长,一位有28年教龄的老教师这样评价。老教师认为,除了多花时间外,这种教法要求老师能够对不可预知的情况作出反应,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做完全是给自己添麻烦。

  最后冯老师被告知今后只能选择以下两种教法,其中传统教法是:带学生读课文,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用“看见”练习说话,然后让学生知道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并教育学生遇到困难多动脑筋。现代教法则是:采用多媒体投影的方式,搜集国内国外各种乌鸦图片,并播放它们的叫声,增强学生对乌鸦的认识。教学中播放一段乌鸦喝水的动画,最后回归传统教法。“前者是国内大多数老师采用的常规方法,后者是备受青睐的素质教育典型。”

  冯老师到现在也不觉得自己的教学法有错,但他还是选择了妥协。“我喜欢这个职业,要继续干下去就只能忍受,做沉默的大多数。”

  也有个别老师一发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在现实的评价体系中无法得到认同,就选择了逃离。而吴晓菲则决定找一条中间道路———以读研的方式延续自己的教育理想。此前5年,她一直在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教书。

  临别之际,学生们送给吴晓菲一段录音,那是他们上课时偷偷录下的,学生们说:“我们怀念那些能够大声说出想法的日子,听过录音的人都说,这感觉就像是央视的《实话实说》。”

  在中学时代,吴晓菲就暗自发誓要成为让学生快乐的老师。可是,这个被学生们认可的“快乐理念”却与学校的评价标准格格不入。校方给她的评价是:所带班级成绩平平,课堂教学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该校校长说:“很遗憾,我们要的是播音员,不是崔永元。”

  这促使吴晓菲把读研作为暂时逃离的方式,她期待3年后能够找到一个在教育层面上自由发挥的空间。

  义务教育阶段,老师的义务就是让学生出成绩?

  什么样的老师可以称为优秀?对于这个问题,作为管理者的学校和作为受益者的学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标准,这决定了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将是痛苦的。

  在初中同学聚会上,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婷和同学们聊起,谁是中学时代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结果获得多数票的是一位只给大家代过一周课的语文老师。“那几节课真是如鱼得水,其乐融融。”王婷认为,和那些照本宣科的老师不同,这位叫张敏的老师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启蒙。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上了大学之后,同学之间成绩都差不多,这种思想上的优势才渐渐体现出来。

  王婷回忆说,当时她曾联合班上一些同学,鼓动家长要求校方更换语文老师。可惜家长们很快被招安了,因为校长说,张敏老师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经常是倒数第一。

  如今,张敏老师并没有摆脱这份尴尬———她的课被学生追捧,每年她又总是最后一个收到学校的聘书。“我不愿意看到学生每天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丧失了自我,沦为考试的机器。”这位奉行闲适教育的老师热衷于介绍启蒙运动和文明的变迁,一些生活中的微小片断,常常被她信手拈来,她希望能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唤起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这无疑将占用她讲解“之”字在文言文中几十种用法的时间,因此没有年级组愿意请她来教课。在这所学校里,学生的成绩是衡量老师价值的惟一标准,老师的地位、收入无不与之挂钩。“我们这是义务教育,老师的义务就是让学生出成绩。成绩上去了,你的讲义也就值钱了。”该校校长常把这句话作为对老师的勉励。

  当老师都丧失个性,学生将会怎样?

  曾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任教的张老师笑言,刚毕业的老师对学生都是和蔼可亲,过几年就会变得“凶神恶煞”,那些被作为学习楷模的教师骨干往往都是以镇得住学生著称的。

  张老师认为,青年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本身就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到了实践中又会遭遇到传统教育理念的遏制。面对一种教学方法,与其说谁有理听谁的,不如说谁有分量听谁的。在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情况下,一些人干脆顺着评课专家的喜好———爱热闹的,就在课堂上演小品;喜欢讲究章法的,就循规蹈矩。而那些坚持创新理念的少数派将很快被边缘化。“当所有老师都丧失个性,惟命是从的时候,受害的只能是处在最底层的学生。”张老师说。

  在学校得到的评价越高离自己的教育理想就越远

  李兰曾是这所学校的教导主任,她感言,“分数为王”的评价体系已经严重扭曲了老师的心态,人人都红着眼,盯着每一次考试的排名。然而升学率能带给校长业绩,却无法给老师带来成就感。一些青年教师的教学探索屡屡碰壁之后,开始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工作,不再关心教学质量与成效,最终把职业作为养家糊口的饭碗。

  在给师范专业学生授课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沈新林教授总是对这些未来的中学老师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在传授知识之外,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可在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体制下,上级评价校长只看升学率,校长评价老师就盯着分数。”沈新林认为,中小学教师的尴尬是制度性的,面对升学压力,老师们只能放弃潜移默化又没办法量化的熏陶式教育,最终沦为手持教参、整日揣摩高考命题的教书匠,“可悲的是,老师们在学校得到的评价越高,离自己的教育理想就越远”。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

  作者:本报记者 蒋昕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