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这三个故事折射出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6: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这是三个多少有点无奈的故事:用于空调节电的“小快灵”,因为专利申请长达3年而无法及时面世;节电节煤效果显著的“烘干机”,虽然有了专利,却还是因为找不到“婆家”而无法投产;对中央空调进行节能技改的“好服务”,虽然有了专利,也形成了生产能力,却还是因为有关财务制度的缺陷而受到政府机关的冷落。这些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品和服务,在其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长路上,都曾有过跌跌撞撞。

  每一次跌撞,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尽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已渐入人心,但目前全社会在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憾。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全面检视、改革有关体制机制,全面梳理、完善有关政策规章,从而真正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个简单的装置,用于家用空调可节电21%,但由于漫长的专利申请过程,使其从发明到应用要等上3年——“小快灵”何时能面世

  本报记者 沈文敏

  8月31日,一个能使家用空调省电两成的节能装置,在上海通过了由该市经委和科委组织的专家技术评审。专家们对这一科研成果给予高度肯定:简单易用、形式创新。

  然而,这项两年前的创意,在经过两个炎热的夏季之后,依然待字闺中,没有用武之地。原来,这项发明成果仍处于漫长的专利申请过程之中。

  它能使家用空调的能效指标提升28%;如安装在汽车空调内,每行驶100公里,可节省1升汽油

  李建军,上海佳动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这项成果的发明人。

  李建军曾发明过燃气助动车,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两年前他就想到,环保节能是世界性的潮流。同时,他注意到,近年来上海夏季用电峰值屡创新高,其中空调负荷占到四成以上,而全国有上亿台空调在运行。如果能发明一个空调节能产品,市场潜力将十分巨大。

  经过反复探索,李建军等人给家用空调外机安上了一个简单的装置,结果,节能效果十分明显。经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测定,一台普通的旧家用空调,原本1度电只能产生2.3个单位的冷气,安装了这个节能装置后,冷气量增加到2.92个单位。检测报告显示,它能使空调能效指标提升28%,节电率为21%;如果安装在汽车空调内,每行驶100公里,可以节省1升汽油。

  佳动力公司董事长葛永乐告诉记者,用这一装置改装现有家用空调的可操作性很强。只需在空调上加挂这个装置即可,而这个“小东西”只有100克重,价格仅100元左右。

  这一节能装置对节电可谓利莫大焉。以一台1.5匹的家用空调为例,采用这项技术后,每小时能节电0.2度,以每天运行10小时计,一个夏季就能节电240度。全国以1亿台空调匡算,每年约能节电240亿度。以一度电耗煤0.417公斤计算,相当于节煤1000万吨。而将此技术运用到一切与空调有关的设备中,同样能收到节能增效的好处。

  另一方面,这一节能装置也是空调生产厂家的福音。今年3月正式出台的《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将国家强制标准分为五级,一级为最高标准,五级为最低标准。今年9月1日后,低于五级标准的空调将不准销售。

  上海市节能产品评审委员会秘书长谢仲华说,全国现有1000万台不达标空调库存,以每台空调2000元计算,价值200亿元。而有了这一发明技术,生产厂家就可以进行简便的改装,使产品达标,从而避免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项节能技术在应用推广前要闲置3年,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有关部门应特事特办

  李建军说,由于这个节能装置的设计结构并不复杂,极易被抄袭仿制,因此必须申请专利。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谈到专利保护,李建军有切肤之痛。他以前发明的燃气助动车技术,因为忽视专利保护,一度被抄袭仿制,以致伪劣产品泛滥。前不久,宁波一家企业仿制这一产品,仅仅少了一个螺丝钉,法院因此而没有判对方侵权。

  他告诉记者,科研人员的发明是一个流汗流泪甚至流血的痛苦过程。他们在研制燃气助动车的5年多时间里,摔倒摔伤不计其数,有的还烧掉了头发和眉毛。极个别生产厂家不讲诚信,对科研人员的创新是很大的打击。

  因此这次他们防患于未然,为这项节能装置共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连一个简单的电线控制开关也不放过。可以说是布下了专利保护的“地雷阵”,一旦有人仿制就会“触雷”。目前,已有1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1项发明专利进入公告期。估计这项发明在明年夏季来临之前才能推广使用。

  有人提出,这项被充分肯定了的节能技术,在应用推广前要闲置3年,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赵国通则呼吁,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对这类“小快灵”的节能技术,有关部门可否特事特办,加快国家技术专利的保护申请进程,让这一发明早日创造出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项节能专利产品,用于水泥原材料烘干可节电节煤百分之四十,但却因为找不到资金,致使获得专利三年来仍无法投产——

  烘干机何处找“婆家”

  本报记者 李丽辉

  近日,河南辉县市的唐德顺带着他发明的节能专利产品资料来到本报,反映因找不到资金,而使这项专利技术成果3年来仍无法进行产业化生产的情况。

  唐德顺说,他发明的全自动立式烘干机,主要用于对水泥原材料烘干。与目前水泥企业普遍使用的传统卧式烘干机相比,节电节煤可达到40%以上,被权威部门认为是较好的烘干机设备换代产品。

  然而,这项节能专利产品从获得专利到现在已有3年,却一直苦于没有资金而难以进行成果转化。唐德顺为此曾找政府有关部门请求支持,也找过银行申请贷款,还通过中介机构寻求帮助,但最终都没有结果。

  唐德顺说:“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得大力推广节能型产品设备。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水泥企业有几千家,如果都能用上节电节煤的设备,那会省下多少资源啊。可是,就是因为没钱,俺这节能专利产品无法投入生产,心里真着急。”

  他希望有人能慧眼识珠,帮他的节能专利产品找到“婆家”,解决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使这项节能专利技术尽快投产,发挥效益。

  一种节能改造服务,用于中央空调后平均节电率可高达50%。但却因为现行的有关财务制度而被政府机关大楼频频拒之门外——

  好服务为啥遭冷遇

  本报记者 何伟

  林永辉简直成了“空中飞人”,他因为一项节能技术受企业青睐而忙个不停。但当这位年近不惑的工程师,顶着烈日来到浙江省某机关大楼洽谈节能改造业务时,却遇到了困扰。

  这是一幢20多层高的办公楼,其中央空调系统共采用6台冷媒泵和冷却泵。经测算,通过林永辉的节能技改后,该大楼平均节电率可达60%,每年至少可节电30多万千瓦时。这对频频遭遇电荒的机关可谓喜讯,但当谈到费用结算时,大楼管理人员却显得很无奈:“你们的节能技术确实好,可要我们以后年年付给你们服务费,我们的财务无法列支。要不,还是算了吧。”

  他们已为150多个单位的中央空调提供了节能改造,每年可节电5000多万千瓦时

  节能技术被政府机关婉拒,这已不是第一次了。由林永辉任总经理的科维公司,是一家专门为客户进行中央空调节能改造服务的科技型企业。他们自主开发的流体输送Go.Well技术是一项成熟的节能高新技术,参与鉴定的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平均节电率可达50%以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到目前为止,他们运用该技术已为全国150多个单位的中央空调提供了节能改造,每年可节电5000多万千瓦时。

  宁波雅戈尔集团公司工程部经理徐士利说,去年6月,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科维公司对集团制衣车间4台冷媒泵和冷却泵进行节能技改,结果发现,改造后平均节电率高达55%!两个月后,集团公司总部办公大楼、英成制衣公司车间、休闲服公司车间、西服厂等其他四套中央空调水系统全部采用了科维公司的节能技术,每年可节电135万千瓦时以上。

  政府机关的账务管理原则是凭电费票据实报实销,无法列支节能改造服务的费用

  不料,当踌躇满志的科维公司把目光从企业转到政府机关大楼时,却遭到了冷遇。

  记者了解到,科维公司和其他节能技术服务企业一样,实行国际通用的技术改造合同模式,即客户单位不用资金投入,先由科维公司自己垫资完成节能技术改造,改造完毕后按合同约定比例分享产生的节能收益。这种服务和收费方式已被企业广泛认同和接受。但是,在政府机关却遇到了麻烦———政府机关的账务管理原则是凭电费票据实报实销,在财务列支中如果没有相应的科目,就无法列支该费用。因此,一些政府机关的中央空调如果接受节能改造服务,虽然每年能节省大量的电力费用,但却无法拿出钱来支付节能服务企业应得的节能收益。去年以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该公司在省内外多个政府机关面前吃了“闭门羹”。

  有统计显示,我国政府机关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林永辉告诉记者,政府机关如果能带头采用节能技术,实施节能改造,不仅每年可以节约一笔财政开支,更重要的是能对全社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因此,围绕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改革包括财务制度、税收制度在内的许多管理制度已势在必行。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12日 第十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