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总想干扰埃及大选(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8:29 环球时报 | ||
9月7日,埃及总统大选结束投票。在选举机构紧张计票的同时,人们发现,埃及、美国和中东国家的“表情”各不相同。埃及人“兴奋”,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政治战斗”;美国人“关切”,不少目光从新奥尔良(遭受飓风袭击的重灾区)转向了开罗;中东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人则十分“平静”。 埃及大选带来不同解读 埃及法律规定,总统任期6年,可连选连任。由于现任总统穆巴拉克的任期到2006年1月终止,因此,有选举权的3200万埃及人要从10名候选人中选出新一任总统。对于这10名候选人,埃及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十个手指不一般齐”。事实的确如此,对于在埃及执政24年的穆巴拉克来说,几乎没有人能动摇他的总统地位,在投票前,穆巴拉克以90%的民意支持率领先其他候选人。尽管如此,埃及人仍十分重视这次选举,因为它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次直选和差额选举。 投票日当天,记者来到一个投票站,一位名叫艾哈迈德的老人说他投了穆巴拉克一票,并竖起大拇指说穆巴拉克是“好样的”。在一所中学,两个小伙子刚投完票,记者问他们投了谁的票,两人相视一笑,说暂时保密。尽管大选结果还需要数天的时间才能揭晓,埃及媒体却“热评如潮”。9月8日,埃及第一大报《金字塔报》头版头条以“埃及进入民选总统时代”为题,积极评价这次大选的意义。与此同时,反对党却齐声指责有人在选举中舞弊。8日,明日党总统候选人艾伊曼举行记者招待会,他拿出一个信封,里面有选票和20埃镑(1美元合5.76埃镑)的现金。艾伊曼说,执政的民族民主党就是这样雇人投票的。而民族民主党对此予以反驳。面对这种复杂局面,埃及“吉勒研究中心”主任阿卜杜勒说,今年是埃及的“因提法达年”(因提法达有“起义”、“运动”的意思)。而“金字塔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麦纳尔则认为,选举“改变了埃及的政治地图”。 对于埃及大选,很多美国媒体进行了详细报道,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矛盾心态。以《时代》周刊为例,它的标题是《民主缓慢来到埃及》,文章既肯定了埃及大选的重大意义,又表达了“美国式”的不满。文章称,前不久,穆巴拉克在开罗发表竞选演说时,在场的群众振臂高呼,“我们将全心全意地为您奉献。”一个小伙子将赞美诗写在纸上,题目为“您是不惧风雨的大山”。《时代》周刊的文章对此情此景进行了冷嘲热讽。 与埃及和美国不同,中东其他阿拉伯国家大多只报了个消息,分析和评论不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中东地区的大媒体往往有官方背景,为防止影响双边关系,它们很少评论阿拉伯国家的是是非非。另一方面,不少阿拉伯国家认为美国在中东推行的“民主政治”根本行不通,由于特殊原因,很多政策只能“适可而止”,因此,这些国家对埃及大选的意义并不看重。 埃及大选,美国使劲 埃及今年的“特殊选举”并非“横空出世”,它是在埃及国内外各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埃及爆发了一场“民主政治”浪潮,并延续至今。明日党、埃及变革运动等反对党多次组织大规模游行示威,提出废止实施了24年的《紧急状态法》,扩大民众自由,并将矛头对准了今年举行的总统大选。这股运动在今年5月达到了高潮,开罗街头一度爆发了政权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暴力冲突。美国从运动伊始即对此表现出极大热情,露骨地表示支持,并多次公开向埃及施压。今年2月,因埃及拘捕了反对党领袖艾曼·努尔,美国国务卿赖斯甚至取消了原定的埃及之行,以示抗议。后来,埃及暂时释放了努尔,并于今年5月修改了总统选举法,实行多候选人全民直选制。尽管如此,美方仍不满足,赖斯在6月份访问埃及时公开批评埃及压制反对派,呼吁埃及取消《紧急状态法》,并会见了反对党领袖努尔。赖斯走后,埃及反对派在游行时没有遇到警方阻拦,他们刚开始还以为是警察设下的圈套,后来,他们对着记者大喊:“康迪(即康多莉扎·赖斯)效应”。 埃及的“民主浪潮”并不是孤立的,与之同时出现的是中亚发生“颜色革命”,伊拉克政治进程不断前行,巴勒斯坦举行大选,黎巴嫩爆发反叙利亚风潮等事件。在一系列事件背后,人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的影子。美国热衷“民主”运动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借“民主”反恐。美国认为“民主”是融合意识形态、消除文化冲突、“治愈”极端宗教思想的灵丹妙药,因此不遗余力地四处推销。正如赖斯所言:“只有全世界推动民主,才能保证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第二,美国调整中东战略的体现。近年来,美国深陷伊拉克,“大中东民主计划”也遭到伊朗、叙利亚、沙特、埃及等中东各国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下,美国开始调整中东政策,从此前的“持剑布道”转为如今的“说教布道”,即处理中东事务时,少提或不提军事威胁,更多地依靠自身政治力量,并动员盟国和联合国安理会的政治资源,向中东地区输出“民主”。第三,迎合美国国内民意。自布什总统开始第二任期以来,美国民众对政府中东政策的批评越来越多。为此,美国强调在中东的“民主”成就,极力表现美国推行中东“民主”的诚意和重要性,借此转移民众怨气。 美国虽然施加了强大影响,但埃及国内因素不容忽视。在经济层面,据埃及官方统计,大约1400万埃及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失业率达9.3%,2005年至2006年国家预算赤字达520亿埃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5%。有很多不去投票的埃及人表示,谁上台无所谓,老百姓希望生活得到改善。在政治层面,埃及和其他中东国家一样,在一些政治势力的引导下,老百姓很容易把社会问题政治化,因此,埃及在改革选举制度前面临着不小的国内压力。 美国很可能“浅尝辄止” 尽管美国对埃及大选施加了强大影响,但在处理中东“民主”问题时,面对宗教势力强大的埃及社会,美国有双重考虑。美国试图为埃及大选输入“民主”血液的同时,拒绝“穆斯林兄弟会”参选。其根本原因在于“穆斯林兄弟会”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此外,在取消《紧急状态法》问题上,美国的态度也变化无常。《紧急状态法》出现在1981年埃及前总统萨达特遇刺身亡后,根据该法,埃及安全部门有权拘捕及审问威胁国家安全的人。美国本来一直指责埃及借该法实行政治压制,但自7月份发生沙姆沙伊赫连环爆炸案后,美方的指责就销声匿迹了。美国在埃及大选上的矛盾作法正好印证了一种看法,即美国一方面企图将埃及大选作为推行中东“民主”的示范,另一方面又不想用“民主”击垮与美关系密切的埃及政权,导致政权落入宗教组织手中。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沙特和叙利亚,近一年来,美国屡次指责沙特政府破坏“民主”,并对沙特女权问题表示关注。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更加强硬,给叙利亚扣上“支持恐怖主义”、“继续破坏黎巴嫩局势”、“阻碍国内民主改革”等大帽子,甚至威胁强化对叙经济制裁。但如同对待埃及“民主”问题一样,对沙叙两国,美国在短期内也找不到兼顾“民主”与“安全”的好办法。美国越来越发现自己陷在两难的处境中:在埃及、沙特、叙利亚、伊拉克等国推行“民主”很可能意味着将美国的既得利益拱手让给反美势力,不实行“民主”又与美国长远利益相悖。看来尽管美国近来叫嚷下决心支持中东地区“民主”,但在实际行动中,仍是实用主义占主导。 对埃及影响大,对周边影响小 从普及中东“民主”角度讲,在美国未理清“民主”战略的大形势下,中东国家的改革只是用美国的“民主”方式来确认原有的中东政治模式。埃及大选对中东地区的“民主”示范功效更是有限,但大选却在影响埃及政治的未来走向。埃及社会走向进一步开放已成趋势,但在政治形势严峻、国内经济困难、恐怖袭击重新抬头的现实面前,所谓的“民主”政治没有起死回生的效力,也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根本支持,埃及“民主”进程将很难达到美国的要求。 《环球时报》 (2005年09月09日 第十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