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欧洲洪水之年无大灾(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8:33 环球时报
欧洲洪水之年无大灾(图)
九月七日,法国一户居民在洪水中进行自救。

  (法新社图片)

  编者按:今年8月份以来,欧洲中部连降暴雨。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国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水灾。不过,今夏欧洲的大水虽来势凶猛,但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却相对较低,有些受到暴雨袭击的国家甚至没有引发洪水。其中原因除了及时到位的应急救灾措施,长期建立的水灾防治机制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么,这些受灾的欧洲国家都做了哪些工作?它们的抗洪预警机制究竟怎样?请看本报驻外记者发回的报道。

  德国:发放洪灾保险,拆除大堤引流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遭遇8月洪水后,作为“重灾区”的德国却损失相对较少。对此,德国对洪水的“立体防治”功不可没。

  8月23日,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暴发洪水后,德国联邦紧急事务处在十几分钟内就发出了“国家一级危机”警报。几小时后,德国政府公布了紧急援救措施。一支由防洪警察、急救人员、志愿者及科学家等组成的千人队伍立即奔赴抗灾前线。

  随后,德国政府推出了“国内援助方案”。除了低息贷款计划外,政府还拨款用于修复基础设施,补救农业及开展清理活动等。德国总理施罗德宣布推迟减税,以弥补洪水造成的损失。

  洪水过后,德国政府部门和德国安联等保险公司,按照《国家洪水保险法》,发放了洪灾保险金。德国联合保险学会安德鲁先生对记者说,《国家洪水保险法》是德国在上世纪中叶推出的一项防治洪水举措。它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还有利于培养民众的防洪意识,由德国联邦洪水保险管理署和私营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管理。在他们制定的《洪水保险地图》中,记者看到,洪水区被划分为行洪区和非行洪区。法律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修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修建建筑物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一旦发生洪水,政府还会收购灾后的洪区土地,并迁走洪区居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德国以前治水也曾走过弯路。过去两个世纪里,为改善航道,使洪水更快流进北海,德国的工程师打通河道,封闭了蓄洪区,将河流改建成“水上高速公路”。但是,这却使河流长度缩短了7%,水流速度加快了1/3,洪水也因此更为频繁。

  近年来,德国改变了以往做法,开始拆除大堤,让河水重新流回蓄洪区、田野、湖泊中;恢复河流的迂回绕道和沼泽湿地,减缓水流;接上城市排水道,使洪水渗入地下。依照工程师计算,这在阿尔卑斯山脉山洪暴发时,至少可以争取1小时抗洪时间。

  德国各个州市的防洪举措也很引人注目。科隆在1993年的大水灾后,设立了9个共可容纳9000万立方米洪水的溢洪区;北威州政府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将土地上的水泥揭开,并对此重金奖励;还有许多城市建造了由屋顶蓄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等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此收集的雨水可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冲洗厕所。这使“洪水少了,城市可用水多了”。德国环境部的洪水专家尤塞夫·彼得斯教授强调说,保护环境才是治水的根本。

  德国还把全国划分为7个流域,各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天一次实时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期是3个月。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核心的“3S”洪水预警系统,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无误。

  法国:红色预警提前发布,实现人员零伤亡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夏瑾:继2002年和2003年大水之后,今年9月6日,法国南方的加尔和埃罗两省又发生了暴雨引发的大水灾。法国气象部门称,这场暴雨的降水量是正常情况下的两倍。由于政府采取了完善的预防和救援措施,法国不仅在这场大水中实现了人员的零伤亡,而且水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被降为最低。

  大雨前,各地政府就接到了法国气象部门发出的暴雨警报,并立刻展开防灾行动。部分机场和高速公路被关闭,商场和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所也被要求提前关门,露营场所内的大批度假者被紧急疏散。政府临时征用了室内体育场等公共场所,以备接纳灾民。1500多名消防员严阵以待,60多名潜水员被征调,配备了气垫船和空中支援设备的军人也被调到可能遭遇水灾的地区。

  水灾发生之后,救援工作迅速展开。在法国红十字机构工作人员和部队的疏导下,近万名受困民众在灾民接纳中心找到了栖身之所。被困在火车站的众多游客,也搭上临时征用的大巴撤出灾区。大批医疗人员赶到受灾地区,防治水灾可能造成的传染病蔓延。

  法国气象局的专家告诉记者,《法国环境法》规定,预防是应对自然灾害最重要的原则。为此,法国建立了“国家水文气象和洪水预防支援中心”,通过分析全国50多个“水位预测局”和法国气象局每隔半小时乃至一刻钟就刷新一次的雨量预测数据,在全国范围内发布水灾预警信息。法国的水灾预警机制以四种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水灾等级:绿色代表正常状态,黄色代表轻度水灾,橙色代表重度水灾,红色代表特大水灾。水灾警报发出时,以这四种颜色标注的法国地图会在各大报纸、电视台和网络上公布,提醒各个地区的居民做好防灾准备。9月6日的水灾发生之前,受灾的加尔和埃罗两省在水灾预警图上就被鲜明的红色标出。

  奥地利:铭刻最高水位线,今夏损失仅为“世纪大洪水”的1/10

  本报驻奥地利特约记者孔颖:入夏以来,奥地利许多地方连降暴雨,引发水灾。国防军、消防人员及大批志愿救灾者迅速行动起来,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应对洪水。

  奥地利总理许塞尔召集政府部门召开紧急会议,就救灾工作进行细致讨论,提出《灾后损失救助法案》和《受灾地区重建法案》。按照山区和城镇不同的受灾情况,政府制定了不同的救灾措施,在山区建立“危险区域规划”,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则建立蓄洪区,疏导洪水。

  8月27日,奥地利社会保障部向灾区提供了第一笔救助资金,为不能通过保险和其他资助得到足够救助的家庭发放1000—2000欧元的社会援助,并对灾区的残疾人士实行专项补贴。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确保了灾区的交通和通讯设施运转正常,以及灾区居民的卫生医疗安全。高效的应对机制,使此次洪灾造成的损失只有2002年奥地利遭遇“世纪大洪水”时的1/10。

  “世纪大洪水”后,奥地利的治水方略就由原先的“堵”变为更加有效的“疏”。奥地利环境部为全国临河市镇制定了《洪水危险区域规划》,在居民区之间规划和修建大型蓄洪区,同时为居民区内的河段加固和修建防护堤坝。维也纳沿河而建的地铁甚至专门修筑了洪水防护墙。

  多瑙河是奥地利防治洪灾的重中之重,为此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多瑙河洪水预防办公室”。这个机构不仅要保障多瑙河沿岸200公里防洪坝、16座桥、64座泄洪渠的防洪体系坚固,还要负责蓄洪区的建设。今年,奥地利投入洪水防治的9150万欧元中,有4550万欧元专门用于多瑙河洪水的防治。一旦出现洪水警报,该机构将24小时监控防洪设施的安全,应对其他意外事件。

  另外,奥地利政府非常重视在民众中普及洪水预防、救治和灾后重建的知识。除了专门组织民众学习防洪抗灾知识,许多地方政府还设立了相关网站并配备了咨询人员。在上奥地利州的毛特豪森镇,靠近多瑙河的建筑物上专门刻了一条“世纪大洪水”泛滥时的最高水位线。这不仅是为了纪念那场水灾,更是时刻提醒人们,在河水猛涨时应该迁往高于此水位线的地区。奥地利对救灾志愿者的挑选也做出严格规定,只有经过考核,具备一定救灾知识的志愿者,才能被批准参与救援行动。

  荷兰:拓宽挖深河床,“还河流以弹性”

  本报驻荷兰特约记者金鳞:全年降雨量一向十分均匀的荷兰,今年也遭受了暴雨袭击。然而罕见的暴雨未能在荷兰形成水患。荷兰是如何杜绝水患的呢?

  其实,荷兰的地理环境并不优越。荷兰的海岸线较长,地势较低,国土的1/4都在海平面以下;而莱茵河、马斯河等几条欧洲大河都经荷兰入海,上游国家的雨水也都顺着河道流向荷兰。直到上个世纪中叶,荷兰还曾发生过近2000人死亡、数万人流离失所的洪灾惨剧。

  由于海水是荷兰历史上主要的水灾祸根,早在18世纪初,荷兰人就已经在北海岸边大修堤坝。1953年,一项历史性水利工程———三角洲工程开工。这一工程合围了荷兰西南的海湾,建立了巨型的海浪屏障。其中,1997年竣工的最后一期工程修建了两扇巨大的铰链闸门。当风暴巨涛汹涌而来时,这两扇闸门可以及时关闭,封住360米宽的水道,确保荷兰西南部经济重镇的安全。

  荷兰人还四处修建排水设施。现在已经成为荷兰标志之一的风车,就曾长期承担排水的重任。千百年来,荷兰的排水设施已从古老的风车发展到蒸汽机排水站、电力排水站。现在,荷兰已经拥有上千座各类排水站,每年排水数亿立方米。

  近年来,荷兰人逐渐认识到筑堤只是被动治水方式,“还河流以弹性”才是治水大计。为此,荷兰专门启动了“大河工程”:第一,用5年时间分段加固、加高河流沿岸数百公里的河堤;第二,启动“给河流空间”项目,拓宽、挖深河道,清理河床上的非水利设施,疏浚河流两岸的沼泽地和水洼,加强河流中上游的蓄水蓄洪能力。为了加速工程进度,荷兰议会甚至通过专门法案,允许“大河工程”跳过一些审批程序直接上马。这在极其强调法治的荷兰非常罕见。2000年,“大河工程”竣工。今年夏季荷兰能够“有水无患”,“大河工程”功劳不小。

  多年的治水,使荷兰人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修建拦海大坝时,荷兰不仅尽量避免挖土筑坝,甚至不惜成本从国外进口石块。三角洲工程中的部分大坝也修建成了半闭合式闸门,以保护当地的野生动物栖息区和贝类水生动物。

  《环球时报》 (2005年09月09日 第十九版)

  作者: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