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汕头人十年支援革命老区耀州教育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11:00 大华网

  本报记者李凯

  从南海之滨的汕头到黄土高坡的耀州,遥隔1400多公里;从1995到2005,十年光阴荏苒。一个穿越时空的铿锵承诺,一次绵延至今的爱心接力,一批又一批的汕头人以实际行动演绎汕头精神,为革命老区耀州的教育事业点燃了生生不熄的光明。1995年,由中宣部牵线搭桥,汕头电信系统干部职工捐资设立耀州区“华光教师奖励基金”,截至去年底累计捐款

和利息已达130万多元,奖励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老师300多名,基金现有82万元。今年9月,还将奖励60名老师,奖金共10万元。“华光”为耀州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支援,还给予山区教师巨大的精神动力,耀州教育和经济建设逐步实现了腾飞。

  中宣部千里牵线扶贫“南有瑞金,北有照金”。照金所在的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曾是陕甘宁边区南大门,耀州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耀州群众生活依然贫苦,贫困人口近6万。1995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中宣部开始对口扶贫耀州。

  扶贫组在进行经济技术扶贫的同时,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为耀州建成8所希望小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也将自己的5000元稿费捐给了耀州区,支持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要解决人民生活的“饭碗”问题,更要让耀州贫苦孩子有书可读,扶贫工作人员为此殚精竭虑。在中宣部工作的汕头籍干部刘伟忠任首个扶贫组组长,一次因事赶回家乡汕头,这期间,他遇到昔日的同学、战友吴子明,谈起耀州民生疾苦,忧心如焚,令这位汕头邮电系统的普通干部感到深深的震撼。“伟忠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得很清楚:人民生活有多苦?当你下到村里走一圈,就是把兜里的钱都掏出来帮助乡亲们,你也不会觉得自己伟大!”吴子明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今年将第11次前往耀州的吴子明,如今任汕头电信珠池分局局长,也是耀州“华光教育基金会”的理事长。

  当时的吴子明,只是工薪阶层的普通员工。但他把自己支援耀州的想法和同事同学一说,大伙盛意拳拳,决定设立一个奖励耀州教师的基金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你捐一点、我捐一点,聚少成多,竟凑齐了22万元的资金,2万元为教师们订报纸,20万元作为基金会启动资金。“华光奖要奖励无私奉献的园丁们!”1995年,耀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刚刚起步,由于缺乏资金,步履维艰。北部山区的小学和学前教育基本是单人独校,“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破旧房屋、几个或十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一名老师就是一个学校。由于条件艰苦,许多学校聘用本村中学生当代理老师,一个月的工资仅50到100元。

  热血丹心育桃李。艰苦环境下的坚持,凭着的是对党教育事业的忠诚。“一个月50块钱工资,买完一袋面粉就差不多用光了。天气寒冷,忍着半饱半饥之苦;经济拮据,屋里的热水壶盖没了,用一个灯泡堵上。但不管有多艰辛,走上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就是精神抖擞,尽职尽责。”

  一位老师的妻子患精神病,一天突然走失。为了不耽误学生的一节课,他坚持上完课再去寻找。下课后,人们抬着他妻子的遗体回来,一路走,一路哭,一路吼……

  一位女教师高秀芳,儿子出车祸获数千元的赔偿金,为了让山区贫困孩子能上学,她毅然把这笔钱全部捐给教育基金。

  大山深处,老师主动背孩子上学,跋山涉水,长年累月,无怨无悔。

  收入微薄,生活艰辛,上得了课,顾不了家。“别教了吧!”多少老师面临家人转行的苦求,又有多少老师在临走一刻被学生打动,回心转意。“有一位老师要走,学生齐齐送到河边,望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老师眼泪流下了,决然转身回校,甚至把家也搬到了校里。”“这样的精神太令人感动了,华光奖就是要奖励这些无私奉献的老师们!”

  十年情深“华光”灿烂“华光”,寓意是“振兴中华希望之光”。“华光”一等奖第一届为1500元,第二届为1800元,第三届后提为2000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汕头人这么想:“教育扶贫是最有意义的事,一定要坚持到底!”基金设立后,汕头人的捐款一直没有停止,一笔笔捐款源源不断地送到耀州。每到耀州探访,汕头人都慷慨解囊,资助当地贫困学生,还确定长期结对帮扶对象。2002年9月3日,广东电信汕头分公司总经理魏苏宝收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扶贫办公室写来的感谢信。10年来,在华光精神激励下,耀州的教育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逐步实现了教育的跨越、经济的腾飞。1999年陕西省铜川市的高考文理科状元、2002年的外语科状元均出在耀州;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由1996年18名递增到2005年的505名。从星星之辉,到山区老师心中不落的太阳。“华光”为耀州山区留下了一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乐于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有的成为国家、省、市级劳模,有的成为省、市级的教学能手。“风尘十载耀州路,寒窑几回入梦来。喜见雏鹰排云上,慰吾平生一寸丹。”这是吴子明抒怀之作,也是许许多多情系“华光”的汕头人的真挚心声。(来源:《汕头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