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研究生背篼 常被背篼感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10:06 贵州都市报
研究生背篼常被背篼感动(图)
  “研究生街头当背篼”,9月8日,本报报道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吴红传,为了解“背篼”的生存状态,而加入“背篼”大军的故事。日前,记者跟随吴红传体验了他一天的“背篼”生活。

  火车站前的失落

  吴红传:揽不到活、无米下锅是“背篼”们经常要遭遇的生存困境。招人白眼、被人忽视是“背篼”心底的伤痛。

  9月8日,清晨9:00,吴红传背着他的半旧背篼出现在火车站门口。

  黑白花纹遮阳帽、对襟文化衫、运动裤、旧波鞋,仍是那身行头。

  因为学校催着搬寝室,吴红传今天开工显然晚了点。往常早晨7、8点时,他早已在街头转悠开了。

  火车站是前一天他在头脑中圈定的理想范围。人流量大,活一定不少。吴红传满含期待在火车站一带游走开来。左顾右盼,时刻搜寻着人流中潜藏的雇主,不停地向附近居民楼张望。

  半个小时过去了,依然没生意。

  干脆到出站口碰碰运气,看有没有游客要帮忙。可刚迈上通往出站口的台阶,吴红传就被治安亭里的保安拦下,不让通行。

  一个小时快过去了,吴红传没有揽到活。10:00左右,他索性背上背篼向沙冲路方向走去。

  沙冲路上的感动

  吴红传:为了生存,很多“背篼”都在卖命,体力严重透支。但善良、淳朴的天性仍在他们身上表露无遗。排挤、竞争似乎并不属于他们。

  一路走来,无人问津。路上碰到的几个“背友”也都是生意惨淡。

  10:10,沙冲路一大型超市门口,吴红传拣了个荫凉地,坐在背篼上等活,俨然一副老“背篼”的样子。可还是没雇主上门。

  活没等到,吴红传干脆走到不远处一棵树下,与一个白衣服“背友”聊开了。

  “白衣服”来自贵州农村,老婆没工作,家里三个孩子都在上学。“白衣服”微薄的收入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

  前几年,他一直在外打工。上个月刚从福建回来。当“背篼”图的是个自由,农忙时还可以回家帮帮忙。

  万事开头难,“白衣服”刚入行时,接连几天都没找到活干,眼看身上带的钱就快花光。深夜,“白衣服”躲在街边一个角落里抱着背篼痛哭。

  后来,在“背友”们的帮助下,“白衣服”才揽到了活。

  聊到这里,吴红传讲起了头天遇到的另一个“背友”。

  当时,海关大楼附近,一中年“背篼”捂着肚子,靠在路边一棵行道树上,看上去很不对劲。吴红传走近一问,得知中年“背篼”脚磨破了,不晓得怎么肚子也难受,又没钱看病。

  吴红传仔细一看,中年“背篼”脚上的解放鞋已破烂不堪,鞋底都快没了,裸露在外的脚板血肉模糊。

  出于同情,吴红传掏出5元钱递给这个可怜的“背友”,要他去包扎伤口。

  “你也是‘背篼’,我不要你的钱!”中年“背篼”丢下这句话,继续干活去了。

  吴红传捏着手中的5元钱,望着中年“背篼”一瘸一拐的身影,心里不禁涌出感动。

  兴关路上被认出

  吴红传:我是研究生,但背上背篼,我就是“背篼”。有搬不动的东西,招呼一声,立马就到。干完活,你看着给钱就是。

  10:35,贵州茶城门口。吴红传终于接到了他今天的第一单活。

  5个大箱子,从车上搬到临街的店里。2元钱到手。

  “还好,这次的活轻松。”他说。

  10:50,太阳已经有些烤人,兴关路一建筑工地上。吴红传和工人们一起挥动着砖刀。一路过的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掏出香烟,递给吴红传一根。问道:“你就是那个研究生‘背篼’吧?”

  “我不是,你认错人了。”吴红传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继续干活。

  中年男子笑笑,走了,满脸狐疑。

  休息时,路过的两个MM带来了他今天的第二单活。背上东西后,一个MM忽然问道:“今天你没课?”

  “什么课呀?”吴红传故作惊讶道。

  MM笑笑没说话。

  来到目的地,MM拿起桌上的贵州都市报一比照。

  “就是你!”MM脱口而出。

  吴红传拉拉帽沿,拿过2元钱,羞涩地走开了。

  路上,记者问道:“被人认出的感觉如何?”

  “不太好!我不想因为自己是研究生,而得到任何优待。我就想真正融入‘背篼’生活。”吴红传有些无奈的说。

  “早上路过报摊时,我凑近瞄了一眼。‘快看,快看,研究生都当‘背篼’了!’摊主叫卖道。我一抬头,摊主见后,表情立马变得难以形容。空气好像都凝结住了。”吴红传笑着讲述了早上的报摊趣闻。

  12:30,烈日当空,草草吃过午饭。吴红传提前收工,因为今天必须搬寝室。

  短短一上午,转了一大圈,空手随行的记者已感疲乏。负重的吴红传肯定更累。

  一上午他的收入是4元钱。

  城市缺了“背篼”不行

  吴红传:没干“背篼”前,走在街上传单都接不过来,站在街边也不停有的士司机探望。现在背篼一上背,传单没人递了,的士司机也不看你了。

  这是闲谈间,吴红传给记者讲的一段话。

  也是他10多天“背篼”生活的一个总结。

  吴红传说,10多天来,遭遇冷漠和鄙视已是家常便饭。

  除了早上火车站门口被保安拦下的一幕外,他讲述了早上在公交车上的一段遭遇。

  为了如约赶到,早上,他特地奢侈一把,坐公交车。也许是车上人太多的缘故,司机对他的“加入”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

  司机一脸不屑地要求他把背篼放在车头,人赶快挤到车尾。

  “对其他乘客,他是不会这种态度的。”

  吴红传说着,无奈地摇了摇头。

  “背篼”,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人群。对于他们,一些人鄙视,不信任。更多的人是忽视和冷漠。

  “城市缺了‘背篼’不行。‘背篼’的大量存在,说明有市场,市民需要他们。”吴红传说。

  请尊重“背篼”

  吴红传:同样是用劳动创造生活,“背篼”们也要平等,也应得到尊重。

  尽管操一口河南普通话,尽管对一些贵州方言还听不太懂,吴红传还是和每一个遇到的“背篼”交谈,甚至跟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了朋友,接活时还互通有无。

  也许,10来天太短,并不能让吴红传形成“背篼”的思维。他实在不是一个“背篼”。

  然而,在吴红传心里,“背篼”是人,是让人尊敬的劳动者。他们有自尊,他们希望得到人们的关注和了解。

  对于“背篼”们的生存状况,吴红传感到担忧。作为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他深深认识到将市民与“背篼”间关系进行规范的必要性,然而,他更加明白当今这种“条件极不成熟”的现实性。

  “但是,这样的问题需要有人来思考。”吴红传说。 作者:申红珊 李海勇 罗晓松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