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明代流溪河畔曾大炼“广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10:2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明代流溪河畔曾大炼“广铁”(图)
山民老潘在一个铁矿古洞的洞口点燃了火把。陈安摄

  本报记者卜松竹

  64岁的从化山民潘启忠将手中枯枝扎成的火把伸进漆黑一团的洞口,算不上明亮的火光仅照亮了洞中数米的距离。粗糙的石壁在缭绕的烟雾中显现出暗棕色。洞底数十厘米深的积水中,浸泡着无数交错在一起的白色树根,密密麻麻的茸毛从上面伸出来,看上去像一条条硕大的蜈蚣。“就是这里。里面大概有80多米深吧,是一条直巷,没有岔道,也没有别的出口。”

  古矿洞藏身深山

  老潘说的,是位于从化吕田镇小杉村附近银山肚的一个废弃多年的矿洞。这样的矿洞,在银山肚的山间,星星点点地分布着百多个,让这一带有了“百份窿”的别名。虽然早已经被草木覆盖了洞口,但这些阴暗潮湿、狭窄幽深的石洞,在文物专家的眼中却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400年前,还穿着明朝人服装的最早一批广州矿工,便是从这些石洞中,汗流浃背地拖出一筐筐的铁矿石。最近,它们成为了广州文物普查中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

  如今百余个矿洞所在的位置,几乎已经是荒山野岭。如果不是老潘这样的山民当向导,外来人根本无法在被次生林覆盖着的崇山峻岭中,找到通往它们的道路。而记者气喘吁吁地跟着手拿砍柴刀和长竹竿开路驱蛇的老潘在山中转了两个小时,也不过走了三公里路。

  记者看到的第一个矿洞,是溪边一棵大树下凿出的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洞,高约1.5米,宽不过0.8米。洞口已经被浮土埋住了一半,被杂草遮掩着,洞壁上不时伸出一两条大树的树根。老潘说这个洞有差不多100米深,也没有别的出口。他曾经进去过,看到在火把的照射下,洞壁上泛出金属的点点光泽。

  随后看到的另一个矿洞,洞口大小和第一个差不多。但是在向里约两米的洞壁上,两边各有一个浅浅的小窝,底部平整,显然是人工凿出来的。老潘说,那是以前的矿工进洞时放置照明油灯用的。由于没有合适的照明装备,记者没有贸然进入洞穴太深,但是仅从进入的一段来看,这些矿洞废弃已久。洞壁表层的岩石风化相当严重,可以用指甲抠下石屑来。在洞中,人无法挺直身体,只能猫着腰行进。

  在有些地段,矿洞的分布相当密集,一条小溪旁的山坡上,隔二三十米便有一个。但是这部分矿洞比前面看到的要小。按照现代人的体形推测,要想在其中进出恐怕只能是手脚并用地爬行了。

  当地有“108顶草帽”传说

  “这里就是那108顶草帽的地方。”翻过了一座藤蔓丛生的小山,老潘带着记者停在了一个树木繁茂、蝴蝶飞舞的山坳中。同去的村干部跟上来对记者说。

  “108顶草帽”是小杉村一带流传的一个传说。故事发生的年代虽已不可考,但老潘说,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据说有一次一大批矿工进洞采矿,也许是由于矿洞挖得过大缺乏支撑,突然整个塌陷,所有矿工都被埋在洞中,无一生还。事后,前来营救的人们在原来洞口的位置找到他们进洞时放在外面的草帽,一共108顶。

  古矿洞废弃已久

  如今的这个小山坳,三面还是刀劈斧凿一般陡峭,只有一面比较开阔,是当初洞口的位置,还能看到石块塌下来的痕迹,三面的峭壁就是原来的洞壁了。老潘告诉记者,他进去过不少矿洞,但是没有发现有支撑物的痕迹。许多矿洞都是直进直出,也有的分出岔道,但都没有矿工通道和工作面之分。古时的矿工应该就是简单地不断向内掘进,因此风险极高。

  不过银山肚的这些矿洞已经终结了历史使命。老潘告诉记者,至少从他的爷爷辈开始,已经没有听说附近有谁曾在其中采过矿了。而除了胆大的人偶尔探探险,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辟作林场的时候,也很少有人会进去,许多矿洞逐渐被荒草、泥土所覆盖。小杉村干部说,不久前曾有广钢的负责人来这里考察开发铁矿的事宜,但是出于生态保护考虑,还是没有动工。

  明代矿工曾围攻县城

  “从化历史上一度龙蛇混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这些铁矿。”从化市博物馆副馆长李剑波对记者说。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吕田北部开采铁矿开始,四方而来的“淘铁客”在山中凿出一个个矿洞,而且借助当地森林资源,架起炼铁炉就地冶炼。

  铁矿开采推动手工业发展

  “淘铁客”甚至迅速推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据《从化县志》记载,明代时,铁器加工成为从化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当时,流溪河边开设有11个集市,铁器加工同酿造业、烧制砖瓦、石灰和陶器等手工业一道,极一时之盛。其后,从化铁矿开采时续时停,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记者了解到,历史上“淘铁客”之间,以及“淘铁客”和官府之间,不断爆发冲突。嘉靖三十九年(1560)农历十一月,矿工李亚元聚众3万余人起事,事涉广州、韶关、惠州三府,6年之后才被明王朝镇压下去;隆庆三年(1569)矿工万尚钦、唐亚六、张廷光等再次起事,围攻县城,但是未能攻下。到了清代顺治年间,更是由于炉工屡次聚众起事,忍无可忍的知县孙绳最终奏请朝廷:撤销铁炉,遣散炉工,以平息事端。

  古时有“铁莫良于广铁”之说

  但是孙绳的一纸奏章并没有彻底熄灭从化炼铁的炉火:康熙十一年(1672)和二十一年(1682),商人伦有五、张日升先后经抚院批准,领开采牌照,分别在吕田大水桥、古田采矿炼铁,每年交饷银53两,铁矿石由龙门水路运出。直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才奉抚院之命停产。到了咸丰四年(1854),实力雄厚的广州同生公司又涉足此处,开设了矿场。

  专家介绍,从化的“淘铁热”也成为当时周边地区冶铸业繁盛的促进因素之一。历史资料记载,明清时便有“苏州样,广州匠”和“铁莫良于广铁”之说,而附近的佛山也“佛山之冶遍天下”。这当中从化铁矿功不可没。(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