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经济观察:能源补贴为何进退两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10:31 金羊网-新快报

  程实

  虽然战略能源储备的动用让油价从近70美元的历史高价一路下滑,但不可否认的是,始终高于60美元的价格依旧属于高位,正如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在9月5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上发表的《要付出的代价》中所言:“我们正经历着全球化年代的第一个油价风暴。”

  据国际权威机构分析,在亚洲最容易受到油价风暴冲击的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而日本、韩国、新加坡受影响却不大。

  为何近在咫尺,反差却如此之大?韩非有言:“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高油价时代的自省正当其时。

  谈及高油价对中国的冲击,大多数的自省总是将矛头指向“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路径上,但为何中国的增长路径会趋向粗放?这个略为深入的问题更值得深思。

  在市场经济之下,粗放式增长路径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造成的,许多企业不将节能放在心上,原因很简单,成本低廉。那中国的能源成本为何相对低下呢?这就是此番自省的重心所在:能源补贴政策。

  在国际市场上以60美元以上价格成交的原油,在国内的价格却是在43到47美元,这样的补贴政策使得国内的能源消耗大户并不能根据国际油价的走势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式和需求总量,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市场结构。

  这种保守主义的能源补贴政策短期内是颇为有效的,它通过人为隔离使本国市场免受外来冲击。但当高油价形成惯性,长时期的油价风暴席卷而来的时候,这种补贴政策就有些作茧自缚了。

  一方面,国有石油生产企业陷入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两难处境。由于这些大型企业在国外均设有分支机构,难免对国外高价市场垂涎三尺,对国内低价市场索然无味,大有“红杏出墙”的冲动。

  而国内需求的持续高涨使得供给方不得不高价进口石油,低价供应国内市场,如此高买低卖实在有违经商之道。

  另一方面,能源补贴的政策制定者也陷入了“进退维谷、冰炭在怀”的两难处境。如果放弃补贴政策,国内市场可能出现较大动荡,而且,如若国内油价大幅上涨,可能会引发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生产企业也会受到冲击,中国经济有可能陷入“硬着陆”的尴尬。但如果将补贴政策进行到底,那么不仅需求扭曲难以扭转,而且补贴成本也会日益高涨,中国经济增长很可能因此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

  放眼亚洲其他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由于一贯奉行能源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政策,所以其生产企业的耗能水平之低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对油价飙升的抵抗力自然非比寻常,而能源供求的市场化同时也使得其国内能源需求对国际冲击及时、充分地做出了调整。因此,这些国家才能面对油价风暴泰然自若。

  由于种种原因,国际油价长期停留高位并非耸人听闻,高油价时代的自省由此更显必要,惟有如此,中国经济方可在油价风暴之中继续稳步前行。

  (夏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