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10:37 大洋网-广州日报 |
理论聚焦 8月底,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省社科联和茂名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广东理论研讨会”,对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版将陆续摘登与会者的部分论文。 必须高度重视区域协调 黄铁苗 广东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十分突出,可以概括为“一个广东、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相当发达,广东86%的财富聚集于此;“第二世界”是东西两翼地区,发展水平不如珠三角地区,但地理位置较好,发展前景看好;“第三世界”就是粤北山区50个县,发展相对滞后,自然条件较差。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2002年珠三角是34295元,东西两翼是8344元,山区县是6558元,珠三角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东西两翼和山区县的4.11和5.23倍;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看,珠三角分别是两翼和山区县的5.39和7.87倍;从城镇化水平来看,珠三角地区于2000年底达到72.7%,而山区的清远市仅为33.7%;从农民收入看,广州、深圳两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山区县的1.95倍和3.02倍,分别是山区连南县的2.7倍和4.17倍。此外,在科技教育水平、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区域差距也很大。 协调区域发展,要把加快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发展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重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落后地区提供财力支持。我省有些地区财政相当薄弱,无力执行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职能;有的山区县已经连续几年没有能力补发干部职工的政策性调资了。省级政府应承担免费义务教育经费,减轻县级财政负担;要以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作为转移支付的标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要减少财政管理层级,实行县财省管、镇财县管制度;要严肃财经纪律,确保转移资金落到实处。 其次,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人才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落后地区加快发展需要大量优秀人才。长期以来,落后山区的优秀青年大都通过考试进入了城市,他们极少回乡工作,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人才又不愿去山区工作,这就必然使得山区人才缺乏。这种状况不解决,山区永远难以改变落后状况。笔者建议,由省财政拿出专款供贫困地区学生完成学业,同时签订毕业回乡服务的协议,把本地出生的人才留住一部分。同时组织人事部门要选拔一些得力干部到落后地区任职,为当地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此外,要促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劳动力要素流动,使落后地区实现“两进两出”,即路要进去,物要出来;钱要进去,大量隐性失业人口要出来。 最后,发挥后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落后地区要把发达地区多年来发展经济的宝贵经验借鉴过来,将发达地区的成熟机制、管理模式“拿来”,为我所用。不少落后地区也是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应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产业。我省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市场很大,完全可以加快开发。还要利用劳动力相对廉价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收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作者是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以人为本社会才和谐 温宪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能否做到坚持以人为本是检验全社会是否实现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观察当今现实,下岗职工生活贫困,土地拆迁农民上访,环境污染加剧,群体性事件上升等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有激化危险,这些与“以人为本”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化解这些矛盾,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经验证明,如果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把国内生产总值看成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唯一指标,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经济社会的许多严重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观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即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后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注入了新的内容,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坚持以人为本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的力量源泉。人是生产力在社会当中最活跃的革命力量。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越是得到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就越能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让各阶层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党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总概括,既涉及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各种经济利益矛盾也凸显出来。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尊重、理解、爱护和关心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能摸清人民内部矛盾的症结,找到化解的办法。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作者是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 努力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 李三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公平正义,就是通过妥善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来消除社会不公现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和问题、发展和矛盾往往交织在一起。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目前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涌现。其中普遍引起关注的社会不公现象也正在日益凸现,以至于社会不公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第一,就业起点不公平现象。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起点公平所关注的不是起点是否存在差异,而是按照有益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这一原则来平衡起点差异,以保障公民不分年龄、性别和民族差异的合法性生存、居住、迁移、劳动就业、财产、质询、诉讼等权利。一旦忽视这种起点公平,就会造成某些社会不公现象。这种不公尤其表现在就业方面。一些单位在招工招聘时,存有严重的歧视问题,包括学历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城乡身份歧视等。招聘时过分看重学历,剥夺了许多人才包括自学成才的社会成员的就业机会;过分讲年龄,把一大批处于人生正当年的社会成员排斥在招聘范围之外;过分讲究户籍,剥夺了社会成员流动、迁徙的自由,影响了一批有专长有创业精神的人的就业、创业;过分讲究性别,重男轻女,把一大批有才干的优秀女性排斥在就业范围之外。 第二,接受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的机会不公平现象。机会是社会赋予其成员的权利,而机会公平则是指使能力相当且意愿相同的人都能够参加与其能力和意愿相匹配的活动。机会作为一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受教育的机会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往往意味着机会拥有量的不同和把握生存发展机会能力的不同。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极不均衡,形成了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农村中男女之间的受教育机会严重不公。据2002年教育部预算内经费统计,用于农村小学和初中的只占30%左右,农村贫困地区许多适龄儿童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成为新文盲。由于医疗体制改革滞后,药品、住院费、治疗费等的价格猛涨,疾病风险已经成为加剧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和导致新的贫困的重大致因。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其功能在于其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途径,能够相对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但我国福利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以国家包揽为特征的单一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小、资金渠道狭窄、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低,已经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片蓝天下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机会不平等,这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存质量,而且会加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摩擦、隔阂直至发生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第三,收入分配的结果不公平现象。社会中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即使在平衡起点和机会差异的基础上参与到公平的竞争过程中,也会要么由于资质、禀赋、对机遇的把握以及主观能动性差异而出现差异悬殊的结果,要么由于外在机制干预而出现平均化的结果,这两种结果都属于结果不公。目前,我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或者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显然不再是一个平均主义问题,而是东西部、城乡、各行业、机关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各企业、企业高管层与普通职工、发达地区的各省份、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据2004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数据,中国基尼系数已高达0.45~0.53,高于美国、法国、日本、波兰、印度的0.3~0.4,接近俄罗斯、伊朗的0.43~0.46,低于巴西和南非的0.56。贫富差距扩大往往会造成社会颓丧和不满,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 第四,司法不公正现象。司法是匡扶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唯有司法公正,公众才有最后的依靠,社会才能安宁稳定。但当前我国司法不公正却成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之一,徇私枉法、执法违法、办“关系案”、“人情案”的现象屡见不鲜,公安、城管、房屋拆迁等执法部门简单粗暴、以公权侵害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有些社会成员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诉。2004年到全国人大机关上访反映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判决、裁定不公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办案的案件大约占来访总件数的70%。尽管不公正的案件尚属少数,但对于案件的当事人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不公正。 在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是正常的,但如果这种差距不加以控制,使其无度发展,就会从整体上严重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随之而来的就是给社会和谐造成灾难。必须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群众的利益要求,把公平正义作为最起码的政治底线,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任何不公行为,抓紧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作者是广州市委党校教授)(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