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坚持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 构建职工权益宏观维护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15:37 人民网

  王兆国同志任福建省长期间,于1989年创建了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近17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一制度,已在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并逐步向乡镇延伸,使它成为工会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贯彻落实的重要载体和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的重要机制。实践证明,坚持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工会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做法

  17年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了这一工作的发展。1989年3月27日,省政府与省总工会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之后,省委、省政府几次下发文件,强调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性,明确了联席会议的任务、原则、各方的责任,要求各市、县、区政府都要建立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2003年,修订后的《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进一步作出规定,各级政府与同级工会“每年召开一次至二次会议,通报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有关的行政措施,研究解决工会反映的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议定的事项应当作出纪要,对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应当在下一次会议上通报。”现在,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同政府与人大、政协的联席会议一起,被确定为政府每年必须召开的三大联席会议之一。这些制度上的安排和政策上的保障,为工会开展联席会议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1.调查研究先行。广泛获取和充分占有来自基层和职工群众的第一手情况,是开好联席会议的前提。每年年初,我们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组织联席会议议题调研。首先是理解政府的工作部署学习相关政策,分析近一个时期的工会信息和职工来信来访情况,确定调研提纲;再由分管领导分别牵头组成调研小组,并根据需要吸收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参加,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联席会议主要议题,并邀请社会有关方面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努力使工会的主张既合情又合理,既有前瞻性又具有操作性。

  2.会前做好沟通。会前做好工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使他们真正理解工会提出的主张,是开好联席会议的重要环节。工会提出联席会议议题后,通过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给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政府部门对工会提出的问题和主张形成书面意见,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我们根据有关部门反馈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对策建议,同时对联席会议期间可能产生的意见分歧也做到心中有数。

  3.坚持协商一致。每次联席会议均由省长亲自主持会议,在机关的副省长全部出席,联系工会工作的副省长必到,会议议题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工会主席首先反映当前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相应的主张和对策建议。各位副省长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工会提出的建议进行答复,工会对一些不同看法“据理力争”,省长最后根据会议情况进行总结并作出决策。

  4.政府负责督查。每次联席会议后,均由工会起草会议纪要,省长审定签发,并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会议纪要》有关事项的督查工作。省总工会加强监督跟踪工作,发现不落实或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向政府办公厅反映。目前,17次联席会议所议定的142件事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5.注重宣传和社会监督。每次召开联席会议,均由政府办公厅通知主要新闻单位参加。《福建日报》和福建电视台《新闻联播》都能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使职工群众及时知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工会参与决策的力度。媒体对联席会议的宣传和监督,客观上推动了联席会议制度的发展。

  二、主要成效

  通过联席会议,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联席会议既开辟了一条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重要渠道,又为工会从源头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联席会议,政府定期与工会互通情况、交换意见,及时掌握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通过联席会议,政府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改革措施能顾及职工群众的承受程度,增进了政府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联席会议,把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传递给广大职工群众,使职工理解、支持、参与改革,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的安定。实践证明,联席会议是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措施。

  通过联席会议,解决了大量职工热点难点问题。我省联席会议始终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的大局,抓住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的职工民主参与、职工安置和经济补偿问题,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问题,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劳模特别是困难劳模的生活、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问题,加强职工技术培训、提高职工队伍技术素质问题,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安全卫生问题,执行最低工资标准问题,推动工会送温暖社会化问题,等等。这些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解决,大大改善了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从而为我省改革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联席会议,凸显了工会的特殊作用。工会作为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往往具有比政府部门先一步掌握与职工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问题的优势。比如,在2000年前后我省进行的新一轮国企改革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搞“一刀切”,甚至在解除劳动关系中“打白条”的情况后,于2000年第13次联席会议提出了建立关闭破产企业准备金问题,进而在2001年第14次联席会议上又提出调剂部分国有资产营运收入、统筹解决困难企业经济补偿金问题。又比如,我省前几年提出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我们感到提高职工技术素质问题亟待解决,在2002年第15次联席会议上提出整合现有社会培训资源、加大职教投入、改进技能评定和晋升职称工作、支持工会开展职工培训等问题。再比如,针对我省一度出现的“民工荒”问题,我们认为劳动报酬低、劳动条件差是重要原因之一,通过2003年第16次联席会议,对整治职业危害、解决企业欠薪、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等作出规定。对于这些问题,工会从维护职工利益的角度提出,既是工会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工会优势的体现。

  三、几点体会

  我省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历经7任省长,历时17年,始终坚持不间断,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1.政府、工会、职工群众的需要是源泉。联席会议的生命力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政府的需要。政府决策尤其要了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的职工群众的社情民意,以提高决策质量和执行决策的实效。二是工会的需要,工会借助联席会议这一源头参与渠道,较好地从政策层面维护了职工群众的整体利益,树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表达者和维护者的新形象。三是职工群众的需要。改革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职工群体需要通过这一渠道及时传递利益诉求。

  2.法规、政策、制度是保证。从宏观层面构建工会维权机制,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长期以来,我们积极参与人大立法工作,先后出台了《福建省实施<工会法>办法》、《福建省外商投资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福建省私营企业工会若干规定》、《福建省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条例》、《福建省集体合同条例》、《福建省保障职工民主权益规定》和《福建省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了具有我省特点的工会维权地方性法规体系,为联席会议在法律框架内充分发挥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我省联席会议制度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方性立法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法制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3.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源是基础。我们重视联席会议制度所提供的平台,充分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源,形成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合力。一方面,重视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的意见,既从理论政策与实践的高度深化联席会议议题,又加强了工会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另一方面,重视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既保证了工会主张的严密性,又实现了工会与政府部门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可借助的各种资源,包括我们党的执政资源,是联席会议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

  4.抓好议定事项的落实是关键。要把联席会议成果真正落实到基层和职工身上,我们一方面抓好宣传贯彻和督查工作,另一方面十分重视对突出案例的处理。近年来,我们又实行了两项措施:一是建立省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联席会议制度,由工会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参加,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在贯彻过程中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二是开展县级工会机制创新活动,致力于县级工会横向建立起与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相关组织的沟通协作机制,纵向畅通基层单位、职工群众的信息互动渠道,增强县级工会依法维权的能力,使联席会议议定事项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5.提高工会干部素质是必然要求。每一次联席会议,我们既要反映真实情况,又要恰如其分地提出建议。这些都需要工会干部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相应的政策水平。为此,我们认真对待,扎实工作,不断提高联席会议的水平和实效。应当说,由于坚持从大局着眼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工会的主张大多能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接受。实践使我们更加体会到把工会干部培养成政治家、协调劳动关系专家和社会活动家的重要性,一定要继续下功夫提高工会干部的“五个能力”,以联席会议制度为“龙头”,带动工会各项维权机制建设,在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作者:福建省总工会主席 黄瑞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