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深受欢迎的影片(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03:5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生死界线》是由深圳电影制片厂、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国法治出版社联合摄制的。该片之所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观众的浓厚兴趣,关键是该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 一、真实的生活原型 《生死界线》取材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所发生的真实故事。其主人公陈麟基的原型就是生活中的陈麟基,整个故事情节主要围绕两个案件的审理展开。一是“大华特大走私案”。该案背景复杂,走私金额巨大,而且涉案面宽,压力重重。案发后罪犯不择手段,大搞金钱迷惑,杀人灭口。面对复杂的案件,主人公陈麟基顶住压力、恪守原则,终于在特区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抓住了幕后黑手,有力地打击了走私集团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家尊严和经济活动正常秩序。二是对“孙铁故意杀人案”的审理。孙铁为追讨工资,急怒下将胡三宝杀死并砍伤胡的情妇。该案事实清楚,孙铁被依法判处死刑。但陈麟基在孙铁的母亲去看守所为孙铁过“最后一个生日”时,注意到了关系孙铁生命的另一个重要证据。他立即与同事争分夺秒,不辞辛劳,远赴山区调查取证。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通过司法程序,停止了孙铁死刑的执行。影片中这两个案件审理的审判长都是陈麟基。生活中的陈麟基是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处级审判员、国家一级法官。他在工作中始终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作做人做事的准则。他办事认真、敬业爱岗、勇挑重担,多次圆满完成重要审判任务,被称为大要案的“专业户”。在他主审有85名被告的湛江走私案时,强忍着肝痛,庭审三天,写了10万字阅卷笔录,绘制了5万多张图表,为此案的公正审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殚精竭虑,死而后已,被称为刑事审判的“工作狂”。在他被查出患有严重肝病直至病逝的5年中,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办案上,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神圣的审判事业。他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多次拒绝领导、亲戚、朋友的说情,也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由于陈麟基同志常年带病坚持工作,置生死于度外,终因积劳成疾而染重病离开了人间。病逝时年仅38岁。在他短短的一生中,他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的赞歌。陈麟基同志逝世后,他的模范事迹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各级党组织号召向陈麟基同志学习。中共广东省委授予陈麟基同志“人民的好法官”荣誉称号;最高人民法院授予陈麟基同志“全国模范法官”光荣称号。于是一部感人的电影《生死界线》就产生了。 二、感人的艺术魅力 《生死界线》之所以感动社会、感动观众,其原因在于该片的艺术魅力。一般来讲,将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英雄人物搬上银幕,难度系数是比较大的。就如一个画家,画神容易画人就不那么容易了。诚然,以往也有不少将真人真事、英雄人物搬上银幕的例子,如雷锋、焦裕禄等影片拍摄得是很好的。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可歌可泣,可敬可仰。他们的精神至今仍然感动着社会,感动着世人。然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怎样围绕弘扬主旋律,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英模人物搬上银幕?压力是很大的。首先要承担的是市场经济冲击的压力。作为一部电影必须有观众才有市场,否则只能赔本赚吆喝。二是来自业内激烈竞争的压力。这些年以司法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少。作为影视故事,一般都以案件为主;作为文艺作品,同样都在写人。如果注意得不好,就会弄得千篇一律,落入俗套。 影片《生死界线》成功地从两个方面切实地化解了这些压力:一是大胆创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赢得观众的支持;二是在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风范、刻画英雄人物上注重解决好两个问题。即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再现生活的问题;英模人物的形象既典型又平凡而出于平凡的问题。比如,影片在表现主人公陈麟基不畏权势,秉公执法、清廉如水的高尚品质上,就紧贴生活,抓住生活中所发生的极其平常的细节,细腻地进行表述。一封信、一个芒果、一个场面的铺陈,让观众很直观地觉察到,这里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的场面,却有剑拔弩张的局势;虽然没有山雨欲来的冲击,却有黑云压城的压力。把一个优秀的人民法官不为权所压、不为利所动、不为难所阻的优良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赫然在目。如在“孙铁杀人案”中为表现主人公陈麟基关爱生命,保护人权,追求司法公平的问题上,就是通过对一个很不经意的细节描述展开的,让人觉得一切是那样自然贴切、真实感人。无怪不少观众说,看《生死界线》的影片,陈麟基的优良品质就象山中的泉水不知不觉地流进了心田,让人振奋,让人落泪,让人自强与自新。 三、可贵的观赏价值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受众是观众。一部影片的好坏,不是靠炒作,而是靠它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吸引观众。这种内在的艺术魅力集中地表现在观赏价值上。影片《生死界线》做到了这一点,它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落日余晖、青山耸翠、绿水环绕,袅袅炊烟从远处的山村冉冉升起,儿时的陈麟基在山野上自由地嬉笑、玩耍、奔跑,充满着童真和稚气。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温馨祥和,幸福宁静的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优美的笔调,一直贯穿影片的始终。即使在剧情发展的高潮,也不煽情,不矫作。而是始终坚持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结合,采用平实朴素的笔墨,将生活中所发生的事顺理成章地表现出来。让人观后耳目一新,感到真切自然,不倒胃口。比如影片在刻划主人公陈麟基的性格发展过程中,扦入了四年前的一起走私案。通过若隐若现的笔墨,人们似乎感觉到主人公在那件案子中做错了什么,这一伏笔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观赏价值。从来瑕不掩瑜,非此一笔不能完善陈麟基个人的性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有了这次教训,才有陈麟基作为一个人民法官对他手中那支笔关系到人命关天的生死界线的深深感悟。由此可见,《生死界线》的成功,首先是它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集于一体,形成了一部极具观赏价值的影片。其次是该片敢于在真人真事上有所突破,并通过一定程度的艺术创作,以达到对人物、对事件进入更高层次的表述,将观众的视觉引到一个新的领域。 法律是公正的,法律最本质的内容是惩处邪恶,保护良善。在追求法律公平公正上,《生死界线》就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影片不仅再现了我们人民法官维护法律尊严的执着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法律重视人权、关爱生命的内涵。并且由此将观众引入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法律思考问题上,从而加深了观众对法律的理解。 四、深远的社会效果 《生死界线》上映以来,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和社会效果。首先,影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观看优秀法官陈麟基的先进事迹,目睹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法制宣传教育。不少观众看了《生死界线》后很受启发,特别是看到影片的主人公陈麟基拒绝刘律师送来的钱,并且郑重地告诫刘律师:“法律和公正是用钱买不到的”这一情节时,观众均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里,他们看到了法制建设的希望,增强了依法治国的信心。有的观众深有感触地说:“这世间好官还是多数,要是全国的法官都像陈麟基一样,我们依法治国就有希望了。”二是陈麟基“清廉如水,执法如山”的模范榜样对我们当前所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反腐倡廉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常抓不懈。一般来讲,反腐是一个方面,必须时时敲响警钟。而倡廉则是一个自觉的行动,需要时时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摆在首位,自觉地做到自重、自律、自励、自强。在这里,影片《生死界线》的主人公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作为审判长,掌握着生死大权,其地位不谓不威严显赫。可陈麟基却自甘平淡,安守清贫,从不以权谋私。他爱人没有工作,对他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易如反掌,可他从不向别人开口。最后还是他爱人自己找到一份清洁工的工作。他家境困难,经济拮据,即使这样,他却不忘记每月按时给远方的孤儿寄生活费。面对这些,难道是陈麟基不懂得生活,不会挣钱?不!陈麟基也和普通人一样懂得生活情趣。即使工作再忙,他也念念不忘地和妻子商量,准备节日回去与老母团聚。他也知道钱的重要,可他更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他有一句直白的话:“人不能把钱带进棺材,钱却能把人送进棺材。”多么朴素的语言,这种平实朴素的语言难道不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吗? 《生死界线》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社会效果,必然会有更多的观众由此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必然会有更多的陈麟基式的优秀公务员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9月14日 第八版) 作者:范宏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