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有哪些替代能源(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08:20 环球时报 | ||
生物燃料:干草、渣滓样样有用 生物燃料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源,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质主要指薪柴、农林作物、农作物残渣、动物粪便等。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生产的生物燃料量,相当于目前人类每年消耗矿物能的20倍。 目前生产生物燃料大多使用的是粮食,如玉米、大豆、油菜籽、甘蔗等,将柴油和从这些作物中提取的酯混合就制成所谓的“生物柴油”。菲律宾与美国合作开发出一种以椰子油为主要成分的“生物柴油”,在减少环境污染和改进发动机性能方面都有明显成效。 在欧洲和北美大陆,多年生草本植物象草正成为生物燃料发电的生力军,有望真正替代煤和石油进行发电。象草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大象爱吃而得名,约4米高的植株上银色的叶子可燃性很强。它易于生长,无需施肥,病虫害也奈何它不得,其干草经过简单加工即可制成燃料用于发电,1公顷象草燃料产生的能量能替代36桶石油。 美国能源部一项研究表明,到2030年,仅在美国,使用新技术就可使生产的生物燃料替代现有30%的汽油消费量,又不会影响粮食生产或改变土地用途。目前,美欧对生产生物燃料提供大量政府补贴。如欧盟向种植“能源作物”的农民提供每公顷45欧元的补贴,以刺激生物燃料的生产。 可燃冰:总量巨大开发难 可燃冰主要存在于深海陆坡和陆隆的浅部沉积层内,上个世纪60年代在北极气田的永久冻土下被发现。可燃冰的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温压条件下,由水与天然气结合形成的一种外观似冰的白色结晶固体。一旦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发生变化,它又会自动分解成天然气和水。“冰块”里甲烷占80%—99.9%,可直接点燃,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要小得多。 可燃冰分布广泛,两极地区的永冻层、邻近大陆架的海底盆地,以及有厚沉积物覆盖的深海盆地都适于形成。 中国科学家曾表示,世界上可燃冰的总资源量巨大。据估算,其有机碳含量大约相当于全世界已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全球可燃冰的资源量可满足人类未来1000年的需求。 迄今为止,开发可燃冰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把这种物质打捞上来。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环境技术专业的一名博士发明了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开采距海面至少500米深的海底资源。为了不让甲烷逸出,他设计了一个特殊泵。这个泵有一个双层管。人们通过内管把热水输送到海底,可燃冰遇热分解成水和甲烷。甲烷通过外管升上来。人们就可采集气体。目前该技术处于电脑模拟阶段。 美国能源部下属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已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了可燃冰,并在继续探索开采海底可燃冰的方法。 “白色垃圾”:能变成石油 能源专家曾表示,一座城市的垃圾就像一座“露天矿山”,可以进行无限期的开发。 今年3月,印度马德拉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4名大学生在老师帮助下,成功将废弃塑料转换成汽车燃料。年轻的发明家们在废弃塑料中加入了一种催化剂,将其在真空中加热。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废弃塑料逐渐熔化成它的原生态———石油;再经过蒸馏和提纯,废弃塑料最终转化成汽油、柴油和煤油,整个加工过程还不产生二氧化碳。 据介绍,按照4名大学生的方法,2.5公斤废弃塑料可以产生1升汽油、0.5升柴油和0.5升煤油,生产成本在1.5美元左右。 《环球时报》 (2005年09月12日 第二十四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