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居家养老如何走出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09:32 河北日报

  “居家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理念。作为“先行者”,石家庄和秦皇岛两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虽然模式迥异、各具特色,但两地在探求养老事业改革中遇到的烦恼却是一样的:个人运作模式渴望政府支援,政府运作模式期待社会资本介入。

  1石家庄:“个人试水”的困惑

  回想近半年来为“居家养老”所做的尝试,今年刚满30岁的曹玉可坦言:“没想到这么难”。这个只有高中文化的女人,关掉了经营三四年的美容美发店,拿着20多万元积蓄,一心想为老年人做点事情。

  起初她在省会植物园旁边开了一家老年公寓,为它起名“颐养园”,希望在这里的老人都能快快乐乐地颐养天年。但很快她发现,住进来的老人大多并不快乐。有的老人是被子女硬送来的,有的则因无人照料不得不住在这里。现在颐养园150张床位只住了20多个老人。

  去年年底,省会“九九方舟”助老组的负责人张静找到曹玉可,想为6位无儿无女的贫困孤寡老人找个“新家”。虽然这意味着本来就在勉力支撑的颐养园每月又要多负担许多,但曹玉可还是二话没说答应了下来。谁知到了老人入院的日子,六位老人却只来了两位。“有的老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洗过澡了,身上都有了异味,但他们宁可自己受罪,也不愿离开家住进老年公寓。”曹玉可很是感慨,“不能让老人们在家养老吗?”

  她在书店和网上查了许多资料,得知未来养老的趋势就是“居家养老”,这也是国家提倡和鼓励的社会化养老模式。虽然省会还没有此类服务,但她有信心做好。

  她最初的设想是这样的:利用社区闲置的“星光之家”建服务站,以此为平台推开“居家养老”,因为一来在社区内方便为老人服务,二来利用这些闲置资源相对会经济些。

  她还雇人到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80%—90%的老人都喜欢“居家养老”,约20%的老人急需这种服务。另外,调查还发现,在失业、待业人员中,约有18%的人愿意从事这项服务工作。

  没想到,当她以一位老年公寓负责人的身份与社区进行商洽时,“说破了嘴皮,人家的房子闲着也不租给我们,甚至说我是在扰民。”没办法,曹玉可又自己雇了人,挨家挨户宣传“居家养老”理念。发现有此需求的老人,立即上劳务市场招聘护理员,自己请老师来培训,还订制统一服装,再把他们送入老人家上门服务。

  “老年人的需求涉及衣、食、注行、乐、医、舰学等诸多层面,而我的人力、财力、精力有限,难以全方位、个性化地展开服务。”曹玉可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方面愿意担任“居家养老”的护理员有上百人,另一方面有需求的老人也有百人,但真正“对接”上的只有十几家。很多设想好的服务根本没法开展,只能为老人提供简单护理和家政服务而已。

  “居家养老”的热切需求在缺乏整合而闲置的社会资源面前遭遇了“冷脸”,曹玉可的“居家养老”蓝图自然难以实现。

  另一个让曹玉可担心的难题是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收入。同样是家政服务,但“居家养老”护理员比其他服务者付出的劳动要多得多,可老人们又大多是中低收入者,难以承受更高的服务价格。虽然曹玉可已将最初的收费标准由每小时2.5-3元提高到4元,但她仍担心,如果护理员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可能很快会“另择高枝”。

  “‘居家养老’虽然是养在家,可实际上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持,需要将整合好的资源个性化地提供给老人们。个人去干,简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在筹备“居家养老”之初,石家庄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杜顺庄虽表示“支持”,但同时明确告知曹玉可,她不可能从政府得到一分钱的资助,除非她“真干出点成绩来”。杜顺庄认为,“曹玉可的行为完全是市场行为,是市场就有赚有赔,政府不能替她承担这个风险”。

  半年多来,曹玉可最初拿来办老年公寓的20多万元资金已经全用光了,“颐养园”的收入也有相当一部分拿出来贴在了“居家养老”上,现在为了节约开销,曹玉可全家搬进了“颐养园”,丈夫、70岁的婆婆和4岁的儿子,都成了义务服务员。

  尽管如此,曹玉可仍说,她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合理整合现有社会养老资源的平台。她觉得,“政府在这方面有着天生的强势”。比如哪里有闲置的活动设施可利用,哪里的社区卫生资源可以服务老人,甚至社区食堂、社区中介等等,都是可以“拿来”的。“这些在政府不过举手之劳,但在个人简直难于登天。”

  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相关政策尚处在“调查研究、起草阶段”,曹玉可决定“转型”。最近,她终于在棉六社区联系到了一处闲置房,计划办一个社区托老所。

  曹玉可说,她不会停止“居家养老”服务,再办“托老所”是为了补贴“居家养老”的亏损。再说,广义上来讲,社区托老所也是“居家养老”的一部分。“不过话又说回来”,曹玉可略显无奈,“说白了就是个办进社区的‘小颐养园’,也顾不上什么个性化服务了。”

  2秦皇岛:“政府包揽”的尴尬

  有时数字是令人欣喜的———经过整整一年的试点尝试、普遍推广,目前,秦皇岛市海港区10个街道办事处的65个社区委员会已全面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

  有时数字又让人尴尬———这65个社区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5.6万名,至今却只有154名老人与养护员结成了“养护对子”。

  秦皇岛市海港区民政局老龄办负责人范忠贤坦言,目前该区“居家养老计划”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供需双方“配对性”太差,以及“配对”后的极不稳定性———与曹玉可的烦恼如出一辙。

  像曹玉可一样,海港区民政局在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之前也是经过深思的。他们先是从基层了解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客观需求,萌生了依托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启动“居家养老”服务的想法,为此他们还专门到“第一个吃螃蟹”的大连市进行了考察和学习。

  从2004年5月提出“社区居家养老”的工作设想,动员“4050”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包括购物、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家政服务及简单护理、陪医、聊天、心理疏导等,到去年7月在文化路办事处进行试点,为辖区中16位70岁以上的特困孤寡老人义务配备了16位家庭养护员。今年6月起,海港区在社区全面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站。

  应该说,社会资源已经由政府整合起来,“广阔的平台”也已搭建(这正是曹玉可求之不得的),但海港区的“居家养老”模式结果仍不尽如人意。

  最令人尴尬的一件事是,有关部门为吸引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居家养老”服务而出台了一项优惠政策,“将养护员视作公益性岗位,从再就业资金中每月给每名养护员补贴100元”———这项为居家养老特设的补助,至今一分钱也没发下去。

  原因是该补贴有个前提:养护员必须与养护对象签订一年以上的合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养护员愿意签下这样长期的合同。有的下岗职工受“侍候人低人一等”旧观念的影响不愿从事这项工作,一旦找到更合适的工作,马上就不干了。而刚刚接触养老工作的养护员们也往往技能单一,素质有限,也难让老人们满意。

  就业观念需要引导,从业人员需要培训,而本来就不多的社区干部整日为各种事务东跑西颠,对“居家养老”的操作细节无暇顾及更多。

  而最让人担心的是那些特困孤寡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因为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往往以这类老人居多。他们虽急需照顾却无力支付养护报酬。以燕山大街街道办事处为例,其辖区空巢老人很多,其中60岁以上的有1688人,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少,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目前仅有3位老人请了养护员。

  “现在‘居家养老’的全部工作都由政府义务承担,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了。”范忠贤说,目前各社区都是将“居家养老”作为一项“工作”来做的,为老人和下岗职工牵线搭桥全部免费,虽然“居家养老”的各项服务是明码标价的,但政府一分钱也拿不到,想给贫困老人一点补助也是力有不逮。

  “‘居家养老’是一项社会工程,最终还要走向市场化。”范忠贤透露,为使“居家养老”走出困境,近日当地民政部门又提出了一个设想:将“居家养老”引入市场,以政府已搭建好的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平台,吸纳民间资本,建立一家老年服务机构。一为统筹全海港区所有社区有关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供求信息,二为在经营上能有所盈余,用来补贴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贫困老人。政府“减负”了,也能腾出精力来做真正该由自己去做的工作,比如指导下岗职工改变就业观念,并对从业人员进行正规化培训,使“居家养老”养护员成为一个新兴的职业,还可以定期举办“养老之星”评选等活动,在全社会创造爱老护老的温馨氛围。

  链接

  居家养老:城市养老主流选择

  “居家养老”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与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比较符合中国老人“故土重迁”的心态,也更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以省会石家庄为例,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00多万,占总人口的12%—13%,早已迈入了老龄社会,而全市登记在册的老年公寓只有28家,真正维持下去的更只有七八家。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机构养老”比较高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去养老院的老年人,也因受传统世俗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在家里安享晚年的愿望,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浙江省宁波市曾算过一笔账,兴建一所具有基本养老保障功能的养老院,政府每月每张床位至少需补贴250至500元,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给贫困老人或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护理员),只需支付每人每月165元。

  在全球范围内,一般国家的总人口中,通常只有5%的老人愿意在养老院接受“住院式”养老,95%的老人钟情“居家养老”。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把“居家养老”当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流模式。在我国,“居家养老”也被视作“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访谈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所副研究员 田学斌

  居家养老靠谁推动

  新闻纵深:面对“居家养老”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操作模式,您如何看待社会事业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田学斌: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的方向,是打破传统的政府包办模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作为社会事业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养老保障体制改革比较特殊,它的福利性很强,企业很难从中赚取更多的利润,所以单靠商业运行模式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市场在配置和使用资源上的高效率的优势,形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机制,建立可持续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新闻纵深:您认为政府在社会事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应是怎样的?

  田学斌:政府的职能定位,总体上要减少不必要的直接行政干预,制定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保障公益性事业投入,加强信息引导,依据法规和政策对社会事业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既然“居家养老”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同,成为主流养老模式,那就需要以政府为支撑力量,推动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养老模式。

  政府在“居家养老”模式建立过程中的定位,首先是提供一定资金保障。资金的来源由国家财政拨款、福利彩票和慈善捐赠组成。其次要对进入养老领域的社区组织、企业及服务人员进行相应的资格审查和资质鉴定,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信用水平,保证养老服务的安全和质量。另外在资金、土地、收费价格、税收等方面应当对参与养老事业改革的组织予以优惠,解决养老机构的建立发展等实际问题,还可以建立奖励制度,对那些经营、信誉表现良好的养老机构予以奖励,扶植优秀福利机构。

  新闻纵深:从两地对“居家养老”的不同探索中,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公共事业改革,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简单问题,要学会综合统筹考虑?

  田学斌:是的,社会事业改革关系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其重点一是稳定方向,建立政府与市场分工明确的社会事业举办、运行与监管体制。二是要与过去的制度相衔接,与我国的国情国力相匹配。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染上政府包办的“通脖。

  在运作方式上,如果由政府主导,也必须依靠社区和民间企业的参与,才能持续发展;如果选择主要依靠市场力量,也需要政府提供切实的协助与服务,解决社会力量的实际困难。但是基本的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需要政府承担的在减少,交给市场和社会的在增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责任减轻了。恰恰相反,在社会公共事业改革中,政府的引导、服务、监管职能和作用日益重要。

  我国的社会事业改革,不管开始是依靠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自发的行动,最终一定要走上政府适当发挥作用的社会化、市场化的轨道,这也是世界的潮流。

  采访/本报记者 翟楠楠

  数码

  1.3亿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一亿三千万,占总人口的10%以上。未来50年,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为严峻。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700多万

  全省60岁以上老人700多万人。老龄人口的数量还在以每年3%的速度上升。目前石家庄市城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0多万,占全市城区人口的12%还多,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至少有1万多名老人是需要救助的孤老。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许多老年公寓床位空闲,无人问津,全市1600多张老人床位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6万

  2004年我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总床位为6万张,收养人员4.1万人,收养入住率仅为69%。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本2.8亿元,其中直接接受社会捐款仅为0.16亿元。这一数字充分说明社会化养老的任务仍很重。

  相关新闻

  各地“居家养老”高招

  [上海]

  “服务券”:目前,上海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由政府补贴资金,社区负责落实,让老人在家中颐养天年的“居家养老”模式。上海市民政局还专门印制了养老“服务券”,面值在50-250元不等,由服务社代管。符合条件的老人能得到“服务券”,凭券购买服务。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则选派符合条件的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服务。

  [广州]

  无偿服务:社区将辖区内一批“4050”下岗人员培养成为护理技师,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对7类服务对象无偿服务,分别为在册救济三无孤老、低保户里60岁以上老人、低收入孤老、优抚孤老、一等以上伤残军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百岁老人等。

  [重庆]

  最低收费:凡分散供养的“三无”(无收入、无工作能力、无法定赡养人)老人、收入偏低的独居老人及子女不在身边的高龄老人,都可根据自身情况,免费或支付基本费用(100元/月),享受上门护理。其他类型的老人收费标准在150-250元/月之间。

  □本报记者 翟楠楠 本报通讯员 邵金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