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出幼儿园 心理要“断奶” 福田试行小学一年级适应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10:00 南方日报

  本周特稿

  本报记者 洪奕宜 张玮

  张阿姨这几天心神不定,她的儿子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还没几天,似乎有点闷闷不乐。“妈妈,小学没有幼儿园好玩,上课的时间那么长,还有作业要做,小朋友们也不大

和我说话。”儿子委屈地撅着嘴向妈妈诉苦。

  这个九月,对于那些离开幼儿园踏进小学课堂的孩子们来说,多少带着新奇与兴奋。而当新奇感逐渐褪去,新环境带给这些六七岁的孩子的,或许更多的是不适与失落。

  虽然早已度过生理断奶期,但是对于刚踏进一年级新环境的孩子来说,如何完成心理上的真正“断奶”?家长和老师应该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帮助呢?刚刚开学的这一个多星期,福田区一些学校正在试行“一年级新生适应教育”,这项实验目前进行得如何?究竟能达到什么效果呢?

  观点篇

  习惯教育本是第一职能

  “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过的一句话;而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副局长黄孔辰将其精练表达为“习惯决定命运”,在他看来,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办好教育”一切都是空谈。

  这个细心的上海人发现,尽管上小学是孩子人生的重要转折期,但由于当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脱节,孩子学前缺少相关的适应性培训,进入小学后往往会出现心理紧张、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学习缺乏兴趣等情况。一年级新生对小学生活的不适应是造成今后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统计过,一个拿笔姿势不正确的孩子,功课一定不会好到哪去!”采访中,黄孔辰反复用这个例子说明习惯的重要性。

  让黄孔辰深感遗憾的是,习惯教育本该是教育的第一职能,但恰恰是最容易给疏忽和遗漏的。眼下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关注的是双语教育、艺术教育这些所谓的特长教育和英才教育,恨不得让孩子们一夜成才。

  “许多一年级新生习惯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授课方式,不适应小学以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习惯于自由自在的活动,不适应课堂纪律的约束及较多的学习要求;习惯在保育员阿姨悉心照顾下的感觉,不适应相对要自主、独立的小学生活,所以他们在上学一段时间后,仍然会留恋幼儿园的生活。”“小学一年级适应教育”课题的业务主持人李竹修这样说。

  德国的哈克教授的观点更为详尽,他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社会结构等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孩子入学后,离开了幼儿园教师这个“第二母亲”角色,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让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这些断层使得德国30%的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话同样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就是养成习惯。”

  实操篇

  “适应教育”课题悄然启动

  从去年9月开始,一个名为“小学一年级适应教育”的课题在深圳市福田教育局正式启动,课题的发起人正是副局长黄孔辰——一名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随后,福田区福南、竹林、天健、碧海、绿洲、荔轩、上沙7所小学加入到该课题组,成为组内成员。

  课题组在广泛调研之后,从着装礼仪、早操、学校环境、纪律规范、意志品质、情绪性格等8个方面切入,设计了老师和家长两类不同的问卷,不仅希望了解新生在校的适应能力,也想借此引起教师和父母对孩子某些能力培养的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新生中有近三成的孩子非常容易分心或做小动作;42%的孩子握笔姿势正确度只有“一般”水平,11%很差;动作协调性及节奏准确性很好的学生只有四成多,很差的有14%;自我控制能力上,也只有36%的学生表现好。课题组认为“学前准备不足”、“父母过于娇纵孩子”是导致该结果最主要的外在原因。

  在大量调查研究之后,课题组锁定了心理适应教育、班级环境适应教育、校园环境适应教育、学习行为适应教育和文明行为适应教育等五个方面,研究、编制了《一年级新生适应教育知道手册》,并在今年开学初下发到南园、莲花、福民、景秀等8所小学试用。

  “学前培训”走进幼儿园

  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开学一段时间内,会为维持班级的课堂纪律而声嘶力竭;而作为学校领导,也会为如何让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生活而绞尽脑汁。

  事实上,在福田教育局开始重视“一年级新生适应教育”的同时,许多小学也逐渐发现到这一“学前培训”的重要性,并自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今年“六·一”之后,南园小学就已经开始着手“学前适应教育”。6月5日,学校的老师走进南华幼儿园,召集全体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家长参与,介绍“幼小教育两者的不同教学性质和目的”、“家长应在适应教育中充当什么角色”、“语数英的语感、数感和词量该如何培养”等;学校还邀请了所有大班孩子来参观校园。南园小学教导处主任冉华将这次学前准备称为学校的创新。

  开学当天,南华小学给每个家长准备了一封“建议信”,将配合的要求记录其中,也为孩子准备热闹的迎接仪式。“先是五年级孩子上台回忆自己刚入学时的情景,接着一年级6个班的代表也一起走上台,他们有的很兴奋、有的懵懵懂懂、有的则显得很紧张。仪式在齐唱《上学歌》中结束。”

  “真正的‘适应教育’才刚刚开始,”冉华告诉记者,从本月16日到下个月初,逢周五学校都安排了班级环境、学习行为和文明行为等适应教育课程,并主张老师采用一年级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活动和游戏”方式进行;10月中旬会安排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进行“争做合格小学生”的新生行为规范大比武,算是成果检验;12月初将就这一课题实施的情况对家长广泛开展问卷调查。

  个案篇

  一个小学生的“断奶经”

  孩子经历成长的过渡期,对家长们来说也是一个教育的过渡期。李女士的女儿已经上三年级了,可是说起当初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对自己摸索出的一套经验还津津乐道。“每个孩子都要面临成长,而每位家长也都要为孩子的成长做好准备。”

  时间自己安排

  在很多朋友眼中,李女士算得上是个“超级妈妈”,一个懂得如何帮助女儿培养好习惯的超级妈妈。和其他小孩子一样,李女士的女儿也有写作业拖拖拉拉的坏毛病,写着写着就会到冰箱里找零食吃,或者跑到客厅看看电视;即使是看见她安安静静地坐着写作业,仔细观察才发现孩子正在发呆。

  以前,李女士也啰嗦过:“还不快去写作业?”催促、责骂是家长们自然而惯常的做法。孩子缺乏自觉性,家长需要督促,督促就需要催促和责骂,这就是大多数家长的逻辑。

  这个逻辑并没有错,但李女士不想骂孩子,她想催促与责骂应该不是最佳的办法。于是,有一天,她找了一张小纸条,用笔把它划成24等分,然后告诉女儿,每个等份代表一个小时,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除去之后,还有游泳、弹琴,剩下的时间是有限的,做作业也就那么一两个小时;如果不能在这一两个小时完成作业,那就必然挤占其他的游乐时间。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第一个晚上,女儿开始比较专心地做作业,虽然偶尔也会耐不住起来“活动活动”,做点小动作,但李女士没有吱声。到了晚上10点,该是上床休息的时候了,孩子皱了皱眉头,想继续把作业做完。李女士却没理女儿的要求,命令她上床睡觉:“已经给你时间了,没做完就是你的效率问题了。去睡觉了,作业没做完,明天上学,该怎么挨老师批评就挨吧。”

  李女士不想让女儿因为赶作业而影响了第二天的学习状态,而更大的意义是,她要让女儿明白,时间的长度是有限的,要学会安排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拖拖拉拉而导致的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担。

  挨批评是逃避不了的。有了压力,女儿从此自己心里绷紧了根弦,写作业再也不磨磨蹭蹭了。到了后来,放学后她先到图书馆自己把作业完成了再回家。

  作业自己把关

  让孩子抓紧时间、加快做作业的速度是一方面,但同时是不是也会出现很多错误呢?学校里老师要求孩子的作业完成之后要让家长签名。一开始,李女士也会认真地帮女儿看看作业完成得怎么样,还会很细心地帮助她把错误一道道纠正过来。那阵子,女儿的作业本都是A、A+。到了后来,李女士对女儿说,妈妈以后的签名只负责检查你有没有完成,至于作业有没有出错,由你自己来把关吧!

  没有了妈妈的监督,女儿的作业本逐渐出现了B、甚至是C,对于这些成绩,女儿一开始觉得挺委屈的。但是妈妈认为,这就是对学校教学情况的真实反映;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培养责任心,不要把作业当成任务,而且是别人的任务。慢慢地,女儿也学会了自己完成作业、自己检查、纠错。

  书包自己整理

  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孩子们的书包一下子鼓了起来:语文、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这么多课本让孩子们每天都得为该带哪些课本发愁。而一旦把课本落在家里,孩子们就会打电话给家里的保姆:“阿姨,我忘了拿××课本,帮我拿到学校来吧!”……

  李女士不愿让保姆阿姨为孩子跑腿。头两天,她帮着女儿一起整理书包;后来,她就让女儿自己收拾,该拿什么拿什么,落了东西不准打电话回家让阿姨带。没有可以依赖的“跑腿”,女儿责任心也强了许多。“孩子在学校里是怕挨老师批评的,没有了‘靠山’,孩子不自立也不行。”

  对于“超级妈妈”的称号,李女士一笑而过。“谁都可以当自己孩子的“超级妈妈”,每个人都要成长,我只不过是和孩子一起去面对过渡期的困难罢了。”很多家长往往都会朝孩子们吼“为什么做得这么差?”“为什么不那样做”之类的话,但是究竟如何帮孩子去纠正,去做得更好,却没有拿出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从李女士的教育实践个例来看,从收拾书包到做作业,她所采取的就是“先帮手、再放手”。“孩子们其实都是很聪明,领悟性很高。”

  图:

  相比纪律约束、学习要求较多的小学生活,一年级的孩子更怀念幼儿园的时光。

  何俊 摄

  如何集中精神听课,如何自己整理书包,也是一年级新生重要的学习内容。

  何俊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