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次浪潮:次次撇不开香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10:00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佘慧萍

  行业大事记

  珠宝

  1981年12月,经深圳市政府批准,由香港诚志高珠宝有限公司投资引进设备,与本市某厂合作建立了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东方首饰来料加工厂”。

  1984年12月,经轻工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艺华公司成为深圳首家定点生产经营金饰品的国内内联企业,填补了深圳黄金珠宝首饰制造的空白。

  1989年—1990年,深圳市政府把珠宝行业定为出口创汇支柱行业,深圳市珠宝行业协会也随之成立,深圳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开始领先于全国。

  1990年7月,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制定《深圳市来料加工企业的管理规定》,自此,深圳市金银市场的管理和监管工作有法可依,逐步完善。

  1993年,仁和公司被批准在规定时间内,由人民银行监控,不定期地从国际市场购买黄金原料“补仓”,缓解了深圳市黄金原料供应不足的困境。

  1996年,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发出《关于实行金饰品零售价新标价方法的通知》,进行黄金零售价格管理体制改革。

  1998年,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在全国独家试点开展“黄金寄售”业务。

  2003年10月,深圳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支持发展产业集聚基地的若干意见》,支持在深圳建设珠宝产业集聚基地。

  2004年8月10日,水贝—万山珠宝产业集聚基地正式揭牌,深圳珠宝首饰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从一个珠宝首饰产业一片空白的小渔村,发展到现在中国珠宝业“老大”——最大的生产基地、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及物料采购中心、国际信息中心,深圳的珠宝产业的每次飞跃都与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近20年来,香港珠宝业超过90%的厂商已经把相对低端的生产加工业务迁移到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然而,作为加工者的深圳并未在生产积累的过程中成功创出自己的国际品牌,反而逐渐暴露出产品依赖模仿、品牌缺失的问题。

  第一次浪潮

  从来料加工模式起步

  深圳珠宝首饰产业的繁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香港珠宝业的产业转移。

  从武警黄金部队驻深圳办事处的一名军官,到今天深圳市最大的珠宝企业之一安盛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许锦池到现在还在感叹当初进入珠宝业的偶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许锦池在武警黄金部队驻深圳办事处任职。当时众多香港珠宝企业加工厂的到来,突破了深圳黄金首饰制造业的空白,继而开始持续扩张。许锦池所在的单位在此时创办了黄金首饰加工企业。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原来的企业与部队脱钩,成立了安盛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许锦池本人也由一名财务部经理逐渐上升为副总经理、总经理,同时任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的会长。

  偶然也好,必然也罢,很多同许锦池一样早期投入这个行业的珠宝商,成了深圳珠宝行业蹒跚起步和走向繁盛的历史见证人。

  珠宝首饰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发达国家很难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珠宝首饰产业逐步向亚洲地区转移,香港的珠宝制造业迅速崛起,在世界珠宝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中国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市场的巨大潜力,进一步吸引了世界珠宝业发达国家,特别是香港地区的珠宝商。深圳毗邻香港,吸引了大批港资企业前来投资设厂,由此直接催生了深圳珠宝业的诞生。

  1981年,深圳成立了首家“三来一补”珠宝企业——“东方首饰来料加工厂”,3年后,全市的“三来一补”企业增加至7家。

  张建业的珠宝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上世纪80年代初,张建业还是香港某珠宝公司一名普通的销售员。在看准了内地珠宝首饰业的发展前景后,1986年,张建业决定到深圳白手起家。根据当时国内的政策,私人不允许注册登记黄金珠宝首饰加工厂,他便将工厂挂靠到有专营权的机构,每年交纳一定的管理费。张建业办的工厂虽然只有十几个人的规模,但是由于完全是来料加工,投入成本小,而海外订单又稳定,工厂效益一直不错。

  回顾珠宝业在深圳的起步,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高级顾问夏重英将张建业这样的港商定位为深圳珠宝首饰行业的第一批私人老板,其中不少人以前是香港珠宝公司的学徒、中低层管理人员。而另一类在深圳成长起来的珠宝商则是直接到深圳建立来料加工厂的香港商人,以及从原来国家部委在深圳成立的国有公司中成长起来的管理人才。

  深圳因为毗邻香港而获得发展珠宝产业的机遇,但这也导致深圳珠宝业一开始就有着天然的脆弱:承接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设计与销售完全由香港方面负责,对内地黄金首饰市场发展建树不大。

  第二次浪潮

  政策优势推动下的自主创新

  上世纪90年代,珠宝首饰消费市场和发展政策开始发生很大变化,深圳珠宝首饰行业也在这一时期实现了从来料加工转向初步自主创新的飞跃。

  1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大充实了老百姓的荷包,更有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这时候,全国仅有10家黄金饰品定点生产企业,黄金年供应量仅为0.7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了。对这种市场供应的严重短缺最好的诠释,就是“中英街”的购金热。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原料短缺,在内地市场买金银首饰得找熟人“开后门”,供挑选的款式也少。沙头角中英街金饰品来自香港,款式新颖,做工精细,用港币、人民币均可购买,价格每克比内地还低20元左右,全国各地的购金者蜂拥而至,出现了“购金热”,造成港币、人民币大量流失和变相的黄金走私。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当时的深圳市委、市政府采取“疏管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既加强行政管理,又采取经济手段进行调控。经深圳人民银行审查批准,15家符合条件的金店相继开业,允许直接从香港进货,深圳珠宝首饰消费市场也率先在国内发展起来。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不得不提的是政府顺应市场规律出台的三大政策。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深圳珠宝业发展原料不足和创新无动力的“枷锁”。

  1993年,深圳本土企业仁和公司被批准在规定时间内,由人民银行监控,不定期从国际市场购买黄金原料“补仓”;1998年,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获准全国独家试点开展黄金寄售业务,可直接从国际市场以分期付款方式进口黄金,这2项措施极大程度缓解了深圳市黄金原料供应不足的困难。199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发出《关于实行金饰品零售价新标价方法的通知》,进行黄金零售价格管理制度改革。按“通知”规定的新标价方法,实际零售价包括进货价,手工差价和消费税,手工差价由零售商根据产品款式和加工成本自行确定。这次价格改革成了企业进行技术、款式创新的巨大动力。

  深圳在金银价格、金银原料配给等管理体制方面的突破和创新,促进了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迅速成长,仅1996年一年,全市在工商局注册的黄金珠宝行业民营企业就达46家;1998年,全行业企业累计达到618家。此间又有大批香港珠宝首饰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深圳。

  随着第二次发展浪潮的兴起,深圳首饰制造业突破了早期单一生产金银首饰的局限,生产加工包括金银首饰,金银摆件,K金及K金镶嵌首饰、铂金及铂金镶嵌首饰以及各种宝玉石、人造宝石、人造首饰、珍珠及各种玉石的切割、琢磨、雕琢加工等产品,种类达到4000多个。

  更重要的是,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深圳的本土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获得多项突破。深圳本土企业金阳公司、珠宝城公司等设计的款式新颖的K金镶首饰曾一度畅销全国;在国内独树一帜的大型玉雕工艺品和大型金银摆件的稀世珍品也相继问世,如《金玉九龙壁》,《蓬莱仙境》,《中华金玉第一龙》,均在业内产生广泛影响。

  第三次浪潮

  CEPA给品牌建设带来的悲与喜

  “总公司今年要在内地继续拓展加盟店,忙得焦头烂额。”在福田区景田西路一间办公室里,香港九华彩国际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深圳运营中心总经理黄士轩对记者说。

  这家香港公司已经有18年的发展历史,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内地庞大的珠宝消费市场一直让公司高层跃跃欲试,但是香港珠宝产品进入内地要缴纳高达35%的关税,香港黄金珠宝很少直接输入内地。

  “CEPA实施以后,零关税政策使香港的珠宝首饰输入内地能节省很多成本,加上深港自由行的放开,深圳投资审批的便利服务,直接刺激了大批港商到深圳建营销中心,开辟内地庞大的市场。” 黄士轩说。

  现在,在内地珠宝零售市场上,除了早些年就进入的“周大福”、“周生生”、“谢瑞麟”等老香港品牌外,又涌现出了“晶翠轩”、“雅天妮”等香港新品牌。

  深圳珠宝业上世纪80年代的起步,得益于香港先进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移,而上世纪90年代的繁荣则受益于政策的防鲨网把强势的香港珠宝品牌拒之于门外。CEPA之后,香港、深圳的珠宝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深圳企业该如何面对?

  只有培育出含金量更高的名牌,深圳珠宝业才有可能做大做强,这已经成了多数深圳珠宝企业的共识。去年,深圳有四家企业的产品荣登中国名牌榜,爱得康、安盛华、宝亨达、萃绿榜上有名,今年又有2家企业有望登上名牌榜。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这屈指可数的几个名牌,很多本地消费者都不认识。随着香港品牌和国外品牌的大规模进入,深圳品牌必须尽快“排兵布阵”,在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和形象推广方面重拳出击。用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秘书长杨绍武的话来说,一方面要设法在产品设计、工艺、质量和款式等方面推陈出新,提高技术含量;另一方面,提高品牌的创建意识,加强售后服务,使本土品牌深入人心。

  在港澳品牌珠宝企业北上内地的浪潮中,内地珠宝业营销模式有望从中汲取更多经验。如广东去年底率先实施的金饰品价费分离定价机制就是港澳珠宝商推动的成果之一,而价费分离本身就有助于珠宝业树立精品意识。

  不仅如此,实力更强的本土企业也在利用香港走出去。如深圳市艺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了进入国际市场,创立了Ferti Jewelry品牌,以香港为基地,进军亚洲各重要城市,目标是成为亚洲最大的品牌钻饰店之一。

  CEPA既然可以使境外的品牌走进来,深圳的品牌也可以利用CEPA走出去,两年以后,深圳的珠宝品牌有望迎来一个发展的“艳阳天”。

  【权威访谈】

  与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秘书长杨绍武对话品牌发展——

  5年内将出现一批龙头企业

  记者(以下简称“记”):仅仅用了25年时间,深圳就成长为全国最大的珠宝首饰生产基地和产业聚集核心,您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杨绍武(以下简称“杨”):深圳珠宝业在20多年时间内得到飞速发展,主要靠的是天时地利。“天时”是指政策的支持,深圳是国家指定进行金银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为深圳的珠宝首饰企业创造出了一个相对开放、有序、宽松的市场环境;“地利”指的是地理优势很明显,毗邻香港就是深圳发展珠宝产业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香港是世界信息中心、金融中心、第三大黄金珠宝中心,深圳是香港珠宝制造业向国内转移的最大受益者。

  记:上海、扬州、番禺、花都等地正纷纷上马珠宝产业基地,珠宝生产和交易的竞争开始白热化,困扰深圳黄金珠宝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杨:深圳珠宝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3方面的障碍。深圳黄金珠宝首饰业90%是民营企业,企业自有固定资产少,要融资进行扩张比较困难;企业设计创新能力差,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设计、制造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面临竞争对手的“抢逼”,深圳珠宝业必须掌握好未来3到5年的关键时期,发挥自己的综合优势,比其他城市先行一步实施品牌战略。

  记:在中国入世和CEPA政策实施后,国外和香港的珠宝制造商将更多地参与到内地市场的争夺中,这对深圳珠宝业将带来怎样的冲击?

  杨:目前深圳的珠宝行业因为处于价格战的初级竞争阶段,行业本身正在进行“洗牌”。随着中国入世后外资的进入,行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估计目前深圳的1100多家珠宝企业可能会有一部分被“淘汰出局”。但是大浪淘沙,这些留存下来的企业5年内将成长为国内的龙头企业,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母舰”式大企业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记:品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深圳本土的珠宝企业该如何实施品牌战略?

  杨:深圳珠宝首饰行业实施品牌战略,正当其时。国家进一步放开了黄金交易方面的政策,国内珠宝首饰企业对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将珠宝行业纳入评选范围,促进行业规范化管理,也为深圳创名牌创造了一个新的契机;目前深圳的几个高校、技术学校都设有与珠宝首饰相关的专业,将为深圳珠宝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

  这一切都是深圳珠宝业打造知名品牌的契机,关键是企业自身如何提高管理水平,不要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改变现在同质化发展的现状,形成个性化的核心竞争力。

  策 划:王 巍

  统 筹:陈 默

  版式总监:赵小星

  图:

  深圳珠宝行业必须突破简单加工模式,创出自己的国际品牌。何俊 摄

  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秘书长杨绍武。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