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能不自杀吗?看看我们的“研究”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21:24 人民网

  看了媒体那一系列关于在读研究生自杀、出走的特别报道,心里感觉很沉重。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博士孟懿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充满了“老天已经布好了局”、“不用再犹豫了”、“人生百态,不一而足”等宿命的字眼。而出走至今不归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生柳剑峰,他则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对此,一些长期在高校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咨询的专家认为,被曲解的成功观念是造成当今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社会

根源。

  笔者是一所高校的在读研究生,研二,学的也算是热门的法律专业。虽然我们不能跟出国留学、名校名师的研究生比,但我们也算是一所重点高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然而,不论是我,还是我的同学,似乎感受不到丝毫的成功感,只有不断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

  读本科的时候,老师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本科就业压力大,有条件的一定要去考研,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试试。结果毕业那年,全班60个同学,三分之二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之后没考上的还在继续考,并且还有打算不考上誓不罢休的。现在想想,读完研又能干什么呢?还不是照样要面临就业,只不过缓期三年罢了。难道就是为了那一纸虚荣的文凭吗?

  开学的时候,学校给我们每人派了两个导师,一个是学院的学术指导老师,一个是检察院、法院的实践指导老师,美名其曰“双导师制”。本人荣幸之至,选上了一个博导,本以为这下可以学到点什么,后来才发现,这个博导带的学生真不少,三届研究生再加上博士生,共有二三十人之巨,算是一个完整的班集体了。笔者与导师也只有一面之缘,还是在饭桌上,一伙学生匆匆地敬了他一杯酒。之于检察院、法院的实践指导老师,我只在纸上见过他的名字,他们的真面目我想是没有机会见到了。

  有时我想,也好,乐得清闲,算算,我比别人幸运多了。同寝室有个同学,选了个正在评职称的硕导,结果每天都被叫出去做事,一天到晚忙着查资料、复印、统计数据、帮导师跑腿,末了导师给他开出一串书目:回家看吧,看完以后写篇论文。过了半年,论文七拼八凑地写出来了,也发表了,但前面第一个名字是导师,第二个名字是导师的人情,第三个名字才是他自己。

  学院研究生的公费名额很少,我们这些刚刚从大学毕业、没有半点积蓄的学生,大多数只好依靠家里支出。北京大学的这个研究生柳剑峰,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这个想法我们常有。偶尔在校友录看到某某同学买房子了,某某同学做销售经理了,总是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为了能够自立,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许多研究生拼命找兼职。这样的结果是,他变成了一只陀螺,从早到晚都被别人抽着转,要应付导师,要上课,还要去工作,去应付考试。

  9月17、18日两天是司法考试,学法律专业的,这是大关。那一摞足有一尺厚的书,半年时间得啃个几遍。苦啊!睡在床上,我听见上铺说,他说考完后要上网下象棋,下他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可我觉得很郁闷,于是想到了偷懒,想到了那个名叫孟懿的博士。他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幸好,我只占了后两项,还没有厌世,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希望……

  作者:网友:萧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