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市民”才是“城市文明”代言人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0:09 红网 |
9月14日《信息时报》消息:在首日进入香港迪士尼乐园游玩的1.6万名游客中,三分之一来自内地,他们也带来一幕幕的“文化冲击”:有广州小男孩在浪漫的睡公主城堡前,光着屁股撒了一泡尿,还露出“小鸟”四处跑;有大叔在非吸烟区吞云吐雾,有人脱鞋横躺在长椅上,或累极蹲在地上…… 早前北京市长王岐山在谈到筹备北京奥运最困扰他的事情时,坦言“市民参差不齐 的素质”是他最担心的问题,这忧虑还真不是杞人忧天:看看我们身边的城市——路边的安乐椅、垃圾箱、公用电话、公益灯箱屡遭破坏,居民区内乱贴乱画的广告屡禁不止,鲜花被哄抢……中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但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离城市文明越来越远了呢?因为我们忙于树立“高、大洋”的城市形象:鳞次栉比的高楼、气派的豪华广场,我们习惯于把钢筋水泥构建的华丽衣裳看做“城市文明”的最佳标签,而对城市的人文素养、文明习惯视而不见;还因为我们把“文明城市”看做一场场可供炫耀而不实用的加冕礼,秀给外人看,而与日常生活细节绝缘;其实呢,很多时候,所谓“文明”的检查越来越像一次预演,突击就可以“光鲜”,“文明”成了有保质期的全民大动员。可是,一座城市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是市民。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最重要标尺是什么?是市民的文明素质。 城市形象本身就是市民素质、行为、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抽象整合。龙应台说: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才是文明。是的,当我们谈起对一座陌生的城市的第一印象时,除了市政建设、道路设施、人文景观之外,我们通常还会用“文明”这面滤镜来评判这座城市是否有底蕴,那些过眼云烟的宏观景象是容易被人忽略的,相反,一次公交上的让座、一次从容有答的问路、一个小孩子拾起的易拉罐的细节等等却让我们对这个经过的城市心存美好、心生敬仰。 “文明市民”才是“城市文明”的最佳代言人。在《世纪大讲堂》里著名经济学家茅以轼先生说了这么一个例子:柏林的地铁,没有售票的人,也没有售票机,也不查票,每个人却自觉、自愿到自动售票机上买一张票……所以单单这么一件事,就让人觉得柏林的美好。其实这就是“文明市民”的道德自觉吧,谁说它只是城市的形象呢,它背后的秩序与效率是市场经济下多少制度设计的“管制”与“救济”都买不来的吧。 城市文明建设,说到底大抵只是人的现代化建设——毕竟,先有文明的人,才有文明的城。 (稿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编辑:潇湘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