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排队挨号加楔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1:41 舜网-济南时报

  □张继平

  在那个年代,许多人都有排队的经历。二十还是三十年前,排队是济南人司空见惯的景象:排队购粮,排队买菜,排队看病,排队买自行车手表,早上排队买香油果子(油条),中午排队吃食堂,晚上排队买蜂窝煤……用作家程小莹的话说:那时“城市的大街小巷,间或就会有一支或长或短的队伍在集结蠕动”。现在不同了,除了逢年过节冬运暑运买车票

、超市里人多时交款外,排队的景象已很难见到了。

  排队,济南人曾习以为常,但他们却很少说排队,济南人叫“挨号”。“挨”不念零声母的“āi”,要念成yāi(有些济南人也念作ngāi)。排队,从语感上讲,还很有些秩序感和空间感,挨号,不同了。号是什么?号虽也是讲究顺序,但加一个“挨”字,“境界”全出矣:一个紧挨一个,没有一点个人空间。而且,挨号,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得沉住气耐住性子,急不得,躁不得,慢慢地挨。在早的时候,挨号的普通市民都很真诚,谁来得早,谁就排第一;后来的依次挨在后面。赶上家中有事儿或内急什么的,只要你在你的位置上排上一块砖头,或放上一只篮子,尽管去办你的事儿,排在你后面的人会一直很自觉地帮着往前挪动你的位置。等你回来,队伍已经前进了一大块,你只需向人家道一声谢,然后排进去就行。

  后来,情况有变。越是短缺的东西,人们就越希望得到它,物以稀为贵嘛。尤其是僧多粥少,人们就开始不择手段了,这大概也符合短缺经济学原理和原始的人性。正挨着号好好的,突然前边一阵骚动,有人强行插进队伍。后边的人见状,大呼:“别加楔子!俺都挨了一宿了。”中国的事儿,就是这样,有时候“禁止”倒成了某种“提醒”,本来都没想起“加楔子”,不知这是不是集体无意识,你这一喊,糟了,有人加进去了,我也往前挤吧,否则就没我的了。抓住机会就是本事。挨着有序的队伍,一时像开了锅的粥,由一长溜变成了一窝蜂,一会儿窗口前就挤成了一个蛋。

  “加楔子(音jiāxiēzi)”,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方言词。普通话说,插队,太板;天津话叫“夹个儿”,有那么点儿意思;北京话更形象一些:“加塞儿”,也不如济南话“加楔子”来得更直接、更生动、更平民化一些。何谓“楔子”?古书云:“木工于两木间有不固处,则斫(zhuō,用刀斧砍)木札入之,为之楔子。”木器的卯榫之间有缝隙,把砍好的木片或木橛(即楔子)“楔(音xiē,动词,锤砸之意)”进去,便可使之牢固。后来的文化人借用了这个木工术语,把它变成了文章结构的一部分。譬如,元代的杂剧,一般都是四折为一出,但许多剧又在第一折前或两折之间,加上一个片断。这个片断,就称“楔子”。有些现代小说也在正文前加一个“引子”之类的片端,也叫“楔子”。穷其功用,无非也是为使文章结构更周谨、更“牢固”一些。

  老济南人的聪明才智,其实不亚于那些文人墨客。把做木工的专用语,顺手拈来,赋给它一个延伸义,竟一度成了时尚用语。大凡经历过挨号的人,都能体会到,“加楔子”一词来比喻强行插队,是何等贴切。如果把“加楔子”,说成“不按次序排队”,不仅罗嗦,语言的那种形象性和生动劲儿,也就荡然无存了。

  排队,挨号,加楔子,成了一代人不堪回首的经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