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庆少年求助:我被人“追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6:2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昨日上午,记者在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内,再次见到了18岁的重庆少年小浩(化名)和他的妈妈。近日来在记者的努力下,已远离家乡重庆近4个月、如“惊弓之鸟”一般在上海、成都等地躲避“黑衣人追杀”的小浩,终于主动提出:“妈妈,我愿意住进医院,把病治好。将来我长大了,要帮助人们不再受伤害。”

  傅艳工作室 宋林风 潘鹞 采写 刘晋川 摄影

  伤痛回忆

  深夜求助:“我一直被追杀!”

  9月10日深夜11时许,本报傅艳工作室热线电话86886789响了起来。电话接通后,话筒里先是传来一阵沉重而且非常急促的呼吸声,十多秒后,传出一个年轻而暴躁的吼声:“我需要你们的帮助!我一直被人追杀,5月31日逃离重庆,先躲在上海,对方不放过我,现在又逃到成都,还是不安全!现在我和妈妈的生命又面临危险!”接下来,这个年轻的声音又变得很沮丧:“看来,我和妈妈又只得离开这个城市,继续逃亡……下面该去哪个城市呢,去西藏?”

  完全没有给记者插话的机会,这位名叫小浩的少年开始在电话中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他说话声音很大而且非常急促。每段话说完后,他都会吼一句:“你相信我说的不?”不等记者回答,他又继续说。

  在小浩讲话的同时,电话中还能听到一位女士的“同期声”,也是一样的焦躁:“不要在电话中讲了,我们现在危险得很。”女士大声阻止小浩,但小浩的述说并没有停止。起初,小浩的表述很有条理,但随着情绪越来越激动,基本上就是想到哪说到哪了。

  “你讲得一点也不清楚,我来。”电话那端,女声大了起来:“我是小浩的妈妈。”

  接下来,小浩的妈妈在电话里详细地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相当曲折离奇的故事。

  母亲述说:“下暴”让他走上“逃亡”路

  “我们全家人的生活,从小浩13岁那年遭遇一起‘下暴’(即严重的校园暴力)开始,就完全被搅乱了套。”小浩的妈妈说,当年的事情闹得很大,他们还为之打了一场持续两年的官司,重庆和成都多家新闻媒体都进行过报道。

  那是2000年3月17日下午,小浩被三个男同学强行拉进厕所。其中一个同学拿出一把约一尺长的刀勒在他的脖子上,要他把身上的钱交出来。小浩当时没钱,对方要求他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找钱“上交”,“否则后果自负!”当晚,惊吓过度的小浩表现异常,本来性格单纯外向的他一句话不说,一口饭不吃。在父母不断地追问下,他才断断续续说出事情的经过。小浩妈妈听说此事后很生气,并报了警。次日,当地派出所找到了那个持刀少年,对他进行了教育,并让他向小浩作了少量的经济赔偿。本以为事情就到此为止,没想到噩梦才刚刚开始。

  此事后,小浩变得非常敏感、胆小,还生了一场重病。病愈返校后,小浩几乎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带回一些“坏消息”,比如同学又嘲笑他了,老师又批评他了……2000年5月底的一天,小浩昏倒在学校。由于有位老师当着同学们的面说小浩“脑子有了毛病”,小浩的妈妈当天就带孩子到西南医院做检查,并未发现小浩颅内有器质性疾病。

  考虑到孩子毕竟才13岁,让他离开那个令他害怕的环境,也许会好一点,小浩家长随后给他办理了转学。

  但这个小小少年,却从此陷入了惊恐不安之中。他不断告诉家长,自己被“黑衣人步步追杀”,并称还遭遇过“持枪绑架事件”,幸好自己“武艺高强得以逃脱”等等。为躲避“追杀”,5年时间内,他先后换了十所学校读书,日日担惊受怕,夜夜不能成眠。这期间,他的确又遇到过多起新的“校园暴力”事件,都向派出所报过案。有一次,小浩只因为喝了一个陌生男子的水,就被对方暴打一顿。为了寻找一个让自己感到安全的地方,今年5月31日,小浩自称遭遇了“惊天大案”“持枪绑架”,之后,在年近六旬的母亲陪同下,小浩离开了重庆舒适的家,踏上了“逃亡”之路。母子俩先是远赴上海“避难”;7月18日,两人又“逃”到了成都……

  记者相助

  工作室建议:能否寻求心理帮助?

  听完小浩母亲的诉说,傅艳工作室值班记者立即向这对母子提出了建议:“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关注当年那起‘大欺小’事件,关注小浩后来多次遭遇的‘校园暴力’外,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向一些值得信赖的心理专家寻求支持?毕竟这5年来,始终没有人能给小浩创造足够的条件,消除他在心理上遇到的伤害。”对这母子俩最担心的安全问题,记者表示肯定会帮他们考虑好,并且建议他们到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找那里的心理专家提供帮助。

  在小浩看来,这个建议显得有点突兀,他表示不能接受:“我现在随时面临的是‘专业杀手’的生命威胁,哪里还敢抛头露面,去医院?万一……”5年来对儿子所说一切均深信不疑的小浩的妈妈对这一建议也表示“没有必要”。

  记者问她:“小浩说过的很多次称得上‘惊天大案’的事件,比如‘持枪绑架案’,能不能找到别的目击者或证人?虽然在你心目中孩子很诚实,从来不说谎,但如果是因为疾病造成的‘幻觉’,那与‘说谎’完全是两回事,越早进行治疗,效果会越好……”

  在长达数十分钟的沟通后,小浩母子犹豫着放下了电话。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们没有告诉记者他们住在哪里。

  经过劝说 母子俩与记者见面

  9月11日起,记者反复拨打惟一能与这对母子取得联系的那个座机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难道真的出了什么事吗?9月12日晚9时许,电话终于有人接听了,是小浩的妈妈。

  “这两天出事了,小浩一个人逃了!刚把他找到……”小浩的妈妈哭了。

  “看来你们分析得还是有点道理,这孩子时时刻刻都怕有人来追杀他。以前都是和我一起逃跑,现在竟然开始一个人跑,太令人担心了。”记者再一次与小浩的妈妈及小浩进行长时间沟通后,母子俩终于同意在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与记者见个面,并找心理专家进行咨询。

  9月13日上午10时许,记者赶到了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门口。远远地,看见一个穿灰色短裤,灰色背心的小伙子正在许多候客三轮车中间穿梭不停,还不时用警惕的眼光扫视四周。偶尔,这位小伙子还会做出令人惊讶之举:以跨步的方式从心理卫生中心门口穿过人群,跑向对面,然后又折回,反复如此。

  阳光下,小伙子的额头和肩上,渗出密密的汗珠。他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无框,左边镜片完整,右边镜片则是被打碎后重新卡在一起的。守在“忙忙碌碌”的小伙子旁边的,是一位身穿白底绿纹衬衫的中年妇女。她安静地坐着,眼睛红红的,目不转睛地看着不停跳跃着的小伙子——这正是小浩母子。

  记者走上前,还没来得及和小浩的妈妈打招呼,小浩就一个箭步奔过来:“你是记者?”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大声说:“你和妈妈先说。”随即又像兔子一样跑开了。

  经过再次沟通,小浩在妈妈陪同下与川大华西医院的心理专家进行了沟通,并接受了检查。心理专家明确告诉他们,小浩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因为他患了严重的“被害妄想症”。

  几经反复 小浩“愿意住院治病”

  接受了心理专家的诊断后,小浩先表示还是想回家。经过左思右想,到当日下午6时许,小浩主动对妈妈说:“妈妈,我还是听记者的话,住到医院去。因为心里的害怕一天比一天严重。总之,要不然就由妈妈陪着我逃到一个没有人烟、不会有人伤害我的地方,要不然我们就去医院试试?”当天晚上,小浩住进了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昨日,记者与留在重庆的小浩的爸爸通了电话。说起孩子当年遭遇的“大欺小”,小浩的爸爸非常伤感:“就因为这事,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一生都差点被毁了。”

  相·关·链·接

  三成孩子曾卷入“欺负事件”

  昨日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李静副教授告诉记者,近日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黄晓琦博士等专门针对成都市中小学生卷入“欺负事件”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专业抽样调查,根据调查完成的论文已刊发于今年9月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他们按照随机抽样原则,调查了约千名中小学生。结果显示,三成以上的孩子曾经卷入过“欺负事件”。所谓“欺负事件”,包括嘲笑、辱骂、散布谣言、孤立、威胁、殴打、抢劫等类型,内容包括一个或多个儿童反复有意地或无缘无故地,向另一个儿童施加痛苦或带来苦恼,涉及的孩子不仅包括“被欺负的娃娃”,也包括“欺负人的娃娃”。调查发现,不论是“欺负人”,还是“被欺负人”,事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持续时间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幼年经常“被欺负”的孩子,到了高年级就变成了“欺负人”的孩子。对此如果不及时干预,孩子的心理创伤可能延续到成年期,引发多种心理健康问题。

  专家认为,小孩卷入“校园暴力”事件后,家长或学校应让孩子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但是,目前家长和老师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关注度都很不够,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都停留在学习成绩、物质需要、身体健康等方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很少关注。

  专·家·解·析

  “大欺小”是主要诱因

  通过与心理专家面对面交流和接受详细的检查,小浩被证实患的是比较严重的“被害妄想症”。昨日,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专家李静副教授针对小浩的病情进行了分析。

  病因一:“他小时候遭遇的‘大欺小’是明显的诱因。”李静说。遗憾的是,在孩子刚遭遇“校园暴力”,处于心理创伤初期时,没有及时得到系统的心理治疗。

  病因二:小浩面临的“被人追杀”的恐惧,一直得到包括自己母亲在内的亲人的高度认同,加上在不断转学的过程中,他又的确遇到了多次新的“校园暴力”事件,真事与假想混杂在一起,小浩的家庭慢慢地也和孩子一起,成为一个“病态系统”。这种情况,将使治疗小浩心理疾病的难度增大。

  李静副教授说,对小浩的治疗将分作几步:首先是通过药物,消除小浩的紧张、恐惧等情绪和幻觉;接下来是专业心理治疗,包括使用催眠疗法等,从深层次消除小浩内心的惊恐;第三步,邀请小浩的父母一起进行家庭治疗。专家强调,现在小浩的整个家庭都面临危机,只有一家人一起配合治疗,小浩才有希望最终恢复健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