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齐鲁沃土育奇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6:39 大众网-大众日报

  山东农民,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多元,村村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已化为现实……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客观环境的改观,对我省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枣庄、东营、烟台、青岛等先后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小康文明村”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表明,创建文明村是在新形势下化解“三农

”问题,创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千丝万线归于一“针”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农村,千条万条政策,最终都要落实到村、户。如何把各部门的“线”,用“一根针”

  线线串联,“编织”出一个和谐的社会?

  2004年初,枣庄市出台了《文明生态村建设试点方案》和《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以村落为单位,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从农民最关心的事入手,从改变村容村貌和不良生活习惯入手,从讲卫生、懂礼貌这些最易突破的“小节”入手,切实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到2005年3月,枣庄41个试点村全部实现了“五化”(硬化、亮化、净化、美化、绿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记者在滕州市赵沟村看到,平坦的水泥路环村入户,路旁绿树掩映着街灯,街道干净整洁;畜禽全部实现圈养;户户通上自来水,传统茅坑改成了冲水厕所;村委大院里图书室、门球尝篮球场一应俱全,一些健身设施直接安装在街道边,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客商纷至沓来。去年,枣庄市41个试点村经济总收入、农业增加值、集体经济收入、人均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0.1%、24%、50%、14%。

  在东营,全市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客车、自来水、有线电视,中小学微机联网校校通。以引导农民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为重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文化建设工程、农村文明信用工程,旨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农民素质工程,以及社会保障工程正在同步推进。去年重点发展的50个小康文明村成为全市农村的“样板”,今年,小康文明村的数量将达到150个以上。

  枣庄、东营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明生活的渴望,解决了仅靠一家一户之力,办不了也办不好的难事,也使农村基层干部找到了“使劲的方向”,使“三农”工作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文明内涵在创新中明晰

  从全省各地广泛开展的“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到济宁、临沂、菏泽、德州、泰安等市的“文明一条街”建设,再到枣庄的“文明生态村”、东营的“小康文明村”、青岛的“生态文明社区”创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在一次次创新中丰富、明晰。

  胶南市把育民、富民、安民有机结合,在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免费培训失地农民的同时,利用生产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和农业种养协会等组织,加强农民素质、致富能力教育,有效解决了农民教育“断层”问题。

  潍坊市在创建文明生态村(镇)活动中,着重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产业化提高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实现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04元,同比增长16.8%,超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4.1个百分点。从去年开始,原本在城区举办的“文明之夏”系列活动开始向农村延伸,通过广场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表演、电影展播等形式,让农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广大群众拍手称快。

  一个个凝结着实践者心血和智慧的创新,结出了丰硕成果。巨野县大谢集镇通过建设“文明一条街”,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镇;代表着山东农民新形象的莒县农民王立军当寻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东营市农村文明信用工程被确定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品牌”之一,与莱西市“为民服务代理制”一同在全国叫响。

  长效机制塑造新农村

  “创建文明村,关键是持之以恒,建立长效机制。”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上,省领导再三强调,“如此坚持下去,全省农村面貌一定会有明显改观,农村文明程度一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显然,文明村不可能瞬间建成,农民素质也不会因为基础设施改善而一夜之间大幅提高,建立长效机制,是创建文明村的根本保证。

  “只有群众真心参与,才能把好事办到人们心里,文明生态村创建才有真正生命力。”枣庄各级领导形成的共识,凸显出创建活动中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尽管各级财政有一定的扶持资金,以奖励、引导、补贴等方式投入文明生态村创建,但枣庄市各级政府绝不大包大揽,而是协调建设、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为创建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去年,41个试点村累计投入1870万元,其中群众直接捐资980余万元,投劳30余万个工日,群众捐资投劳数占总投入的70%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滕州市级索镇5个试点村,村村成立了由威信高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组成的“建设规划组、资金筹集组、安全保卫组、质量监督组”,农民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到自己是创建活动的主人。

  重建轻管、先建后乱、“脏乱差”反弹,是文明村创建的大敌。对症下药,济宁市同步推出四类管理模式:经济基础较差的村,由村干部和党员义务管护;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聘专人管理;大多数村由村干部分片包干,沿街农户门前“三包”;重点路段、管理难度大的区域实行招标管理。邹城市中心店镇以每年2.45万元的价格将镇驻地卫生管理权拍卖,镇政府与中标人签订合同,月检查,季考核,年终兑现奖惩。经过近5年努力,全市农村“文明一条街”总数已达8600余条,建成率达90%以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