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保护受助者的尊严(瞭望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8: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马国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关注贫困生资助伦理问题,探索出一套“隐形补助”的新路子,在给贫困生经济补助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对他们的自尊与隐私的保护。仅去年一年,中国科技大学通过不见面的一对一资助方式,就向1100人次学生发放了临时困难补助66万元。

  中国科大这项“隐形补助”政策试行两年来,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多方的好评,因为它体现了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由此,笔者想起不久前社会上对“在媒体上公示受助学生名单”做法的争议。北京石景山区一位私营企业老板与区政府达成协议,将分5年捐资100万元帮助辖区贫困高中生。助学金管理方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助学金的使用公开、透明,要把受助名单在媒体上进行公示,但是受助学生希望改变一下公示的做法,不要将受助贫困生的名单在媒体“曝光”。诚如助学金管理方负责人所说,“穷不丢人,相反穷能激发人向上的斗志”。但是,在补助方式上应该考虑到受助对象的心理感受,这实际上涉及到救助伦理问题。

  贫困家庭的孩子心理往往更为敏感和脆弱,他们需要资助,更需要人格平等与人格尊严。如果我们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妥,会对他们的自尊心造成很大伤害,甚至留下永远抹不掉的心灵阴影。对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小心翼翼地维护他们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上的资助更重要。因此,以人性化方式救助贫困生肯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纽约,冬天常常积雪盈尺,可是公立小学仍然坚持开放。因为有不少贫困的家庭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饭,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学校宁愿麻烦一些,也不愿意停课。为什么要让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餐呢?老师的答复是,他们不愿意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救济的最高原则,是保护受施者的尊严”!

  同样,资助的最高原则也应保护受助者的尊严。由此可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向贫困生“隐形补助”的做法,彰显出人性的温情,值得借鉴。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15日 第十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