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年轻博士自杀 学生心理问题“井喷”怪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8:16 人民网
  8月20日,就读于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的26岁博士生孟懿从7楼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昨天,孟懿的父母向媒体公开了孟懿的遗书。悲痛在这个家庭久久徘徊不去,而死前并无任何征兆也让世人疑惑。让我们来关注孟懿自杀的悲剧。回放:26岁博士生跳楼前的7小时

  孟懿留下的遗书

  1.请在确信我死亡之后,通知我家里,021-64*****,(找聂医生,不用急着拨打120,我姨妈姨夫都是医生,知道如何处理。尽量低调处理,OK?!

  2.请速速火化,低调处理,我这样死亡已经是极其不名誉的了。当然,如果我身体部件还有用,同意捐赠,但我估计不大可能。

  3.实验室内东西已经清理过了,桌上的书分别是陈老师(一本)、董老师(其余)的。柜中的书是我的,康强帮忙处理,如不需要,请直接扔掉。抽屉中有柜子钥匙及住宿合同,请帮我交还。抽屉中其余小物件及各式本子,处理方式同上。

  4.宿舍架上书籍,请康强帮忙处理,处理方式同上。衣物由我家里人处理。我的建议是,衣柜内衣物可以直接扔掉,床下的请酌情处理。

  床头抽屉内有我剩下的现金(已全部取出),还有我的1寸及2寸照片。其他物件康强帮忙处理。

  5.桌上的CD留给我小妹妹,桌子下面柜子内有二瓶好酒,请自处理。

  最后:死亡原因是二氯甲烷中毒,来源是从实验室窃得。

  自杀原因: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

  SORRY,虽然上天想挽留我,但我已经是箭在弦上了(此句是接受导师谈话后重新加上去的。此外,遗书没有标题,通篇未经修改。――编者注)。

  8月20日下午4时多,当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衡阳籍在读博士生孟懿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时,研究所工作人员正在1楼会议室集中学习,一声重物砸地的闷响打乱了会议室的秩序,同时也夺走了孟懿年轻的生命。

  自杀当日凌晨还和室友下棋

  孟懿住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宿舍楼一间双人公寓内,他和室友康强由导师陈敏伯培养。孟懿跳楼身亡后,康强给孟懿的家长提交了一份材料,上面记录了事情发生的经过。

  8月19日深夜,孟、康二人围坐在寝室的书桌旁下象棋,一直到次日凌晨3时左右,康强感觉有些疲惫,就去睡觉了。孟懿则坐到桌前继续整理资料,当时康强也没有发现他有任何异常。20日上午9时,康强醒来后,见孟懿已经离开了寝室。康强起床后,在孟懿的桌上无意中发现了一份“遗书”。遗书没有开头与结尾,第一句话便写着:“1、请在确信我死亡后,通知我家里,电话:*******,我姨妈、姨父(注:两亲人均在上海定居)都是医生,知道如何处理。”

  康强吓呆了,他来不及洗漱,赶紧出门四处寻找孟懿。直到在离寝室有5分钟路程的综合楼实验室内发现孟懿后,康强才稍稍放下心来,并将孟懿要自杀一事报告给了导师陈敏伯。

  跳楼前导师曾与其长谈

  不久,陈敏伯赶到实验室见到了孟懿,并一直和他谈心直至当日上午11时,当时康强也在场。中午时分,师徒3人还共进了午餐,陈敏伯和两个学生边吃边聊,直到下午2时才吃完。饭后,陈敏伯让康强先陪孟懿回寝室休息,并一再嘱托要康强尽量开导孟懿,有什么困难及时向他反映。经过老师的开导后,孟懿的情绪初步稳定了下来。

  下午4时,孟懿提出要去见导师,康强陪同他前往,当时孟懿的精神状态看起来还不错。

  在同学的眼皮底下纵身跳楼

  但令康强感到十分意外的是,就在两人走进综合楼后,康强正准备去敲老师办公室的门,而孟懿却摆脱了他,径直朝7楼的计算机室跑去,随后从窗户中纵身跳下……

  深入:博士生孟懿的人生

  《给我的父母及亲友》节选

  “写在最后的话:首先,我想解释一下,我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与任何人无关,也不是感情上出了问题……我由于对自己的极端失望而作出了选择。在精神层面上,我早已崩溃许久了,已经对自己不抱有信心,剩下的除了所背负的责任与义务,没有太多可以留恋的。”

  “走到今天是我的宿命,我的性格使得我很难逃脱。过于内向且偏执,再加上常常的怯懦与随波逐流,都使得我太依靠自己的内心。不再相信自己,精神支柱的倒塌只有伴随肉体的毁灭……可以想见,我的选择会有一大堆麻烦事情出现,我只能说对不起,不管你们说什么或做什么,我都选择了逃避……只是希望你们明白,这是我自己最好的选择。”〈〈〈

  从小到大的好学生

  父母眼中的孟懿,从小到大都是标准的好孩子模样,从来没让大人操心过。“才5岁多,他就自己吵着要去上学。”孟范武回忆。求学的道路,孟懿一路走来都顺顺当当的。当年儿子拿了化学奥赛奖项,还让孟范武骄傲了很久。在孟懿的档案里,有长长一串“三好学生”、市级优秀干部的记录。1997年,他还被评为全省优秀学生干部。“小学老师到现在都记得他,还经常拿他当榜样,教育其他孩子。”孟母说。

  1997年高考,孟懿被南开大学化学专业录取。虽然不是第一志愿的上海交通大学,但能进入南开,还是让孟家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大学的学习似乎很顺利。孟范武说,孟懿中途一度想放弃化学专业,但经父母劝说后,还是继续了这份学业,并顺利毕业。

  2001年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被录取后,孟懿不满意所学专业,次年再考,成为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生,目前为在读博士生。“他妈是上海知青,一直说以后要回上海的。所以孟懿一直希望能考到上海去。”孟范武说,“学习上我们没给他什么压力,他基本上是自学的。”在上海有机化学所的学习似乎也很顺利。2005年4月,孟懿的硕士论文通过并发表。“校方公认我儿子是个好孩子。”孟范武强调。

  平凡家庭的希望
年轻博士自杀学生心理问题“井喷”怪谁?(组图)
  孟范武说,他和孟懿的母亲在“文革”中耽误了学业,如今又赶上企业破产,面临失业下岗。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一家人省吃俭用,并没有太多的困难。“只有大学第一年春节,他考虑到家庭困难,怕花路费,没有回家。后来学校老师很关心,给了他一些补贴,他年年春节都可以回家跟我们团聚。”孟范武说儿子喜欢聊天,经常会跟他谈一些学校的事情,交流也很频繁。孟懿到上海读书后,给家里装了电脑,教父亲上网。平时,父子在网上聊聊天,有时也会通通电话。“他不是那种死读书,不说话的孩子。”孟母说,孟懿不仅学习好,而且脾气也好,“他一直是班长,跟同学们都很好,平时下课了喜欢跟同学下下棋打打球。每年回去,他都要组织同学聚会。”

  对于孟懿的父母来说,儿子是他们惟一的希望,晚年的惟一奔头。孟懿是孟家第三代中惟一的一个男孩,至今,他自杀的消息仍瞒着东北的奶奶。

  曾打算结婚

  在父母看来,孟懿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很具体的安排。7月放暑假,孟懿告诉父母不打算回家了,要趁暑期把英语听力练好,参加托福考试。孟懿的女友正在美国留学,孟也打算考到美国去。

  孟懿甚至连婚姻大事都已做了计划。孟范武说,6月的时候,孟懿高兴地告诉父母,女友12月回国,他们打算那时结婚。父母当时也非常高兴,此前孟懿与女友曾有一段不快,现在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

  进展:为警示他人 父母决定公开遗书

  孟懿第二封遗书附言摘选

  3:03―――刚和小强下了几盘棋,输的多。精神似乎很好,我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啊,这就是我的性格。怯懦、随风倒(说好听点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但我也清楚,这次放弃只是将日子推迟而已。没有用的,老天已经布好了局,早晚将死,何必再被玩弄于股掌。说到底,还是够懒散。

  3:20―――心里好像没有什么不安,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倒是有种兴奋,在人生最后的舞台上,能把握其他人的情感,可以预见有人会悲痛欲绝,有人会遗憾,之后就是忘却,彷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甚至会有一种窃喜的感觉。又进而,一段时间后,在偶尔谈论到我时,会故作姿态地感慨一番,然后若无其事地开着玩笑。人生百态,不一而足。

  3:33―――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写着最后的话,如果可能,真不想睡了,在最后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里,再发些感想吧。基本都安排好了,该扔的都扔了,电脑也格式化过了,就剩最后一步了。不用再犹豫了,我已经选择一条最少痛苦的路。

  4:00―――很困了,想睡觉了,啊,这么几天,我还是安静地生活,没有什么激动,也没有什么过激的想法,仿佛将要发生的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像买个东西、交个钱那么简单。为什么呢,我不知道,在我的心里,生命就那么没有价值吗?真是个极度自私的人啊,睡觉去了。〈〈〈

  记者昨日赶到孟懿父母住的宾馆,房间的桌子上摆着孟懿的遗像,点了灵烛,还放了月饼。中秋节马上到了,一家人却永远不能再团聚。孟懿的父亲孟范武躺在宾馆的床上,已支撑不起身子。刚想开口向记者说说他的儿子眼泪又流了出来。孟懿的母亲忙拿出纸巾给丈夫拭泪,但她自己的眼泪忍不住也流了下来。

  “想不通,现在还想不通啊!”躺在床上的孟范武手握遗书不禁哭喊道。“以前也经常看到大学生自杀的事情,没有想到……会……发生在我家!真的不想让那些优秀的大学生重复我儿子的路了!”

  孟范武说自己想了很多,“我以前也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大学生自杀的消息,那时候我很不理解,那些孩子为什么要走这条路,难道学校就没有一点看出他们的动向,采取措施?通过我儿子的这件事情,学校应该对学生生命的保护引起重视。7个小时,在事先发现遗书的情况下,都没有采取应有的措施,那么对一些平时流露出自杀情绪的人,就更不可能有好的帮助了。所以,我想,对这些现象,高校一定要引起重视。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孟范武在收到孩子的遗书后,含泪给孟懿写了一封信。“孩子啊,如今你不负责任地走了,你给家人带来了极度伤心和痛苦,今后你的老爸老妈将要在痛苦和悲伤中惨度余生了!孩子啊,你愧对含辛茹苦养育了你26年的老爸老妈和培养教育你的老师,孩子你不该啊!你死得太不值啊!”

  孟懿走了,虽然他看似完美的生活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深刻痛苦,但是选择了一条“最少痛苦的路”的孟懿,却把痛苦转嫁给了年迈的父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学校不仅是要教会孩子知识,也要教会孩子懂得生命的意义;不仅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孩子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国家的培养。不要轻易地走这条路,否则他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父母。”这是孟范武忍痛公开遗书的另一大原因。

  疑惑:自杀之前无任何征兆
年轻博士自杀学生心理问题“井喷”怪谁?(组图)
  就在坠楼的前一天,孟懿还乖乖地陪父母在姨父家吃饭。自8月15日父母从湖南衡阳来沪探亲后,孟懿天天都陪在老人身边,谈天说地,与平常无异。当晚回学校前,孟范武叮嘱孟懿:“明天学习完了早点回来,吃完饭我们去外滩逛逛。”孟懿回答说好。

  “上半年,孟懿还跟女朋友在上海学驾驶,他跟我说,到国外都要开车的。”孟的表姐百思不得其解,“你说,这怎么会是想不开的人呢?!”

  孟范武说自己也在反思,在此前,他们都没有发现孟懿有任何痛苦和异样。“虽然我一直以为自己没给孩子压力,也喜欢跟孩子交流,但事实上,可能孩子还是压力很大,我们的交流也很不够。孩子对父母总是报喜不报忧的,我的孩子走这条路,他一定有他的压力和痛苦,只是没有跟我们说起过。我到现在还不明白啊,他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为什么?!”

  深思:到底什么原因让孟懿自杀

  心理问题在随学历升高呈倒金字塔

  据《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年轻人当中,66.5%的人觉得自己压力很大,感觉压力不大的占3.7%,觉得完全没有压力的只有0.3%。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群体比其他群体压力更大。

  而有心理学专家曾指出,心理问题在学生中随学历升高呈倒金字塔排列状态,到了研究生阶段出现“井喷”现象。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分析,中国青年面临的压力及压力产生的原因是,整个中国社会存在紧张与焦躁的迹象。与世界各国相比,在中国,成功的压力更大。

  专家认为,这个时代为中国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情况在城市里表现得更为突出。

  有家庭问题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成功欲望特别强烈,因为他们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望。因此他们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一心指望他们能够获得成功。〈〈〈

  《大河报》:孟懿自杀与教育的终极价值

  其实,自今年2月起,包括孟懿在内,我国已先后发生了4起博士生自杀的悲剧事件。

  教育本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富有智慧的人,还要培养情感健康的人。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适应自身发展的认知需要,还要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但反观我们当下的学校教育――包括中小学和大学及研究生培养机构,仍存在着重认知能力的培养、轻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发展,重智轻德、忽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等弊端。换言之,我们的学校教育十分缺乏对“情知教育”的开发,只是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甚至片面追求升学率当作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忽视了对陶冶情感、培养意志、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些更为重要的教育目标的追求。〈〈〈

  《中国青年报》:成功观念被曲解 心理压力致极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聂振伟指出,研究生的心理压力通常包括自身压力和外界压力两部分。自身压力往往情况各异,而研究生普遍遭遇的外界压力却有共通之处。

  在那所著名学府里,“做研究”的才算是人才;在社会上,能挣大钱、香车豪宅、出人头地的才算是成功。相应的,乞讨博士、卖肉才子便成了失败的典范。当社会意识对所谓“成功”片面认定与过度强化之后,社会的期待、家长的期盼就成了几乎所有研究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研究生的心理负担。〈〈〈

  结语:尊重个体的选择权才能有效的干预自杀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自杀行为关乎如何看待生命

  但为什么要选择自杀,这却是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学校缺乏生命教育和人文教育,也不能简单的把他的自杀视为责任感的缺乏。

  事实上许多名人都选择了自杀,但自杀者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点,他们都在追求生命的质量,他们知道:生命的质量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

  事实上中国每年都有不少人自杀,难道说这些自杀者都是如此简单的指责所能概括的?如果我们不能客观的认识自杀者的深层心理,不能认识自杀行为的某些合理性,不能树立尊重生命价值、尊重个体选择生死的权利,那我们的社会不可能施行有效的自杀危机干预,从而阻止下一个博士或其他人的自杀。

  我们虽然不提倡自杀行为,但我们对于自杀行为还是应该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因为自杀行为关乎如何看待生命的态度,而与责任感和道德无关。任何无益的指责与在死者亲人的心中撒上一把盐无异。〈〈〈

  作者:编辑:关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